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灰伯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灰伯勞

中文學名: 灰伯勞
拉丁學名:Lanius excubitor
別 稱: 寒露兒、北寒露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 鳥綱
目;雀形目
科;伯勞科
屬:伯勞屬
種: 灰伯勞
分布區域: 分布於歐洲中部、亞洲北部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名稱: Great Grey Shrike

灰伯勞(學名:Lanius excubitor),為伯勞科、伯勞屬的鳥類,俗名北寒露。灰伯勞上體灰色或灰褐色,有黑色眼先、過眼至耳羽;中央尾羽黑色,外側尾羽黑色具白端;翅黑或黑褐,具白色翅斑。下體近白或淡棕白色,有黑褐色鱗紋。 灰伯勞棲息在海拔800米以下山地次生闊葉林帶的開闊或半開闊的生境,性兇猛,嗜吃小形獸類、鳥類、蜥蜴。

灰伯勞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1]

形態特徵

灰伯勞成年雄性前額基部、眉紋以及眼先的嘴基部為乳黃色,頭頂至尾上覆羽煙灰色;肩羽與背羽同色但具淡羽緣;尾上覆羽也具淡羽緣並染淡棕;中央2對尾羽純黑具白色端緣,此白色端緣在外側尾羽依次愈來愈大,而黑區相應縮小;至最外側的尾羽的外部為純白,內部的端部1/2亦為白色,羽軸中段黑色;眼先有一近圓形黑褐色斑;眼周、過眼至耳羽黑褐色;翅覆羽及飛羽黑褐,大覆羽具淡棕白色端緣,第3-9枚初級飛羽基部白色,形成翅斑;內側飛羽有1-3毫米的白色略染淡棕的端緣。下體灰白色,頸側、喉、胸、脅及腹羽均具細密的暗褐色鱗紋,胸、脅、腹羽微染棕色,尾下覆羽淡灰白色。

灰伯勞成年雌性羽色似雄鳥但棕色調更濃;眼先及過眼、耳羽為褐色;尾羽及翅羽的黑色均沾褐色。下體淡土褐色,滿布暗褐色鱗斑。

灰伯勞幼鳥上體灰褐色,腰至尾上覆羽淡灰白色;下體土灰色滿布褐色密鱗斑。
灰伯勞的虹膜暗褐色;嘴黑,基部黑暗;腳黑色。

棲息環境

灰伯勞棲息在海拔800米以下山地次生闊葉林帶的開闊或半開闊的生境,如林緣、灌叢和低矮的雜木林等處。

生活習性

灰伯勞性兇猛,嗜吃小形獸類、鳥類、蜥蜴,各種昆蟲以及其它活動物。常棲於樹頂,到地面捕食,捕到後飛回樹枝。將獵獲物掛在帶刺的樹上,在樹刺的幫助下,將其殺死,撕碎而食之,故有人稱其為「屠夫鳥」。叫聲尖而清晰的「schrreea」及拖長的帶鼻音叫聲「eeh」,也作粗啞的「ga-ga-ga」聲。它不在中國繁殖,但在春、秋季節沿中國北方各省遷徙,並有少數個體在中國越冬。

分布範圍

灰伯勞在中國以內分布於黑龍江省、吉林、內蒙古、遼寧、河北、新疆、寧夏、甘肅;中國以外分布於俄羅斯、蒙古、日本、朝鮮半島、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烏克蘭、高加索、伊朗、阿斯特拉罕、伏爾加、西伯利亞西部,土耳其斯坦、阿富汗、非洲東北部。

繁殖方式

灰伯勞在4月上旬即已成對鳴囀,5月築巢。巢置於不高的樹上,離地0.5-1.5米。結構粗糙,外壁以灌木的樹枝編成,內壁為細枝、乾草、植物纖維及絨羽等編織而成。滿窩卵4-7枚,淡青色具淡灰色斑。由兩性共同負責孵卵,孵化期20天;雛鳥大約20天即能飛翔,在此之前已離巢。

種群現狀

灰伯勞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危物種。

保護級別

灰伯勞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鳥類中的猛禽:灰伯勞媽媽帶來獵物餵食一窩小伯勞!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