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火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火店是河南夏邑縣最東部的一個鄉鎮,東鄰永城市芒山鎮芒碭山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西進夏邑縣城區,南到永城市區,北到安徽省碭山縣城區均是25公里。區域位置優勢明顯,東距安徽省肖縣50公里,實為兩省四縣(市)的「十字交叉地帶」。總面積69.2平方公里,耕地面5.2萬畝,下轄34個行政村,110個自然村,264個村民組,11562戶,約5.3萬人。鎮直單位及附屬機構18個,郵編:476421。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連霍高速公路、商丘—芒山—徐州公路穿境;周商永運河穿過其境,目前已荒廢。鎮政府駐地火店集原名「火神店」,由傳說火神爺居住地而得名。火店素以豫東的「小溫州」、傳統工藝品之鄉而著稱。2006年火店被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為「河南省民間藝術之鄉」;2007年火店被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為「河南省特色產業之鄉」;2008年火店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國初期屬永城縣新興區,1954年劃歸夏邑縣為火店區,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鄉,2012年撤鄉改鎮。[1]

[]

經濟文化

火店素以豫東的「小溫州」、傳統工藝品之鄉而著稱。2006年火店被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為「河南省民間藝術之鄉」;2007年火店被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為「河南省特色產業之鄉」;2008年火店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火店是全國最大的手工藝品生產基地,有近千年手工藝品的歷史,主要生產宮燈、旗穗、排須、花邊、中國結、刺繡、木梳和條編等手工藝品。現在占全國工藝品市場80%的份額,銷往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幾個國家。

手工藝品製作一直是火店傳統產業。近年來,手工藝品生產市場前景好,為帶領廣大村民脫貧致富,結合手工藝品製作的傳統經驗,又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黨委、政府積極引導農民從事手工藝品生產。一戶帶十戶,十戶帶一村,一村帶一片,逐步形成了以火店為中心的手工藝品生產基地,並使手工藝品加工走上了規模化、區域化、市場化的路子。

為了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他們對產品進行了技改、更新,實施了「增花色、上檔次、擴總量、樹品牌」戰略,使原來的130餘種工藝品發展到目前的近180種。其拳頭產品宮燈、旗穗等製作技術精湛,產品不僅銷往上海、蘇州、福州、廣州、哈爾濱等20餘個大中城市,而且還遠銷日本、韓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火店形成了市場帶龍頭,龍頭建公司,「公司+農戶」的民營經濟發展格局已經形成。

據悉,目前火店共擁有現有公司五家。紅火工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祥熙印染有限責任公司、盛興工藝有限責任公司、東方化纖廠、超發化纖廠等企業,實行公司+農戶的民營經濟發展格局,使手工藝加工走上了規模化、區域化、市場化的道路。火店從事宮燈、旗穗、排須、花邊、中國結、刺繡、木梳和條編,生產投入50萬元以上的農戶有1350餘戶,生產出來的手工藝品全是訂單加工,產品暢銷國內外,出口東南亞各國。工藝品加工專業村6個,專業戶1500多戶,加工廠800多家,專門從事來料加工的農戶3000多戶,從業人員2萬餘人,年產值1億多元,出口創匯2000多萬元,火店從事工藝品加工人均純收入3200多元。

火店工藝品以製作精緻,經久耐用、物美價廉而受到國內外廣大客商的青睞。火店鎮工藝品種類繁多,規格齊全。產品有宮燈、旗穗、花邊、排須、中國結、刺繡、玩具、腰帶、木梳、條編、扇子八角巾香包串珠、燙金工藝品。隨着時代發展和市場經濟的需要,工藝品的種類不斷翻新,工藝品製作的技術要求愈來愈精良,各類工藝品的品種款式也賦予了時代內涵。僅宮燈一項,通過對傳統的宮燈製作工藝進行改進,在「增花色,上檔次,擴總量,樹品牌」上下工夫,開發了「金童玉女、恭喜發財、吉祥如意」等30多種富有時代氣息,能順應市場需要的新產品。

手工藝品製作作為火店傳統產業,近年來,火店黨委政府十分重視民間工藝品的發掘整理工作,把傳統工藝生產當作全鎮大事來抓,選派鎮黨政領導班子成員主抓民間工藝品的生產、管理、銷售工作,民間傳統工藝品進一步發揚光大,發揮了較強的產業優勢。火店傳統的工藝品,由過去個體庭院生產走上了集約化機械化大規模生產。目前,火店以李店村為中心生產的宮燈、各類旗穗、花邊中國結、排須、刺繡等呈現出多樣化和專業化特色。火店從事工藝品生產的技術人有6000多人,他們各有自己專業技術和生產絕活。據2007年底不完全統計,全鎮從事宮燈、各類旗穗、排須、花邊、中國結、玩具、刺繡、木梳、條編的生產投入50萬元以上的農戶在2300戶,機械設備7800台,僅此一項全鎮人均純收入增加2000元左右。

宮燈、旗穗、條編、貼花等傳統工藝,是手工加工生產的產品,李店宮燈廠生產的各類宮燈遠近聞名,以小巧、精緻、美觀而著稱,每天30多人流水線作業手工生產。該廠生產的宮燈都是訂單加工,產品暢銷國內外,並在浙江義烏設立銷售批發點,年利潤在200萬元以上。旗穗生產也是當地工藝品生產的一大強項。從事旗穗加工的人員將近5000人,經營生產戶2000多家。旗穗加工業每年給火店帶來3000多萬元的經濟收入。條編也是火店傳統手工業,火店的條編工人編織的條筐、條籃除主要用於生活用品或勞動用品外,還成為當今時尚的饋贈品及裝飾品。全鎮已有從事條編生產農戶1500戶,每戶純收入在2萬元左右。木梳也是火店古老的傳統工藝,近年來,隨着改革開放和招商引資政策的落實,傳統的木梳生產也走上了機械化。目前,從事木梳生產的投資100萬元以上的企業分別是張莊順發木梳廠、趙莊木梳廠,從業人員50人,年利潤在20萬元以上。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也給原材料加工帶來了廣闊發展前景。過去生產絲線原料都是從浙江、江蘇購買,一個月需要40噸丙綸絲、20噸滌綸絲。2000年火店先後建成投資1500萬元的東方化纖廠和超發化纖廠,月生產能力在100噸左右,生產的絲線在當地銷售,產品供不應求,市場前景十分看好。兩個化纖廠的建成,不僅為當地手工藝品加工產業提供了方便,也給企業帶來了豐厚了的利潤。火店傳統工藝的不斷壯大,給周邊群眾帶來巨大的商機,不僅輻射帶動火店邵莊、火店等28村群眾加工、生產、銷售傳統工藝品,而且帶動鄰近鄉鎮群眾及周邊地區,從業人員達10萬多人。 一戶帶十戶,十戶帶一村,一村帶一片,逐步形成了以火店為中心的手工藝品加工基地,手工藝品加工也走上了規模化、區域化、市場化的路子。火店日益蓬勃發展的工藝品已走上紅紅火火,成為全國最大的手工藝品生產基地。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火店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工業強鎮、民營富鎮」的工作思路。在不斷完善農業設施,穩定農業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第二、第三產業,形成了絲織工藝、木材加工、農副產品深加工等6個工業支柱產業項目,紅火工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祥熙印染有限責任公司、盛興工藝有限責任公司、東方化纖廠、超發化纖廠等一批企業先後相繼建成並投產使用。2009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40元,實現財政收入302萬元。

城經濟發展中,火店一、二、三產業並重,在完善農業設施,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的同時,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推進工業化進程,不斷提高二、三產業所占的比重。2009年全鄉一、二、三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5.2%、43.6%、51.2%。

農業主要經濟指標。2009年實現糧食總產33950噸,其中生產夏糧19750噸,生產秋糧14200噸,油料7442公斤,單產均突破了千斤。

農業經濟結構調整

上世紀80、90年代,注重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過林果、蔬菜等產業。本世紀以來,火店調整農業發展戰略,把農業生產的重點放在發展糧食生產,提高糧食品質上來,近幾年不定期通過良種補貼的方式,發展優質小麥5萬畝。

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加工企業主要集中在板材加工、麵粉加工等方面,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金礦木業有限公司。

農業綜合開發

2005年被定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鄉,至2007年共開發24個村,面積3.8萬畝。2008年、2009年採取農民出工、政府補貼等形式,搞好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到2009年共機井1142眼,使火店98%的耕地實現了田成方、林成網、溝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開發目標,農業生產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大增強。

農業機械化

2009年,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0萬千瓦,柴油機、脫料機等農用機械逐步淘汰,大型農機逐步增多,聯合收割機、旋耕機、秸杆還田機等大型農業機械發展到152台,低速汽車425輛,三輪車5800輛,播種機980台,全鎮農業機械化水平達97%以上。

勞動力轉移就業

近幾年來,火店把加快工業化進程,推進勞動力轉移作為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火店發展各類企業650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家,庭院戶企業1500餘家,企業做作業人員47530餘人,多為本鎮及周邊鄉鎮農民。全鎮外出打工人員,均為自發組織或者由職業技術學校統一外派,主要去向廣東、浙江、江蘇等地,全鎮外出務工人員約為12000人左右。

新農村建設

趙莊、余莊、班集三個村為新農村建設示範村。趙莊村以農副產品深加工,特種養殖為依託,從業人員450餘人,現在趙莊村遠期、近期規劃圖紙經省設計院設計完成,投資10萬元的標準化村級衛生室已建成。前期主街1.6公里的清障工作已完成。余莊村採取統一建房,引導群眾逐步向規劃的住宅區集中;現一期工程60套新住宅現已初具規模。班集村吸引洛陽客商來投資新農村建設,現設計規劃已經完成。目前,火店鎮在市、縣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由鄭州市匠人規劃建築設計股份有限公司承擔,幫助我們制定了火店鎮(2009—2030)總體規劃。又與2010年1月16日召開了「夏邑縣火店鎮總體規劃(2010—2030)技術評審會」,並且通過了評審,縣政府給予批覆。為未來火店的發展繪製了一幅宏偉的藍圖。

該鎮把「工業強鎮、民營富鎮」作為發展戰略,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幾年來全鎮共有鄉村企業650家,庭院戶企業1500多家,引進固定資產投資50萬元以上的企業項目13個,其中50萬元—499萬元的5家,500萬元—999萬元的企業3家,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5家。紅火工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祥熙印染有限責任公司、盛興工藝有限責任公司、東方化纖廠、超發化纖廠等一批企業先後相繼建成並投產使用。李店村是火店鎮傳統工藝製作專業村,全村415戶從事工藝品生產的農戶有310戶左右,人均純收入3690元。2007年底,該村被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為「河南特色文化專業村」。工業園區建設已初具規模,南部以張染坊為中心的木材加工園區占地300畝,加工戶23家。

該鎮小城鎮建設得到全面加強,先後投資幾千萬用於小城鎮建設,拓寬新修了西至曾王莊,東至屈莊1.5公里的東西大街,寬35米;新修了南北街2公里;新修了文化路1.5公里,籌建火店鎮工藝品市場一條街。高標準開發組裝了兩側門面樓房2000多間,使城鎮區面積發展到3.6平方公里。加大城鎮配套設施建設,在主要街道安裝了路燈,重修了下水道,對主要道路進行了綠化,建成了有線電視站和郵電大樓,移動電話通訊基站,城鎮品味不斷提高。在強化建設的同時,加強城鎮管理規劃了專業市場,杜絕了店外經營,占道經營;組建了專業環衛隊伍,對各條街道進行全天保潔,實現了城鎮的美化、綠化、亮化、淨化。

教育

2009年全鎮共有中小學28所,教職員工325人,在校學生6832名,另全鎮還有幼兒園8所教職工46人,入園兒童1253名,全鎮義務教育入學率100%。成人教育學校一所,有教職工7名。每年培養農業技術學員500餘名。

文化

2009年該鎮投資50多萬元新建了文化服務中心大樓,高標準建設了6個村農家書屋,建成了12個文化資源共享村,配備了電腦、投影儀等先進設施,34個村安裝了遠程教育接收站點。全鎮有嗩吶歌舞演出隊12個,腰鼓隊3個,文化體育活動場所5個,定期開展文藝活動,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衛生

2009年,鎮衛生院有職工22人,科室13個,床位35張,並配備有CT、彩超、胃鏡、血氣分析儀等先進的診療設備,被省衛生廳命名為一級甲等中心衛生院。全鎮有村級衛生室,診所34家,鄉村醫生65名。基本實現了全民的「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鄉」的標準。新農合事業發展良好,2009年參合率98%。強化對手足口病,甲型H1N1傳染病的防治。深入開展「清潔家園行動」,重點解決農村「五亂」問題,保持了鄉村環境的衛生。

生態文明建設

按照節能減排的要求,引導祥熙絲造有限責任公司、東方化纖廠、超發化纖廠等重點企業引進先進生產設備,推進節能降耗。強化土地資源管理,集約節約利用土地,實現經濟發展與耕地保護的雙贏,堅持開展植樹造林,綠化美化環境。

地理環境

店位於河南夏邑縣最東部,東鄰永城市芒山鎮芒碭山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西進夏邑縣城區,南到永城市區,北到安徽省碭山縣城區均是25公里。區域位置優勢明顯,東距安徽省肖縣50公里,實為兩省四縣(市)的「十字交叉地帶」。總面積約70平方公里,耕地面4.96萬畝,人口51500人,下轄34個行政村,110個自然村,264個村民組,直單位及附屬機構18個,郵編:476421。交通便利,商芒公路、霍連高速公路從鎮境內穿過,周商永運河穿過其境,目前已荒廢。

行政區劃

政府駐地火店集原名「火神店」,由傳說火神爺居住地而得名。轄火店、周莊、趙莊、劉小橋、蔣窪、張莊、陳閣、關帝廟、土地廟、張雙樓、張染坊、王閣、三座樓、鐵棚、廟東、余莊、屈莊、李閣、徐集、田集、梁窪、馬莊、郭莊、陳廠、邵老家、邵長莊、李店、後劉店、邵莊、孫莊、班集、車莊、王寨、劉樓34個行政村。

代碼411426215:~201火店村 ~202張莊村 ~203陳各村 ~204屈莊村 ~205餘莊村 ~206廟東村 ~207李三座樓村 ~208鐵棚村 ~209趙莊村 ~210劉小橋村 ~211蔣窪村 ~212張關帝廟村 ~213張土帝廟村 ~214王各村 ~215張雙樓村 ~216張冉坊村 ~217邵莊村 ~218李店村 ~219王寨村 ~220劉樓村 ~221班集村 ~222孫莊村 ~223後劉店村 ~224邵老家村 ~225邵長莊村 ~226田集村 ~227馬莊村 ~228張香莊村 ~229梁窪村 ~230陳廠村 ~231徐集村 ~232周莊村 ~233車莊村 ~234李閣村

總人口月5.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430人,占總人口的14.5%,政府所在地總人口587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760人,占政府所在地總人口的64%。2000年工農業總產值3.4億元,其中工業產值2.3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67%,農業總產值1.1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3%,財政收入320萬元,人均6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37元。

自然資源

有耕地5.2萬畝,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特別適合小麥、玉米、大豆、花生等農作物生長。

水域面積162.25公頃,主要包括河流和溝渠、水塘。井灌設施發達,全鄉共有可利用機井1142眼,達到了50畝地一眼井的標準。

植被按其自然發育,屬暖溫帶半旱生落葉闊葉林帶。但由於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絕大多數已被人工栽植的農作物和樹木代替,目前殘存的尚有星星草等草植物,楊、柳、桃落葉闊葉喬木和怪柳、紫藤等灌木,多在田邊、路旁、村莊附近零星存身,常不能構成群落。動物資源主要為家畜、家禽。

礦產資源豐富,地下蘊藏着豐富的工業用無煙煤,屬永夏大煤田區域,現已列入國家開採計劃,煤礦埋深在400米以下;區內的無影山與芒碭山毗鄰,屬芒碭山同一山系,芒山漢基群系全國著名的AAAA級旅遊影點之一,無影山地下礦石石質優良,是燒制石灰和建築用料的上好石料,無影山泉水,含有大量的對人體有益的10餘種礦物質元素;和鋁土等礦。

歷史沿革

火店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火店集原名「火神店」,由傳說火神爺居住地而得名。建國初期屬永城縣新興區,1954年劃歸夏邑縣為火店區,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為鄉,2012年撤鄉改鎮。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火店鄉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老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