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灰孔雀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灰孔雀雉
灰孔雀雉
原圖鏈接

中文學名:灰孔雀雉
拉丁學名: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綱:今鳥亞綱
目:雞形目
科:雉科
屬:灰孔雀雉屬
種:灰孔雀雉
亞種:4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英文名稱:Grey Peacock-Pheasa


灰孔雀雉 (學名: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雄鳥體長50-67厘米,體重456-710克;雌鳥體長33-52厘米,體重460-500克。雄鳥全身羽毛黑褐色,密布幾乎純白色的細點和橫斑;上背、翅膀和尾羽端部具紫色或翠綠色金屬光澤的絢麗的眼狀斑,像孔雀羽毛上的孔雀斑一樣,故名之。雌鳥體型較小,尾羽稍短,體色與雄鳥相似而較暗,眼狀斑不明顯。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以上午和下午活動較頻繁。性機警而膽怯。主要以昆蟲、蠕蟲以及植物莖、葉、果實、種子為食。主要在地上取食,多用嘴啄食,偶爾也用腳刨找。大多分布在錫金不丹印度緬甸泰國越南台灣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海南等地,多棲息於1500米高的山林竹叢[1] 。由於羽色絢爛,形態特殊,肉質鮮美,可人工飼養合理開發利用。

形態特徵

灰孔雀雉雄鳥頭上有蓬鬆而延長的髮狀羽冠,上面雜有細小的黑白相間的斑點;在頸後邊還披有烏褐色的翎領,具棕白色橫斑;通體為烏褐色,各羽上布滿了棕白色細點和橫斑,上體的棕白色點狀斑,由前向後逐漸擴大,兩翼內側各羽的近端部有一個金屬藍紫色眼狀斑,外邊還圍以狹窄的黑褐色圓圈及較寬闊的白圈,極為醒目,下體橫斑較多;頦、喉白色;尾羽在靠近末端處有成對的紫綠色眼狀斑,有點近似孔雀的尾屏,所以被稱為孔雀雉。雌鳥比雄鳥略小,羽色也較暗淡,尾較短,眼狀斑也不明顯。虹膜淺褐色或灰色,臉上裸出部分肉色,嘴端角黑色,嘴基肉色,腳和趾淡綠角色。

大小量度:體重♂660-710克,♀460-550克;體長♂575-760毫米,♀465-515毫米;嘴峰♂22-23毫米,♀20-21毫米;翅♂200-225毫米,♀185-196毫米;尾♂363-402毫米,♀236-240毫米;跗蹠♂72-80毫米,♀60-63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灰孔雀雉棲息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熱帶雨林、季雨林及竹林中,活動於闊葉林下灌叢草地上、森林茂密、林下植被較發達的陰濕地面上。

生活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以上午和下午活動較頻繁。性機警而膽怯。雄鳥活動時尤為謹慎,一般是悄然無聲,當發現異常情況時,常佇立不動,注意觀察。發現危險,立刻驚叫着奔逃,鑽入茂密的灌叢或草叢,一般不起飛。當危險臨近或緊迫時,則通過飛行逃離。一般飛不多遠,通常飛幾十米即降落,落地後繼續奔跑逃避。一般很少飛到樹上,但夜間卻在樹上棲息。鳴聲短促而響亮,且越叫越響亮。棲息於海拔150~1500公尺 的熱帶雨林及竹叢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以昆蟲、蠕蟲、果實、種子為食。2月下旬至3月初開始進入繁殖期。多築巢於密林中的溝谷地及山區耕地附近的次生林,巢在自然下凹的地面。每窩產卵2~5枚,偶見6枚。孵卵期21天[2]。叫聲:孔雀雉叫聲宏亮、高昂,似「guanggui--guanggui(光貴)」,傣語稱之為「諾光貴」,是因為「諾」是傣語中「鳥」的意思。雄鳥占域叫聲為響亮的trew-tree爆破音。雌鳥告警時發出響亮的ga-ga聲或作快速的ok-kok-kok-kok叫。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柬埔寨、中國、印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泰國和越南。中國僅見於雲南省西部盈江、西南部西雙版納、勐臘、景洪、思茅和海南島霸王嶺、尖峰嶺、白水嶺、東方、澄邁、屯昌等地林區。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3月初即見雄鳥出現求偶行為,求偶炫耀為正面型。當雌鳥接近雄鳥時,雄鳥在雌鳥前面,面對雌鳥,降低身體前部、稍展雙翅,尾抬起並向雌鳥張開,當雌鳥走開時,雄鳥又恢復常態。通常營巢於低山和山腳地帶茂密的森林中。巢多置於樹根旁或草叢中地面上,甚簡陋,主要利用地面自然凹坑,內墊以枯草莖、樹葉或羽毛即成。測量的一個巢的直徑為15厘米,深3厘米。每窩產卵2-5枚,也有多至6枚和少至1枚的。卵灰黃白色、光滑無斑,卵的大小據40枚卵的測量為43.2-50.3毫米×34.0-38.1毫米,平均46.5毫米×35.9毫米。雌鳥孵卵,孵化期21天。



種群現狀

灰孔雀雉是非常稀少的一種雞類,由於賴以生存的次生落葉季雨林和常綠季雨林生境遭到破壞,其分布區正在迅速消失和退縮,在雲南西雙版納和海南島壩王嶺的密度都在每公頃0.01-0.02隻之間,在海南島的總數不超過2700隻,在西藏東南部的數量不足100隻。常見天敵是青鼬,白晝活動的中型猛禽亦捕殺孔雀雉。人類的捕殺對孔雀雉構成很大威脅。幾十年來,在海南和西雙版納對橡膠、咖啡、茶葉等熱帶經濟作物的種植和木材的開發利用,大面積的熱帶雨林和季雨林被砍伐,嚴重地破壞了孔雀雉的棲息生境條件,致使孔雀雉種群數量已相當稀少,已處於相當瀕危的境地。中科院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於90年代初開始馴養繁殖實驗並獲得成功,已繁育出40餘只後代。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級保護動物。
列為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中列為稀有種。

視訊

灰孔雀雉 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