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燈夾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祿豐花燈

 

 

 

燈夾戲,即花燈夾川戲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源於傳說故事《狸貓換太子》,是花燈與川戲饒有新意的巧妙組合,流傳在甕安縣平定營一帶。

起源傳說

燈夾戲是源於一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傳說故事《狸貓換太子》。故事中宋朝仁宗皇帝趙禎(公元1010—1063)為李妃所生,被劉皇后用狸貓所換,將皇子占為己有,而李妃因此被加害,流落民間,哭瞎了雙眼。後遇包拯相救,才得以和已是仁宗皇帝的兒子相認。宋仁宗為了讓自己的生母雙目復明,在除夕夜點燃了3724盞花燈,向上天許願祈福。果然,仁宗皇帝的孝心感動了天神,李妃的眼睛竟然重新獲得光明。宋仁宗大喜,以後的每年除夕夜都點燃花燈,和皇后親自扮演小生和旦角,並由6個親近大臣打鑼打鼓,做法事向上天還願。花燈表演從除夕到十五,歷時半個月,以示虔誠。以後逐漸傳至民間並演變成現今仍存在於甕安福泉一代的燈夾戲。

演出編排

穆桂英大鬧洪州》、《三下河東》、《轅門斬子》等多部歷史故事。演出劇目沒有戲本,以口口相傳的形式傳承。戲服現有50多件,道具若干,其中傳下來的手工繡制戲服還有13件,包括武將服裝7件、文官服裝6件。每次開唱前,必須由戲班裡的掌壇師做法事告知「花燈菩薩」,點燃7盞花燈開光後,方可演唱。直至今日,燈夾戲已經逐漸演變為祈願當地風調雨順、保佑四方寨鄰平安健康、祈福成功後還願的重要儀式。

甕安燈夾戲

燈夾戲,即花燈夾川戲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是花燈與川戲饒有新意的巧妙組合,是一種匠心獨運的嫁接藝術,流傳在甕安縣平定營一帶。主要代表作品有《殺狗警妻》《浪子嫁媽》《拜新年》《穆桂英招親》《人間好》和《秋江》等二十餘折。每一段戲都有一個故事。戲曲故事中大都提倡尊老愛幼、捨生取義、崇善尚美的美德,以祭禮活動與民間歌舞、戲曲綜合為一體,蘊涵着區域民族認同的文化觀念和人文意識,體現出村民賴以生存的文化根基和維繫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的特殊價值

甕安」「燈夾戲」 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近日(2014年12月),貴州省文化廳網站公布了全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名單,甕安縣有「苗族舞蹈——搓梗仔采阿詩」「燈夾戲」「草塘火龍」分別被列為傳統舞蹈類、傳統戲劇、民俗類第四批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燈夾戲在甕安可是家喻戶曉的,在中國民族民間藝術史冊上並非找得到她的位置與名類,但她的誕生,確實彰顯了其非凡、獨到的藝術魅力,豐富和影響了一方黎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平定營戲台

在甕安縣城南15公里的平定營鎮,自古商貿發達,文化底蘊深遠厚重,尤以獨具地方特色的「燈夾戲」享譽黔中。

甕安縣平定營戲台建於1929年,期間由於火災,戲台被重修過兩次,為了保護當地的文化,戲台於2000年拓建。

傳承與發展

四川民間藝人「宋建章」雲遊貴州到甕安後,把川戲傳到了平定營及草塘。平定營民間藝人李冬陽在學到川戲後,便把當地的戲劇,改良創新,將花燈與川戲有機的結合在了起來,人們常說的花燈夾川戲也就演變成了現在的「燈夾戲」。[1]

參考文獻

  1. 甕安燈夾戲,騰訊網 2013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