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火燒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火燒溝

 

 

 

火燒溝文化遺址是甘肅六大古文化遺址之一,出土於1976年。這是一處新石器時代後期的人類文化遺址,距今約3700年。該遺址位於玉門市清泉鄉境內312國道邊,範圍約20平方公里,中心面積0.2平方公里,距玉門市區20公里。

因火燒溝文化的出土地周圍是一片紅土山溝,土色紅似火燒,所以這一古文化遺址被考古界稱為"火燒溝文化"。1976年甘肅省文物考古隊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發掘,在遺址中心邊緣發掘古墓葬312座,出土了大量珍貴的陶器、銅器、 玉器、骨器和部分金銀器。因其遺址內有紅土山溝,土色紅似火燒,被考古界稱為"火燒溝文化"。1981年,火燒溝文化遺址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發掘

火燒溝文化遺址是甘肅省六大古文化遺址之一,是火燒溝文化的主體,出現於新石器時代後期,距今約3700年。該遺址位於玉門市清泉鄉境內312國道邊,範圍約20平方公里,中心面積0.2平方公里,距玉門市區20公里。1976年甘肅省文物考古隊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發掘,在遺址中心邊緣發掘古墓葬312座,出土了大量珍貴的陶器、銅器、石器、玉器、骨器和部分金銀器。

遺址內有紅土山溝,土色紅似火燒,被考古界稱為"火燒溝文化"。遺址以墓葬為主,已發掘清理出的古墓有312座,出土文物中彩陶、石器與金銀器、銅器共存。

出土文物

最為突出的當推大量的陶器,它們大多製作精細,造型別致,其中不少屬於珍品。如人型彩陶罐、人足彩陶罐、魚型陶塤、鷹嘴壺、三狗方鼎等已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出土的20多隻陶塤是遠古時代的一種吹奏樂器,是國內已經出土的古代樂器中年代較為久遠的古樂器之一,極富特色。鷹嘴壺、三狗方鼎等造型優美,製作細膩,形象逼真,表現了遠古時期的火燒溝人高超的智慧和審美能力。火燒溝出土的陶罐有98種,質地繁多,圖案花紋各異,極具藝術性,富有觀賞價值。

文物保護

1981年9月10日,火燒溝文化遺址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自1976年發掘以來,甘肅省文物考古所對該遺址出土文物進行了長達23年的研究,認定其價值極高,與著名的齊家文化、四壩文化、馬家窯文化等齊名,而且由於該遺址中心部分尚未發掘,面紗未全部揭開,研究結果未完全出來,其歷史文化價值遠不止於此,完全可以達到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檔次。

隨葬品:古墓中的隨葬品有狗、豬、牛、馬、羊等,其中羊骨多而普遍。墓葬中的男女都佩帶着金銀首飾、松綠石珠、瑪瑙珠等,證明當時的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商業已經很發達了。墓葬中男女的裝束、髮飾、發具等,都表現了古代遊牧民族的一種風俗習慣。聯想其發達的畜牧業,這裡很可能是古代羌族部落的生活遺蹟。

文化價值

火燒溝文化遺址出土文物中最為突出的當推大量的陶器,它們大多製作精細,造型別致,其中不少屬於珍品。例如人型彩陶罐、人足彩陶罐、魚形陶塤、鷹嘴壺、三狗方鼎等已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其中人型彩陶罐1989年出土後,於1990年由國家文物局、甘肅省文物局推薦,在北京十一屆亞運會期間進行了展出,為當時甘肅省選送的8件精品文物之一,現存於北京國家博物館。

出土的20多隻陶塤,是遠古的一種吹樂器,其形狀如金魚,雞蛋大小、彩繪,遠比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陶塤精美,現存於甘肅省博物館。其它如鷹嘴壺、三狗方鼎等造型優美逼真、栩栩如生,它們是遠古火燒溝人高超的智慧和審美能力的縮影,令人驚嘆。火燒溝文化遺址出土的陶罐樣式就有98種之多,而且有粗紅陶、夾砂紅陶、粗灰陶、褐色素麵陶和彩陶等多種質地,圖案花紋各異,極富藝術性,具有極高的研究和觀賞價值。

火燒溝遺址也是甘肅省早期發現銅器、且出土數量最多的一處古遺址,達200多件。銅器以模鑄為主,有斧、鐮、钁、鑿、刀、匕首、矛鏃、釧管、錘、鏡形物等,還發現了鑄鏃的石范。同一墓葬中,石器、陶器、銅器共存現象很多,說明冶煉技術很早就被火燒溝人所掌握。火燒溝文化遺址至少向我們展示了這樣的事實:中國古代文明,不僅僅在中原大地上產生。在偏遠的西部,曾有火燒溝人創造了令人驚嘆的古代文化,它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現過程

火燒溝,是玉門市清泉鄉一個古老的地名。因其地溝壑縱橫,山巒起伏,而山溝山峁又多呈火紅色,所以人們將其地命名為火燒溝。1976年,玉門市清泉公社計劃修建公社中學,並將建校地址選定在了公社以東的一片古墓群上,該古墓群就坐落在距公社駐地只有幾百米的火燒溝。修建計劃付諸實施後,當破土動工、平整地基的命令一發,施工隊伍很快地便在距地表不深的地方挖出了一些石制器具、陶罐和銅製品。當時的施工隊伍和公社領導並不知道這是一個古文化遺址,所以工程照常進行。

為了爭取時間,早日完成修建任務,施工隊還開來了推土機,把一些凸起的墓葬推平。在推土機作業和人工開挖地基的過程中,大多數的出土文物被破壞,少量完好的文物,被人們因好奇而拿去爭相傳看。

考古證明

幸運的是當時有幾個蘭州下鄉知識青年正在清泉鄉插隊落戶,其中有名男知青無意中到了施工現場。當他看到那些支離破碎的陶罐後,馬上想到自己的一個親戚是搞考古的,曾給自己講過許多考古學方面的知識,自己也見過許多從其他地方發掘出來的文物。而眼前這些支離破碎的陶片,都應該是些珍貴的文物,可卻遭到了如此大的破壞,實在有些可惜。於是撿了一些,拿回到了知青點。

不久,這位家在蘭州的知識青年回家時,把這些陶罐帶回了蘭州,並把它們送到了在考古隊工作的親戚那兒鑑定。考古隊的那位同志一看,便斷定這是一些年代非常久遠的文物,立即將此事報告了省文物考古隊。過了幾天,省文物考古隊便派人下來實地查看。得到了情況屬實的報告後,省文物考古隊便報省文化廳批准,正式組織人力前來玉門發掘。於是,甘肅6大古文化遺址之一的火燒溝遺址發現了,這是建國後甘肅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由於當時正處於"文化大革命"後期,人們腦海中"破四舊"的思想意識還很濃厚,很少有人有"文物保護"這個概念。加之這個遺址的文化價值發現遲,報批手續又很繁瑣,所以等到省上組織人力前來玉門發掘時,清泉公社的中學已經落成了。因此,火燒溝遺址的發掘工作,實際上是以已經落成的清泉中學為中心,在中學周圍的白土梁、騸馬城、惠回堡一帶開展的,而遺址的中心,也許就在已經建成的清泉中學下面。

挖掘過程

火燒溝遺址的發掘工作,是在省文物考古隊的專家的帶領下開展的。從遺址的發掘情況看,整個遺址主要是墓葬群,而墓葬又分上中下3層。最上面的一層,離地面約30到100公分;處在中間的一層,離地面約1到2米;最下面的一層,基本都在2米以下。考古工作者對上中下3層墓葬進行了清理,共出土了312座古墓。據考古專家推斷和碳同位素測定,處在上面的一層,主要是魏晉墓和漢代墓;處在中間的一層,多數是漢代墓;而最下面的一層,為新石器時代後期的墓葬,距今約3700年左右,約與夏代同時。因此,火燒溝遺址最有價值的部分是它的第三層。專家們認為,這一文化遺址基本屬於齊家文化類型,但有些方面又很獨特,便因其地命名為"火燒溝文化"。

火燒溝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鋤、刀、斧、鐮、錘和磨盤等農具,這些農具大多數是石制器具,也有不少銅製器具,說明當時的農業生產工具已有較大進步。在許多陶器和棺木中,貯存着栗粒和植物種子。在部分墓坑中,還出土了製作精美彩陶方杯、人形陶罐等酒器。釀酒業的出現,是農業有相當發展的標誌,這說明在當時的玉門已經有了較為發達的原始種植業。

火燒溝遺址的墓葬中,用大量的羊作隨葬品,出土了大量的羊頭、羊骨,並伴有豬骨、牛骨、馬骨和狗骨。其中第277號墓用羊多達44頭。這一情況說明當時玉門的畜牧業是相當發達的,而且是最主要的經濟門類。

火燒溝遺址中,還出土了20多個彩繪陶塤。塤體呈魚形,以交叉的雙條黑線修飾表面,裝飾簡約,形體美觀。張開的魚嘴是吹孔,塤體上有3個音孔,能吹宮、角、徵、羽4個骨幹音,有的塤還能吹出清角,說明當時至少已經有了以宮、羽為主的四音階調式,陶塤已經發展成了相當規範的樂器。

火燒溝遺址墓葬的形式,大多是豎井帶台的側穴墓,墓坑大多都是東西方向,呈長方形,並且屍骨都是頭東腳西,這顯然體現了少數民族的一種葬俗。佩帶金銀首飾並用其作陪葬品,是火燒溝遺址的一大特點。在許多墓坑中,死者不論男女,大多佩帶金耳環。有一部分墓葬,無論男女,都在頭部有一枚骨針,似為古人的椎發工具。鼻飲環,發椎結,耳垂金銀銅寶,顯然是一種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聯繫我國古代典籍中夏商之時甘青大部分地區都是羌族活動場所的記載,可以肯定,在中原地區的夏代末期,在西北地區的火燒溝生活的,一定是古代羌戎部落的一支。

陶塤

遠古洪荒之時,我們的祖先在狩獵耕作的閒遐時光里,總是要把生產進程中的艱辛、挫折、困難、勝利,生活過程中的喜怒哀樂和酸甜苦辣,勞動歷程中的的太多太多的感受,用藝術誇張的手法抒發和表達出來,將狩獵時的追殺與搏擊,耕作時的努力與滿足,以歌舞的形式加以謳歌、肯定,藉以再現、總結、回味和感悟生產生活經歷,安慰自己疲憊的身心,於是,古樸純真而具有永恆魅力的原始音樂和舞蹈產生了。而塤是當時最重要、最具表現力的吹奏樂器。我們見到的最早的塤,是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塤,但它只能吹奏6、1或3、5兩個音階。而玉門火燒溝出土的陶塤,已經能吹較為完整的五聲音階,其音階發展已與七音階接近,音樂的表現力已大大增強。

玉門火燒溝遺址屬於父系氏族社會晚期的文化遺址,距今約3700多年。當時,在玉門火燒溝周圍廣闊的原野上,生活着被中原華夏部落稱為西方牧羊人的羌氐部落。他們在靠近白楊河和騸馬河的高地上,搭建成半裸露半地穴式的窩棚。白天,男人們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狩獵和放牧,為了向遠處的同伴表達或相互協作、或互通有無、或共同回家的信息,便以陶塤為工具,吹奏着事先約定、彼此都能領會的聲音,那嘹亮而悠遠的塤聲常常迴響在壙野的高空。女人們則在附近的河水沖積區去耕作,於是男人們的塤聲便成了女人們的無線通訊工具和計時工具。她們憑着這塤聲,了解着男人們在外的安危;憑着這塤聲,知道了應何時生火做飯。晚上,當人們回到住地吃過晚飯後,就在黑色的天幕下,圍坐在篝火旁,敲擊着石頭,吹奏起陶塤,跳躍奔放,扮演着各種飛禽走獸的形象和動作,再現着白天勞作時的場景,回味着收穫過程中的艱辛和喜悅。

晚間的音樂和舞蹈,是他們睡前必不可少的文藝節目,猶如今天的鄉村電影、露天舞會、卡拉OK演唱會等。就是這些簡單而又質樸、古拙而又率真,甚到野性十足的表演、亦或是發泄,安撫着他們在艱難中跋涉而倍受煎熬的心靈。只有在這種亦歌亦舞的狂歡中,他們的神經得到了鬆弛,精神得到了振奮。於是,陶塤就成了給他們帶來歡樂、帶來愉悅的精美器物,即使進入墓坑,也還要帶上陶塤陪葬,所以在火燒溝遺址中,發掘出了20多枚陶塤。

景點建設

原始部落村,以展示火燒溝文化內涵為目的而建的火燒溝原始部落村,占地面積18000平方米,內有文物展廳、原始部落生產生活場景展棚、制陶窯、墓葬房、旅遊景點標誌牌、簡易接待辦公用房等設施,並種植了大量的花草樹木。遺址周圍原本是一片戈壁灘,生態條件極差。隨着火燒溝原始村的建設,帶動了生態農業、林業、建築、交通、商貿、金融、餐飲住宿業的較大發展。原始村西南1000米處,建起了千畝滴灌果園一個,西側及南側312國道兩旁,相繼建起了鄉政府辦公大樓,文化、衛生、金融、保險、保安、公路交通管理、大型加油站等設施,尤其是餐飲住宿業發展迅猛,"清泉羊"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食品牌,新建了許多餐館、旅店。過去的不毛之地,逐漸成為絲綢之路上的現代驛站。利用火燒溝文化的知名度為當地生態環境改善和經濟發展服務,已初見成效。近年來,這裡種植各種樹木達4萬餘棵,昔日的戈壁荒漠,正在變成一片富有生機活力的綠洲。這片綠洲雖然還很小,但對於戈壁荒漠山地荒地占總面積89.4%的玉門市來說,尤顯珍貴。每年在這裡停留參觀、吃飯和住宿的外地遊人、客商已逾10萬人次。隨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這裡發展前景將會更加看好。

火燒溝原始村景點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綠化跟不上。原始村東、西、北三面還有50多畝荒灘,需要全部綠化。二是嚴重缺水,供水設施差。原始村內5000多棵樹木用水及生活用水全部依賴清泉鄉政府一座小型水塔,而這座水塔要負責供應該地全部綠化和生活用水,每天給原始村供水時間只有1小時,加之輸水管道直徑只有60毫米,只能供應總用量的五分之一,每逢夏秋用水高峰季節,村內澆樹和生活用水常常由工作人員肩擔手提。每年都種樹,但成活率只有60%左右。三是無排污和垃圾處理設施。四是文物展廳面積小,內部設施簡陋,文物陳列擁擠,無安全報警裝置。五是遺址沒有保護設施。六是大門及圍牆簡陋,外觀上看不出這是一個旅遊景點。

火燒溝文化是甘肅六大古文化遺址之一,該遺址不僅是甘肅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而且正在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火燒溝原始部落村始建於1994年,坐落於甘肅省玉門市清泉鄉原火燒溝遺址西側,玉門市清泉鄉政府東側。在火燒溝原始部落村旅遊景點第一期建設工程中,主要建設了仿古式文物展廳一座,陳列了大量火燒溝遺址出土的珍貴文物,修建了6座表現原始人類生產生活場景的展棚,集中安放了從玉門各地搜集而來的古代石碑石刻,配套了衛生、辦公設施。 火燒溝原始村地處且建在該鄉的集鎮建設規劃區域內,旅遊配套設施基本完善。在電力供應方面,由於此地處在酒嘉電網履蓋範圍內,電力供應充足,完全可以滿足旅遊景點用電需求;在通訊設施建設方面,中國電信、中國鐵通、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大型企業的通訊網絡密布周圍,完全可以滿足本項目的通訊要求;在旅遊接待設施方面,境內已建成三星級、二星級賓館多家,建成旅行社一家,完全可滿足旅遊接待需要。

火燒溝原始部落村地處312國道邊,且處在古絲綢之路黃金旅遊線上,蘭新鐵路距景點約500米,從景點門口橫穿而過。境內有玉門東、低臥鋪、玉門鎮三座鐵路客運站和玉門南一座鐵路貨運站,旅遊交通十分便捷。全市共有國有汽車運輸公司兩家,私營客運車輛三百多輛,且正在籌備組建一家旅遊汽車公司,交通運輸條件完全可以滿足項目建設需要。

2000年,甘肅省旅遊局根據國家旅遊局的建議,針對當時全國旅遊業迅猛發展的形勢和絲綢之路黃金旅遊線路熱賣的局面,向河西有關縣市旅遊局發出了"關於建設甘肅河西絲綢之路畫廊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包括玉門在內的河西走廊14個縣市在絲綢之路沿線建設具有"旅遊展示館功能的單體仿古建築",並在甘旅監字[2000]01號文件中明確規定"項目建設資金由省局各補助10萬元,不足資金由各地政府自行籌措解決"。玉門市旅遊局接到省局文件後,立即向市政府作了匯報。並按照省局要求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到西安半坡遺址考察後,進行了建設工程圖紙設計。組織建築工程公司修建了近300平方米的倉廩式文物展廳。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玉門市政府為工程建設配套的資金基本到位。但工程竣工後,省局在甘旅監字[2000]01號文件中提出的"建設資金由省局各補助10萬元"的承諾至今並未兌現。

展廳建設

火燒溝原始部落村旅遊景點展廳建設工程從2000年春天開始動工,2000年秋季竣工,2001年進行了工程竣工驗收,至今已有4年。由於省局沒有兌現在甘旅監字[2000]01號文件中提出的"建設資金由省局各補助10萬元"的承諾,致使玉門市旅遊局至今無法支付建築工程公司10萬元的工程款。這種局面不僅使玉門市旅遊局已經無法再向市政府申請該項建設資金,使玉門市旅遊局陷入了被動難堪的境地,有被建築工程公司起拆和被法院責令清償的危險;而且建築工程公司也因多年要不回工程建設款,面臨着倒閉破產的危險。因此,請酒泉市旅遊局向省旅遊局轉報我局報告;同時懇請省旅遊局為落實建設絲綢之路畫廊--火燒溝原始部落村旅遊景點的補助資金,給玉門市旅遊局撥款10萬元。

1994年,中共玉門市委、玉門市人民政府為發展旅遊業,組建了玉門市旅遊局,並於同年在清泉鄉原火燒溝遺址西側,開始建設火燒溝原始部落村旅遊景點。經過近8年的建設,該景點已經初具規模。為了深入挖掘火燒溝遺址的文化內涵,加大景點建設力度,1999年,該景點作為玉門市的大型旅遊建設工程項目,向地區計委和省計委報送了《項目建議書》,該項目已經在地區計委立項,正在努力在省計委和國家計委立項,爭取國債資金的支持。根據《項目建議書》,該景點計劃投資2200萬元,占地面積5.5萬平方米,共有遺址保護工程、衛生配套設施、景區沙化治理工程、上水工程、停車場等13項主要建設工程。該景點已累計投資約70萬元,建成了展示原始部落生產、生活場景的展棚6個,文物展廳和展館各1個,配套了衛生、辦公設施。爭取國債資金的工作正在進行中。

2015年,玉門文化三館設置玉門歷史博物館,以便市民更好欣賞火燒溝文化。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