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頭牡丹鸚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灰頭牡丹鸚鵡 |
原圖鏈接 ]] |
中文學名:灰頭牡丹鸚鵡 |
灰頭牡丹鸚鵡(學名:Agapornis canus):體長13-15厘米,體重25-28克。雄鳥上體草綠色,雌鳥的頭部和翅膀覆羽均為綠色。頭部、頸部和胸部淡灰色,後頸和頸側有一銅綠色領環,眼先及貫眼紋近藍黑色,頰下有一黑帶。腹部、身體兩側和尾巴內側覆羽黃綠色,翅膀內側覆羽為黑色。喙白色,眼黑色。生活在非洲熱帶叢林中,常集大群生活,一般在樹洞中營巢繁殖,以各種植物種子、水果和槳果為食。在野外,該鳥常集群危害農作物及果園,遭到當地農民驅趕。他們通常成對活動,有時候會組成3到8隻的小群體,食物充足的時候偶爾會聚集高達75到100隻左右的大族群行動;平常他們喜歡過著遊牧的生活,喜歡在河岸區域活動,有時候甚至築巢或是棲息樹木也選在此處,[1]由於這種鳥羽色艷麗,常被捕捉飼養,致使野生數量越來越少。分布於馬達加斯加群島及其附近島嶼。
形態特徵
灰頭牡丹鸚鵡是一種小型鸚鵡,體長13-15厘米,體重25-28克。體羽以綠色為主。雄鳥上體草綠色,頭部、頸部和胸部淡灰色,後頸和頸側有一銅綠色領環,眼先及貫眼紋近藍黑色,頰下有一黑帶。腹部、身體兩側和尾巴內側覆羽黃綠色,翅膀內側覆羽為黑色。鳥喙灰白色,虹膜棕色。腿和腳是灰色的。雌鳥的頭部和翅膀覆羽均為綠色。幼鳥和成鳥的體色很類似,年幼的雄鳥頸部帶有綠色,偶爾會像雌鳥那樣全部皆為綠色,鳥喙則為灰黑色。
生存現狀
灰頭牡丹鸚鵡在繁殖季會組成5-20隻左右的群體,偶爾會高達80隻;在飛行的時候,會伴隨刺耳的鳴叫,相當顯而易見;它們一天中的大部份時間都花在地面上覓食,非常謹慎小心且難以接近;平時大多和雀科鳥類一起集結活動,如果受到驚擾或是有掠食者逼近,會發出尖聲的鳴叫然後趕快飛離;平時偏好棲息於樹木最高的枝幹上,有時候甚至會棲息於電線杆上。主要以地面上的草類種子、從路上行駛的農作物運輸車上掉下來的的穀粒和黍粒等為食;也會在郊外或是村落撿拾乾燥的米粒進食。
棲息環境
灰頭牡丹鸚鵡在樹木繁茂的棲息地生活,包括稀樹草原、半乾旱灌木叢林、森林邊緣和空地、毗鄰不受干擾的林地和開墾過的耕地、稻田、城鎮和村莊。偶爾會前往郊外的花園或是公園活動。生活的海拔高度1000-1500米,但主要發現在海拔高度較低的地區。
繁殖方式
灰頭牡丹鸚鵡在野外的繁殖季為2-3月,在科摩洛群島則為11月到隔年4月,在樹洞中築巢,通常在羅望子樹、金合歡和其他物種的枯死的樹幹上,掏一樹洞內襯有細碎的葉子、樹皮和草,巢穴材料由雌性夾在它的身體羽毛之間攜帶。每隔一天產1枚卵,每窩下3-6枚白色的卵。從產第2枚卵時開始孵化,孵卵期20-23天。雛鳥羽翼豐滿大約要44天。人工繁殖的灰頭牡丹鸚鵡難度並不高,只需要提供它們較隱蔽的鳥舍讓它們有足夠安全感即可,可以提供20×20×30公分的厚木巢箱。在室內鳥舍一整年都可以繁殖,雌鳥一次會產下5-7枚卵,孵化期為21天,幼鳥羽毛長成約需38天,如果照顧得宜,一年可以繁殖數次。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洋,包括馬達加斯加群島及其附近島嶼,馬達加斯加低地和沿海地區。被引入科摩洛群島、塞舌爾、留尼旺、毛里求斯、羅德里格斯以及桑給巴爾和其他非洲地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視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