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火紅春聯迎新春(張友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火紅春聯迎新春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火紅春聯迎新春》中國當代作家張友傑的散文。

作品欣賞

火紅春聯迎新春

中國人最快樂的事兒,莫過於過年了。為了除舊布新,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人們都習慣寫春聯、貼春聯、欣賞春聯、品味春聯,營造一種濃濃的年味。一副好的春聯,詞句,或謳歌萬物更新,或抒發內心情懷,或描繪時代變遷,或憧憬美好未來,給人帶來吉祥和歡樂。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的《元日》把除夕之日家家戶戶貼春聯、掛桃符的景象描寫得淋漓盡致。我老家的風俗是「初夕貼春聯」。春聯是把各種吉祥的祝福語寫在裁好的大紅紙上,貼在家門兩邊,表達新年的祈願,以圖吉利。當家家戶戶的門庭都貼上了紅彤彤的春聯,年就來到了,空氣中到處流淌着散着墨汁的清香,讓人感到溫馨而愉快。

春節張貼春聯,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文化習俗,歷史悠久。它起源於古代的「桃符」,是在兩塊長方形的桃木板上畫兩個叫「神荼」和「鬱壘」的神像,釘在大門兩旁,藉以驅鬼辟邪,求個吉利。據《宋史·蜀世家》載,後蜀之主孟昶每歲除夕,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公元964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從此,題桃符演變為寫春聯。而春聯的盛行,則始於明朝,《簪雲樓雜說》曰:「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傳旨:公卿士庶門口須加春聯,太祖微行時觀。」於是,貼春聯開始在民間盛行起來。後來,隨着造紙術的問世,文人學士也把題寫春聯視為雅事。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里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有着較強的生命力,時代傳承,長盛不衰,深受老百姓的喜愛。正如藝術大師周汝昌先生說的:「春聯是舉世罕有倫比的最偉大、最瑰奇的文藝活動。」

[1]

作者簡介

張友傑,必讀社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