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潼南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潼南區位於重慶市西北部,公元373年(東晉寧康元年)建制設縣,1912年設東安縣,1914年因地處潼川府之南更名為潼南,2015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區。

潼南區地處成渝經濟區中心地帶、成渝城市群核心板塊,是重慶向西開放的重要通道;渝遂快速鐵路、高速公路橫貫東西,規劃建設的南瀘、北安高速公路暢通南北,國道246、319、351線穿境而過,是成渝重要交通樞紐;天然氣儲量3000億立方米以上,是全國單體規模最大的整裝氣藏主產區;涪、瓊兩江橫貫,水電資源藏量14萬千瓦,是全國小水電之鄉;屬盆地淺丘地貌,地勢平坦,海拔高度300—450米,可開發利用空間廣闊。

潼南生態優良,風光秀麗。水源清潔,植被豐茂,常年平均氣溫17.9℃,是成渝兩地休閒「通風口」、天然「大氧吧」。有世界第一室內飾金大佛、「全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鎮」雙江古鎮、「中國最美花海」崇龕陳摶故里景區、西南最長人工運河、西南地區保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築群,楊闇公故里景區和大佛寺景區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是重慶十大鄉村旅遊目的地。[1]

建制沿革

周代,潼南一帶屬巴國。

秦朝,實行郡、縣制,潼南分隸巴、蜀二郡。

西漢,漢高帝時,潼南涪江一帶屬廣漢郡廣漢縣。武帝時,潼南瓊江一帶屬犍為郡。

蜀漢,潼南涪江一帶屬廣漢郡德陽縣,瓊江一帶仍屬犍為郡。

西晉,李特據蜀,設德陽郡,領德陽一縣。東晉,安帝隆安二年(398年),置遂寧郡(郡治在今重慶市潼南縣境原大佛鄉下縣壩),領德陽縣。孝武帝時,分德陽縣設晉興縣,為潼南境內置縣之始。

南北朝,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晉興縣更名始興縣,隸懷化郡。北周,始興縣隸石山郡,領潼南涪江一帶;另置安居郡,潼南瓊江一帶隸安居郡柔剛縣。

隋朝,廢郡置州,始興縣隸遂州,柔剛縣隸普州,另置隆龕鎮。文帝開皇十三年(593年),改柔剛縣名安居縣。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始興縣名青石縣,潼南分隸安居、青石兩縣。煬帝大業三年(607年),遂州改稱遂寧郡,青石縣隸之。煬帝大業十二年(616年),升隆龕鎮為隆龕縣(縣治在今重慶市潼南縣崇龕鎮瓦子堡),轄潼南瓊江一帶,隸資陽郡。

唐朝,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遂寧郡復置遂州,仍領青石縣。武德二年(619年),復置普州,隆龕縣隸普州。中宗景龍二年(708年),分青石縣置遂寧縣(縣治在今重慶市潼南縣原大佛鄉下縣壩)。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改隆龕縣名崇龕縣。玄宗開元十六年(728年),移縣治於東流溪壩。

宋代,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降崇龕縣為鎮,併入安居縣,隸普州安岳郡。神宗熙寧六年(1703年),青石縣併入遂寧縣,次年,復置青石縣。

元朝,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縣治自戴場壩遷巴川鎮,戴場壩一帶劃歸遂寧縣。至元十九年(1282年),並遂寧、青石二縣入小溪縣,隸遂寧州。至此,縣境不再設縣治。

明朝,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降遂寧州為遂寧縣,並小溪縣入遂寧縣,隸潼川州。潼南全境為遂寧轄地。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並蓬溪縣入遂寧縣。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分置蓬溪縣。遂、蓬分縣,涪江左岸地域屬蓬溪,涪江右岸地域留遂寧。

清代,順治十年(1653年),並遂寧縣入蓬溪縣,順治十七年(1660年),復分置遂寧縣。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潼川州為府,領三台、射洪、鹽亭、中江、蓬溪、遂寧、安岳、樂至等八縣,直至清末。

民國元年(1912年),新建東安縣,由省直轄。民國二年廢省改道,東安縣隸川北道潼川府。民國三年,川北道改名嘉陵道,東安縣更名潼南縣。民國十八年,廢道府建制,潼南縣由省直轄。民國二十四年,實行行政督察區制,潼南縣隸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50年,潼南縣隸川北行署遂寧專區。1952年9月,潼南縣隸四川省遂寧專區。1958年,遂寧專區併入綿陽專區,潼南隸屬綿陽專區。1976年1月,潼南縣由綿陽地區改隸江津地區。1981年,江津地區改名永川地區,潼南隸屬永川地區。

1983年4月,永川地區併入重慶市,潼南縣亦隸屬重慶市。

1997年,潼南隸屬重慶直轄市。

2015年4月,撤銷重慶市下轄的潼南縣,設立潼南區,相關的行政區域界線、政府駐地均未做調整。

行政區劃

截止到2013年底,潼南區有2個街道、20個鎮。為梓潼街道、桂林街道、上和鎮龍形鎮古溪鎮寶龍鎮玉溪鎮米心鎮群力鎮雙江鎮花岩鎮柏梓鎮崇龕鎮塘壩鎮新勝鎮太安鎮小渡鎮臥佛鎮五桂鎮田家鎮別口鎮壽橋鎮[2]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潼南區位於長江上游地區、重慶西部,地處渝蓉直線經濟走廊。地處東經105°31′41″至106°00′20″、北緯29°47′33″至30°26′28″之間。東西闊47公里,南北距72公里,幅員面積1583平方公里。東鄰合川區、銅梁區,南接大足區,西連四川安岳縣、安居區、船山區,北與蓬溪縣、武勝縣相鄰,與嘉陵區相望。

地形地貌

潼南區屬重慶淺丘地區,海拔一般在300-450米之間。主要河流涪江、瓊江自西北向東南平行流經縣境。

地質環境

潼南區地質構造屬平緩褶皺區,龍女寺半環狀旋轉構造體系。

氣候環境

潼南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7.9℃,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7℃,極低溫為一3.8℃;無霜期長,年平均霜期僅5.5天。年均降雨量為99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228.4小時。農業氣象災害主要有乾旱、低溫、陰雨、洪澇、冰雹、大風、霜凍等。[3]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潼南區境內有大小河流75條,水電蘊藏量14萬千瓦,可開發12.7萬千瓦;水電自備電站7座,裝機3.28萬千瓦時,年發電量1.7億千瓦時,實現了與國家電網併網。

礦藏資源

以潼南區為中心的川中油田天然氣儲量達300多億立方米,已布井60餘口,年開採量37億立方米,岩鹽儲量100億噸。

區域人口

人口詳情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潼南縣常住人口為64萬人(戶籍人口為95萬人)。

性別構成

2010年,潼南區常住人口中,男性為32.32萬人,占總人口的50.5%;女性為31.68萬人,占總人口的49.5%。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2:100。

年齡構成

2010年,潼南區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12.46萬人,占總人口的19.47%;15-64歲的人口為42.99萬人,占總人口的61.17%;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8.55萬人,占總人口的19.36%。

教育程度

2010年,潼南區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含大專)程度的2.15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5.69萬人;具有初中程度的20.32萬人;具有小學程度的27.68萬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為3354人,高中程度的為8896人,初中程度的為31756人,小學程度的為43247人。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3.28萬人,文盲率為6.36%。

區域經濟

綜合概述

2014年,全區GDP實現234.16億元,增長13.4%,其中,一產業增加值43.33億元,增長4.9%,增速考核組第一;二產業增加值122.11億元,增長18.7%,增速全市第一,比全市高6個百分點,比城市發展新區高5.2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增加值77.05億元,增長17.5%,增速全市第一;建築業增加值45.07億元,增長20.6%。三產業增加值68.72億元,增長10.2%,比2013年同期提高了0.7個百分點,高於全市0.2個百分點。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第三次產業同期結構由2013年21.4:45.9:32.7 調整到18.5:52.2:29.3,第二產占比首次超過50%。第二產中工業占比由2013年同期的59.0%提高到63.1%。[2]

第一產業

2014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2.52億元,同比增長4.8%。糧食生產穩中略降,糧食播種面積87.86萬畝,同比增長0.3%;受上半年雨水較多影響,糧食總產量37.52萬噸,同比下降0.5%。經濟作物平穩增長,蔬菜總產量180.51萬噸,增長4.5%,增速考核組第二;油菜總產量3.22萬噸,增長14.7%。畜禽生產保持穩定,生豬年出欄76.85萬頭,增長2.8%;牛羊出欄分別達到0.49萬頭、1.19萬頭,增長22.9%、10.2%;家禽存欄、出欄分別為327.55萬隻、314.82萬隻,增長9.1%、3.2%。

第二產業

2014年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231.6億元,增長51.5%,規上工業增加值達到49.17億元,增長18.9%,增速全市第一。分輕重工業來看,重工業保持較快增長,實現總產值169.5億元,增長84.9%,輕工業穩步發展,實現總產值62.1億元,增長1.5%,重輕工業比為73.2:26.8;分行業看,我縣覆蓋的28個大行業中,有12個行業總產值出現下浮,其中包括化工、紡織、汽車製造等傳統產業;從經濟增長貢獻看,全縣實現工業增加值77.05億元,增長18.7%,占GDP比重的32.9%,拉動GDP增長5.2個百分點,對GDP增長貢獻率為38.7%。

第三產業

2014年實現社會零售業總額70.86億元,增長14.1%,比2013年同期上升0.2個百分點,增速略高於全市水平。四個季度增速分別是9.8%,12.5%,13.5%,14.1%,呈現逐季加快趨勢。商品銷售額穩步增長。新引進重百、國美等億元級商貿流通企業6家,新增限額以上商貿企業19家,商品銷售額達到102.52億元,增長21.1%,比2013年同期上升2.6個百分點。住宿餐飲業增幅放緩。營業額達到15.24億元,增長14.9%,比2013年同期下降了3個百分點。旅遊開發有新突破。堅持農業與旅遊融合發展,通過啟動古鎮打造、景區提檔升級、豐富節會等方式,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5.7億元,增長12%。[4]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13年,潼南區文化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1.2億元。截止到2013年末,擁有文化館1個,文化站22個,公共圖書館1個,公共藏書量達13.2萬冊。,廣播綜合覆蓋率99.0%,同比提高0.51個百分點;擁有電視台節目摸擬38套、數字70套,電視綜合覆蓋率99.52%,同比提高0.27百分點。有線電視用戶達119788戶,比2012年增加21003戶。

教育事業

截止到2013年底,潼南區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47所,在校學生93357人,專任教師6416人。其中,中等職業教育學校3所,在校學生2610人,專任教師96人;普通中學31所,在校學生40015人,專任教師3171人;小學136所,在校學生50732人,專任教師2880人;幼兒園70所,在校人數22632,專任教師269人。

醫療衛生

2013年,潼南區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支出0.54億元。截止到2013年末,擁有衛生機構30個,衛生機構床位2259張,開放式床位1938張,平均每千人擁有醫院床位2.4個;衛生技術人員1556人,其中執業醫師574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22個鎮街,參加新型合作醫療人數達到917764人,參加社會養老保險人數362354人。

基礎設施

截止到2013年底,潼南區公路線里程2221.4公里(高等級公路通車裡程327公里),鐵路里程28公里,公路橋樑數168座,公共汽車71輛,出租車擁有188輛。

公路

國道319線、省道205線、王興公路、中塘公路貫穿潼南縣境內。

鐵路

渝遂快速鐵路橫貫全境,有年吞吐34萬噸的鐵路貨站和年吞18萬噸的化危品專線,有至上海、廣東、深圳的客、貨運列車,貫通了西南與華東、華南物資進出「大通道」。

水運

500噸級的船舶可從潼南直達重慶朝天門碼頭。

歷史文化

重大事件

2003年1月,農業部向潼南縣分別頒發了「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種植業)生產示範基地縣達標單位」、「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種植業)生產示範基地縣先進單位」證書。

2007年11月,潼南縣向國外輸出服裝、護士、建築、電子裝配等各類專業技術人才,被重慶市確定為「對外勞務合作基地縣」。

2012年12月,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重慶潼南等區縣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

名優特產

涪江大曲

涪江大曲是用糧食作原料,採用「滬型酒」傳統工藝釀造而成的,具有濃香醇郁、綿甜甘洌的獨特風格。1984年獲國家商業部「優質產品」稱號,1985年獲商「銀爵」獎,1988年在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上獲「金牌」獎,1989年「市優」複評合格後再次蟬聯「部優」並獲「金爵」獎。

潼南太安魚

潼南太安魚做法為:將剖洗乾淨的花鰱切成魚塊,堆碼在一隻不鏽鋼盆里,撒上鹽巴、優質豆粉,加少許雞蛋清,浸漬20分鐘,然後下到沸油里撈熟,並拌以主料花椒、辣椒、胡椒、蒜瓣等,圍上一些清水,待多餘的水汽蒸乾,就可起鍋了。

潼南陳涼粉

潼南陳涼粉的製作以優質白豌豆為主料,以菜油、紅辣椒、豆、醬、花椒粉、大蒜泥、小蔥、芝麻、花生、醬油、醋、香菜等為輔料。做法為:將白豌豆用井水浸泡,磨製成漿,用祖傳工藝加工成涼粉狀,切絲裝盤。用菜油和紅辣椒製成辣椒油,配以豆、醬、花椒粉、大蒜泥。

風景名勝

大佛寺景區

大佛寺景區位於重慶潼南縣城西北1.5公里的定明山下,主要景觀有:玉皇殿、觀音殿、大佛殿、石磴琴聲、鑒亭、頂天佛字、關羽像、救苦天尊、翠屏秋月、海潮音等。1999年評為重慶市風景名勝區,2006年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8月創國家AAA級景區。

楊闇公故里景區

楊闇公故里景區為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紅色旅遊經典景區,重慶市六個紅色景區暨十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之一,轄楊闇公舊居、陵園,楊尚昆舊居、陵園和楊氏民宅五個景點。2011年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龍多山

龍多山位於重慶合川區西北,潼南境內最高點海拔達583米,是佛道並存的宗教聖地,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