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潼陽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沭陽縣是江蘇省直管縣三個試點之一,因位於沭水之陽而得名,簡稱沭,地處中國東部長江三角洲地區,江蘇省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地處徐州、連雲港、淮安、宿遷四市結合部,屬魯南丘陵與江淮平原過渡帶。

沭陽縣素以改革創新精神聞名全國,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沭陽速度」和沭陽經驗。沭陽縣經濟技術開發區為蘇北第一家縣級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2015年第十五屆全國百強縣名單,列第44位,沭陽縣已連續四年躋身全國百強縣行列 。在2014年中國工業百強縣(市)名列第78位。

2021年,沭陽縣實現GDP為1162.1億,經濟總量連續兩年蘇北縣(市)第一,同比增長8.6%,增速較全市平均低0.5個百分點,較全省平均水平(8.6%)持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2.01億元,同比增長21.6%,經濟總量蘇北縣(市)第一、增速全省縣(市)第一,財政收入呈現高速增長,較上年穩步提升,財政實力繼續攀升。此外,該縣名義GDP增量超過150億元,經濟實力顯著提升,生產需求逐步恢復,質量效益穩定提升,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多項經濟指標表現較好,促使該縣完成「十四五」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開門紅。[1]

歷史沿革

沭陽自西漢建縣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境內有魯成公九年(公元前582年)建的郯子國,在今沭城西北20公里處,仍可尋到留下的遺址。西漢時東海郡的厚丘、建陵、陰平、下城、臨渣、懷文、服武等古城,皆在境內。後漢,建陵縣併入厚丘縣。至晉,陰平縣也併入厚丘縣。宋元嘉十二年,廢厚丘縣為襄賁縣,直到北周建德七年(578年)始定沭陽縣名,沿用至今。

沭陽夏商時屬徐州,周時屬青州,春秋末期為魯國南境,戰國時屬楚國,秦初屬薛郡,後屬郯。西漢置厚丘縣,隸屬東海郡,立陰平、建陵兩侯國。三國時立東海國,領厚丘、陰平、建陵等11縣。

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併入襄賁,另置僮縣。梁武帝天監五年,廢僮縣,置僮陽郡。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549年)改僮陽郡為沭陽郡。

隋文帝開皇年間隸屬海州,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改屬泗州,咸亨五年(674年)還屬海州,明洪武年間隸屬淮安府,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屬海州府。

民國2年屬徐海道,民國17年至37年屬東海專員公署、徐海行政公署;民國29年秋,中共淮海地委對境內區劃作了較大調整,分設泗沭縣抗日民主政府、潼陽縣抗日民主政府、東海縣抗日民主政府、灌雲縣抗日民主政府,隸屬淮海區專員公署。

1949年5月,撤銷東海(鐵路南)、潼陽、泗沭縣,原轄區劃歸沭陽,宿遷部分轄區劃給沭陽,隸屬淮陰行政專員公署。1983年,實行市管縣,屬淮陰市。1996年8月,沭陽隸屬新成立的地級宿遷市。2011年,列為江蘇省直管縣三個試點之一。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沭陽縣下轄1個國家級開發區、6個街道、25個鎮、8個鄉、1個農場。474個行政村(居)委會,縣政府駐地為夢溪街道。

街道:沭城街道、南湖街道、夢溪街道、十字街道、七雄街道、章集街道。

鎮:賢官鎮隴集鎮胡集鎮錢集鎮塘溝鎮馬廠鎮沂濤鎮廟頭鎮韓山鎮華沖鎮桑墟鎮悅來鎮劉集鎮李恆鎮紮下鎮顏集鎮潼陽鎮龍廟鎮高墟鎮耿圩鎮湯澗鎮新河鎮吳集鎮湖東鎮、青伊湖鎮。[2]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沭陽縣地處江蘇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屬魯南 丘陵與江淮平原過渡帶。縣域介於北緯33°53′至34°25′,東經118°30′至119°10′之間,東西60公里,南北55公里。東與連雲港接壤,南與淮安市毗鄰,西倚宿遷,北接徐州,是徐、連、淮、宿四市結合部。

地形地貌

沭陽縣地形呈不規則方形,地勢西高東低,大部分地面高程在7-4.5米。縣內最高峰韓山海拔70米,除潼陽、茆圩、劉集、悅來等鄉鎮有些崗嶺外,土地平衍。

水文

河網密布,有新沂河、淮沭新河等29條河流縱橫沭陽縣境內。

氣候

沭陽縣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全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豐沛。年平均氣溫13.8℃,年平均最高氣溫14.3℃,最低13.3℃。歷年最高氣溫一般在35℃~38℃之間,最低氣溫在-4℃~-5℃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2363.7小時,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5%,年平均風速為2.8米/秒,年平均降水量937.6毫米。[3]

自然資源

水產資源

沭陽縣水域面積62.2萬畝,可利用養殖水面12萬畝,盛產青魚、鯉魚、鰱魚等淡水魚類。

礦產資源

沭陽縣礦產資源豐富,蘊藏非金屬礦9種,能源礦1種,其中藍晶石、水晶、磷、雲母礦以及黃砂、陶土等都具有較高開採價值。

經濟發展

2014年沭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98億元,增長10%。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4.04億元,增長10.1%,總量繼續位居蘇北首位、全省第11位。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總量繼續領跑蘇北23縣(市),同比增長10.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總量繼續位居蘇北23縣(市)首位,位居全省47縣(市)第11位;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達到53.85億元,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比重為84.1%,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同期83%上升1.1個百分點。

2013年,沭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總量543.5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2.4%。其中,一、二、三產增加值分別為75.80億元、251.79億元和215.91億元,分別增長3.0%、15.4%和12.7%。GDP總量在2010年、2011年先後突破300億元、400億元後,2013年突破500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由2012年的14.9:45.9:39.2調整為14.0:46.3:39.7,二三產業占比上升0.9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3年,沭陽縣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73.83萬畝,比上年增加0.69萬畝,增長0.2%,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76.90萬畝,糧食總產量達126.73萬噸,繼續位居全省第二位。全縣年末生豬、家禽存欄分別達到44.58萬頭、550萬隻,生豬、家禽出欄分別為101.23萬頭和1700萬隻;全年蔬菜總產量首次突破200萬噸,達203.86萬噸,增長9.5%。

2013年,沭陽縣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45.93億元,增長6.7%。其中,農業產值110.76億元,增長6.2%;林業產值4.90億元,增長9.0%;牧業產值26.14億元,增長7.6%;漁業產值2.62億元,增長11.3%;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51億元,增長15.5%。

第二產業

2014年沭陽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達到1099.2億元,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同比16.1%;銷售產值1087.1億元,同比增長17.1%。

2013年,沭陽縣規模工業經濟運行總體呈平穩較快發展態勢,年末全縣規模工業企業達到860家,比2012年淨增179家。規模工業全年完成產值911.63億元,增長29.9%;規模工業實現增加值216.26億元,增長18.2%,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2013年規模工業增加值是2006年的12.8倍,是2009年的4.4倍,四年時間翻了兩番多。

2013年,沭陽縣規模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92.18億元,增長28.7%;實現利稅總額132.31億元,增長32.0%;實現利潤83.84億元,增長31.0%。全縣工業用電量25.50億度,增長13.4%。全部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0.9%,比上年度提高0.5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

2013年,沭陽縣全縣建成交易市場132個,其中消費品市場122個,全縣各類網店總量達9000餘家,年銷售額達20億元,商品交易市場日趨成熟,消費品市場繼續保持穩步增長態勢。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3.50億元,增長14.0%。其中,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07.52億元,增長13.9%,占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87.0%;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6.0億元,增長14.6%,占比13.0%。在零售總額中,城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92.28億元,增長12.4%,占全縣零售總額的74.7%;鄉村市場實現零售額31.21億元,增長18.9%,增幅同比上升14.7個百分點。[4]

交通

公路

京滬高速公路公路穿沭陽縣而過,並設有 5個互通出入口(潼陽紮下、沭陽北、沭陽、錢集胡集)向北6小時可直達首都北京,向南4小時可直達國際大都市上海。205國道和324、326、245省道穿境而過。

鐵路

穿越沭陽縣的新長鐵路直接聯入隴海鐵路、膠新鐵路、宿淮鐵路、寧啟鐵路。

機場

沭陽縣距淮安漣水機場45分鐘車程,距連雲港白塔埠機場50分鐘車程,距徐州觀音國際機場1.5 小時車程,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在沭陽設候機樓為全省唯一一家縣級城市候機樓。

車站

沭陽汽車客運南站和沭陽汽車東站為國家一級客運站

社會

文化事業

2013年,沭陽縣成功舉辦兩屆"中國·沭陽花木節",東關少兒京劇團參加央視少兒春晚演出並獲金獎,"工鼓鑼"、"淮海戲"入選第一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文化藝術中心、圖書館等重要文化設施已建成投入使用,鄉鎮文化站、農家書屋實現鎮村"全覆蓋",2013年被評為"中國書法之鄉"。

教育事業

2014年,沭陽縣各級各類學校230多所,共有在校生29萬多人、教師1.7萬多名。現有省優質園58所;義務教育更加均衡,順利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省級督導考察;現有省四星級高中2所、省三星級高中5所;沭陽中專等專業學校創建成省高水平現代化職業學校,年度開展勞動力技能培訓4萬多人次。現有省特級教師18名,中小學骨幹教師比例達到20%以上。

高等學校

宿遷經貿學院:是一所省屬市管公辦普通全日制高等學校,前身是沭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創建於1920年,已有90多年歷史。2005年8月,經省教育廳批准,由師範專科學校升格為綜合性普通高等學校。

江蘇開放大學沭陽學院:是江蘇開放大學的二級辦學機構,承擔學歷繼續教育相關的教學、管理、支持、服務職能。

普通高中

華沖中學、修遠中學、沭陽縣夢溪中學

四星級高中:沭陽如東高級中學、江蘇省沭陽高級中學、沭陽縣建陵高級中學

體育事業

在2008年北京殘奧會上,沭陽縣運動健兒獲得2枚金牌、1枚銀牌;在2012年倫敦殘奧會上,沭陽縣運動健兒獲得獲四金一銀。縣少兒業餘體校通過國家體育總局奧林匹克中長跑項目後備人才基地驗收,是全國縣級城市首家通過驗收的縣份。

沭陽縣體育中心由體育場、體育館和綜合館及輔助訓練場組成,總建築面積6.5萬平方米,設有恆溫標準訓練泳池、籃球、乒乓球及全民體質監測中心等9個功能區。

醫療衛生

2013年,江蘇省沭陽縣人民醫院和沭陽縣中醫院分別成功創建國家三級綜合醫院和國家三級乙等中醫院,全縣擁有國家二級以上醫院6家,居蘇北各縣區之首。

社會保障

2013年,沭陽縣養老保險實現城鄉統籌,初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的目標;"陽光救助服務工程"深入推進,專門設立孤兒救助專項基金,實現了弱勢群體幫扶"全覆蓋"。

城市建設

沭陽舊時多臨河建街,沿街辟巷。明正德七年(1512年)始築土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改建磚城。鄉村集鎮多始建於元代,明、清時期漸趨規模,定期集散,城鄉屋宇簡陋,道路晴塵雨濘。新中國成立後,逐步改造舊城區。1956年城區南擴,1981年向東西拓展。至1987年城區面積為6平方公里,共建街道20條,人均居住面積為5.91平方米。近年來,沭陽深入實施東擴南延戰略,先後啟動東部城區、南部新城區開發建設,對老城區、新城區、開發區和十字、章集、七雄三個街道及紮下鎮、龍廟鎮、官墩鄉進行城區總體規劃,形成了"三區六點"聯動發展格局。

沭陽風景

截至2014年底,沭陽縣城市基礎設施配套面積達8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擴大到60平方公里,城鎮化率47.4%,集中居住區非農人口增加至60萬人。城區已建成小區158個,在建小區83個。城市市政公用設施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1.73%、綠地率38.39%,人均城市道路面積18.28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9.09平方米,順利通過"省級園林城市"驗收組初驗。排水管道密度10.11公里/平方公里,燃氣普及率達97.60%。榮獲"江蘇省衛生縣城"和"江蘇省文明城市"等稱號。

對外交流

江蘇省崑山市、浙江省義烏市、江西省井岡山市、江西省東鄉縣。[5]

文化

沭陽縣的文化屬于海州文化,是吳楚文化和齊魯文化的匯合點,故其民俗以淮海、江淮文化為主,兼具魯南地區的特色和風貌。

飲食

沭陽縣是傳統的淮揚菜地區。本地菜注重刀工,口味清淡,不嗜辛辣。烹飪善用火候,擅長燉、燒、燜;選料尤為注意鮮活、鮮嫩。傳統菜品有軟熘長魚、紅燒獅子頭、墨魚蛋糕等。

沭陽縣小吃極具地方特色。"朝牌"是本地區最為普遍的早點之一。"朝牌"是沭陽對烤牌的稱呼,是燒餅類食品的一種。因烤牌的形狀酷似古代大臣上朝時手持的笏,故又稱朝牌。沭陽"朝牌"起源於明代,以"顏集朝牌"最為著名。顧家吊爐餅始源於清乾隆年間,劉墉曾題寫"吊爐大餅,乃沭陽之一絕"。廟頭千張(百葉)源於明代,袁枚為沭陽知縣時(1743-1745),"沭邑西"的千張已經有一定聲譽了。

方言

沭陽縣方言屬江淮官話洪巢片海泗小片,包含海州話與泗州話,縣內各地語言、語調有所差異,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戲曲,如淮海戲、僮戲等,還有琴書、快板、鼓鑼等曲藝品種。

文化遺產

陽有較多的歷史古蹟和文化遺產,如新石器時期的萬北遺址、臧墩和六朝墓葬,西周時的孟墩、殷墩,前漢時的厚丘、陰平方城遺址,宋朝大科學家沈括留下的治水功業與虞姬誕生地有關的虞姬溝、虞姬廟、九龍口、霸王橋等;明代抗倭將領劉綎築的營壘,清代性靈派詩人袁枚留下的袁公藤和古典雅秀的逍遙廳。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淮海戲。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虞姬傳說、工鼓鑼。

旅遊

2013年,沭陽縣啟動建設了沭陽生態旅遊示範區,區域面積331.8平方公里,人口24.3萬,花木面積50萬畝,着力構建大生態、大旅遊、大觀光體系。蘇北花木生態旅遊園、沭陽植物園、古栗林、花博園、虞姬禪寺等吸引遊客。

沭陽縣蘇北花卉示範園

蘇北花卉示範園位坐落在美麗的新沂河畔,整個示範園占地1600多畝,辦公科研機構占地200多畝,綠化覆蓋率高達98%,示範園分為東、西兩個大區,分布着常綠喬木種植區、落葉喬木種植區、花灌木種植區和鄉土樹種種植區等十多個種植區近百個品種,布局合理,錯落有致,小橋流水,曲徑通幽。

示範園既有沭陽鄉土樹種,如杏樹、椿樹、榆樹、槐樹、茶樹等;又有沭陽可以生長的南方樹種,如香樟、櫸樹、深山含笑、山茶等品種;同時水生植物的運用也開闢了沭陽的水面無花的先河,設計了荷花、蓮藕、昌蒲、水蔥等水生花卉。

沭陽縣清真寺

位於沭陽縣城馬巷北首(現沭城馬巷43號),占地120平方米。古樹掩映,地處幽靜。坐西面東,院門北向,磚木結構,灰瓦蓋頂,明清式建築。匾額上書"清真寺"三個行書大字,清秀飄逸,觀之不俗。三間大殿,四間廊房,整個院落設計古樸典雅,具有東方古老民族庭院式樣之美。回民每逢齋戒日或婚喪嫁娶,大都在清真寺舉行集會,或做禮拜,宣講教義,或進行沐浴等民族風俗活動。

沭陽縣圓覺禪林

圓覺禪林位於沭陽縣城區大連東路北側,為該地區唯一集寺院、遊覽禮佛為一體的大型佛教寺院。圓覺禪林主要建築有山門鐘鼓摟、素齋館、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摟、寶塔。其中,天王殿面闊28米、高15米,外形為單檐廡殿式仿古建築;大雄寶殿面闊39米、高21米,為重檐廡殿式仿古建築;寶塔總高38米,是一組仿中國唐代佛教大乘佛法早期的一組高層密檐寶塔建築。

沭陽縣虞姬公園

虞姬公園,總面積達120餘畝,可供數十艘微型船舶嬉遊的人工湖,水面寬闊迴旋。一座座雕琢寓趣的石欄橋,立在位置各需的水面上。兩水相夾的"東西湖堤",地勢高聳,樹木密集。

沭陽縣虞姬生態園

虞姬生態園312畝的景區,在設計上突出"以綠為骨,以水為媒,以人為本"的理念,景點布置上追求"源於自然,高於自然"。設計模擬自然界中的洲、嶼、堤、河、山等現象,並形成了以植物造景為主的生態、園林景觀。在植物配置上,我們明顯地可以感受到,這裡注重植物多樣性的應用,苗木品種繁多。在虞姬生態園內,水生植物的運用也開闢了沭陽水面無花的先河,設計了荷花、昌蒲、水蔥等水生花卉,正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遍布綠海之中的林蔭小道在園內也是隨處可見,景區內道路及土建面積已達30000平方米。

沭陽縣夢溪植物園

夢溪植物園位於迎賓大道東延伸段南側,沭陽新城區的東部,總占地面積20萬平方米,一期面積14萬平方米,水面3.5萬平方米,二期面積6萬平方米,是集遊覽、休閒、文化、娛樂等於一體的綜合性公園。公園突出夢溪文化,以《夢溪筆談》中所記載的故事、書畫、器用、官政、異事、藥理等十七個方面進行設計景點,如活字印刷、水中佛經等。

沭陽縣南湖公園

南湖公園位於沭陽南部新城區,沿着學院路一直往西,到北京南路交匯處,一座嶄新的南湖公園應運而生。別具特色的建築,豐富多彩的兒童歡樂園,彎彎曲曲優雅的公園小路,一派和諧的生態美景,給南部新城新添城市亮點,給花鄉沭陽帶來綠景。沭陽縣花仙子--美麗的石榴仙子雕像已經被搬至公園北門,優美的姿勢矗立在沭陽花木博物館前。

花木博物館總面積4800平方米左右,投資5000萬元。土建工程已經全部結束,內展設計工作正在協商策劃之中。據沭陽文化館周明介紹,館內共分為與花木有關的8個展廳,從花木的起源延伸到現代世界花木的繁榮,從沭陽的各類名木到引進的標本實物等,充分展現了花鄉沭陽的文化魅力。在花木博物館東南方向,還設有三維立體畫館。

沭陽普善寺

沭陽普善寺又名虞姬禪寺,位於沭陽縣新河鎮境內的古栗林景區內,坐落在古樹蒼木林中,香氣繚繞,共設3座大殿。普善寺現已成為沭陽生態旅遊重要景點,可在城區乘坐沭城至顏集班車前往,也可以在城區乘坐旅遊景點專線班車直達景區。

賢官亭公園

賢官亭公園,坐落在沭陽城北14公里處的賢官鎮鎮區中心,占地面積418畝,由賢官亭、賢官亭廣場、文化廣場、鄉土植物園、文化中心、健身廣場、沭新河景觀大橋、水上莊園、沙河寺、蔣園新村等組成。鄉土植物園栽植本土樹木達百餘種,包括皂角、杜仲、白馬樹、楝棗、枸括、白籽、花椒等稀有樹種,地方特色明顯,鄉土氣息濃厚。賢官亭公園現為國家AA級風景名勝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