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灰毛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形態特徵

灰毛蕕是馬鞭草科的一種灌木。高0.1-1.3米,枝圓柱形,一年生枝密被白色粉末狀絨毛。分布於中國四川雲南貴州西藏。常見於金沙江各支流乾熱河谷;生於海拔1700-3000米的陽性灌叢、山坡、路旁及荒地上。模式標本采自雲南。產於西灰毛蕕藏東南部、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1]

灰毛蕕別名

灰毛蕕又叫白葉蕕,屬於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又稱木蘭綱、合瓣花亞綱、管狀花目、馬鞭草科、蕕亞科的一種植物。

特點

灰毛蕕,落葉小灌木,高0.3-1.2米;小枝圓柱形,嫩枝密生灰棕色絨毛,老枝近無毛,灰棕色。葉片堅紙質,狹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6厘米,寬0.5-2.5厘米,全緣,頂端鈍,基部楔形,表面綠色,疏被柔毛,背面密被灰白色絨毛;葉柄長0.2-1厘米。傘房狀聚傘花序腋生或頂生,無苞片和小苞片。花序梗密被灰白色絨毛;花萼鍾狀,長2-4毫米,結果時長達5-7毫米,外面被灰白色絨毛,頂端5裂,裂片披針形;花冠黃綠色或綠白色,長約5毫米,外面被柔毛,內面毛較少,花冠管長約2毫米,喉部具一圈柔毛,頂端5裂,下唇中裂片較大,頂端齒狀分裂;雄蕊4枚,幾等長,與花柱均伸出花冠管外;子房疏生細毛,頂部有腺點。蒴果徑約2毫米,通常包藏在花萼內,4瓣裂,瓣緣稍具翅。[2]

蕕屬

Caryopteris; 約15種,分布於亞洲中部和東部。我國有13種。貴州有3種,1變型,其中2種為小灌木,1種和1變型為亞灌木。通常生於林邊與山坡灌叢中產四川、雲南、貴州、西藏。常見於金沙江各支流乾熱河谷;生於海拔1700-3000米的陽性灌叢、山坡、路旁及荒地上。

灰毛蕕果期

蒴果徑約2毫米,通常包藏在花萼內,4瓣裂,瓣緣稍具翅。花果期6-10月。

多圖

變種

小葉灰毛蕕(雲南植物志)var. minor P'ei et S. L. Chen et C. Y. Wu, 雲南植物志1: 481. 1977. ——Caryopteris forrestii Diels in Notes Bot. Gard. Edinb. 5: 296, 1912, pro parte, quoad Forrest 100; Pei in fern. Sci. Soc. China 1(3): 169. 1932, pro parte.與原變種的區別是植株矮小,自基部即開展,多分枝。葉小,長0.5-2厘米,寬0.2-0.5厘米;花冠下唇中裂片大,頂端近流蘇狀。[3]

灰毛蕕的生長習性

海拔1700—2700(-3000)米的陽性灌叢、草坡、路旁、荒地。

灰毛蕕的園林價值

葉、花可提取芳香油[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