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灰粘化作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灰粘化作用又稱「潛育化過程」,是一種主要的成土過程。是指土體在水分飽和、強烈嫌氣條件下所發生的還原過程。

由於土體長期被水浸潤,空氣缺乏,處於脫氧狀態,有機質在分解過程中產生較多的還原物質高價鐵錳轉化成亞鐵錳,形成一個顏色呈現藍灰色或者青灰色的還原層。這個還原層次稱為潛育層或灰粘層

灰粘化作用是土壤長期漬水,受到有機質嫌氣分解影響,而使土壤中的遭強烈淋溶。有時,由於」鐵解「作用,可能使土壤膠體破換,土壤變酸。在排水較好的條件下,常產生機械淋溶的過程。由於鐵的還原,使土壤呈藍灰色或青灰色。

中文名:灰粘化作用

外文名:gleization

又   稱;潛育化過程

本   質:一種成土過程

最終結果:使得土層呈藍灰色或青灰色

形成土層:潛育層和灰粘層

簡介

在長期積水嫌氣環境中,土壤中發生的還原過程,稱灰粘化作用。由於整個土體或土體下部長期積水而處於嫌氣狀態,有機質嫌氣分解,使土體中高價鐵錳轉化為低價鐵錳,並形成一青灰色的還原層次即灰粘層(G層)。主要發生於寒帶森林苔原地帶和溫帶森林草原地帶,沼澤土水稻土形成的基本過程。土壤透氣性不良,還原性物質多,不利於作物生長。 ;[1]

灰粘層

在沼澤底部的潛水長期浸漬下,經灰粘化作用而形成的粘土或亞粘土層,其中高價鐵錳化合物被還原為低價化合物,土色呈藍灰色或青灰色,土壤多處於黏滯狀態 。

土壤灰粘化

土壤灰粘化(Soil gleying)是指土壤長期滯水,嚴重缺氧,產生較多還原物質,使高價鐵、錳化合物轉化為低價狀態,使土壤變成藍灰色或青灰色的現象。

灰粘化水稻土的特點是在稻田土層的50~60cm深處形成一個青灰色的還原層(通稱青泥層),不利於水稻的生長。由於土壤管理不善或灌排不當使非灰粘化水稻土發生灰粘化的現象稱為次生灰粘化。該過程主要在沼澤土或排水不良的水稻土中出現,往往發生在剖面的下部,全剖面顏色比較灰暗是灰粘過程形成的土層。

標尺下方的地下水位清晰可見,離地面僅60cm。灰粘化土層中低價鐵錳活性強,易造成植物的鐵毒錳害,同時土壤也易產生H2S、CH4等還原性有害氣體,土壤磷容易被固定而有效性低,這樣的水稻田秧苗成活低,返青慢,產量低,農民一般稱之為「爛泥田」。

據調查,南方各省灰粘化稻田約420萬公頃。湖南省洞庭湖周圍,次生灰粘化稻田約占稻田面積的20%。江西省灰粘化稻田有40萬公頃,也占全省稻田總面積的20%。次生灰粘化水稻土面積的擴大已成為提高水稻產量的主要障礙之一。[2]

參考文獻

  1. [楊展覽,李希聖,黃偉雄.地理學大辭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09-01:536]
  2. [陳余道,蔣亞萍,朱銀紅.環境地質學.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11-09-0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