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灰纈印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灰纈印染(100種中國符號-23)

中國傳統印染「四纈」技藝之一的灰纈。源於唐代的印花染色方法。是利用模板印,也可以成為印,現今的藍印花布就是傳統上的灰纈,是一種不同於其他幾纈的染色技藝。灰纈有其獨特性。

根據《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的描述,「藥斑布出嘉定及安亭鎮,宋嘉定中有歸姓者創為之。以布抹灰藥而染色、候干、去灰藥,則青白相間。有人物、花鳥,做被面、帳簾之用」。

藥斑布中的「藥」就是染色原料藍草。

藥斑布中的「斑」是防染漿劑印後構成的大小斑點,就是這些斑點防止染上藍色的染液,形成保留坯布白色的圖案。

灰纈是用一種糊狀物(俗稱「灰藥」)作為防染劑進行防染印花的工藝。[1]

春秋藍染

藍染技術在春秋時期已經出現,這對後來「藍印花布」工藝中起到了一定的參考作用。

春秋時出生的「藍染」,一個是宋朝時出生的「藍印花布」,雖然相隔2000多年,卻也有著千絲萬縷的「傳承」關係。[2]

古代印花歷史悠久,印花作品在戰國時期已經出現,這對後來的「藍印花布」技術提供了基礎和參考。

藍印花布的誕生的必要條件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甚至更久遠。

中國四大染纈工藝的另外三纈(夾纈、蠟纈、絞纈)對「藍印花布」的發展起著促進作用(比如,夾纈的鏤版、蠟纈的防染原理、絞纈的花紋)。

灰纈藍印花布

宋代,安亭土地的70%種植棉花,紡織業極其發達,安亭藥斑布誕生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創始者為安亭歸氏,這一工藝數代傳承,又普傳民間,安亭藥斑布又稱「歸氏藥斑布」。灰藥是藥斑布生產工藝中最重要的輔料,它是豆粉、石灰混合成的糊狀物做防染漿。

灰纈。是中國傳統的手工印染技藝。有悠久的歷史。曾經能夠染多種顏色。但非常可惜,傳統技藝沒有完整的保存下來,五彩斑斕的印染技藝變成一種藍色的藍印花布。且只能在棉麻布料上染色。

最早的灰纈是既有單色染也有多色套染彩色的,到了近代,隨著化學染料的普及,植物染料逐漸被人們所遺忘,由於做工複雜價格昂貴普通鄉間用的較少傳統的彩色灰纈工藝逐漸失傳了,造成現在的人們只知道藍印花布而不知道灰纈以前是多色的世界。[3]

民間工藝以使用為美,再好的傳統技藝,假如長期不能使用,被遺忘的可能性更大。[4]

灰纈起源

學術界普遍認為:宋朝時期,嘉定安亭鎮的「藥斑布」是「藍印花布」的起源。

據《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記載:「藥斑佈出嘉定及安亭鎮。宋嘉泰中(1208年-1224年)有歸姓者創為之。以布抹灰藥而染色、候幹、去灰藥,則青白相間。有人物、花鳥,作被面、帳簾之用。」

自宋代起,安亭土地的70%種植棉花,紡織業極其發達,安亭藥斑布誕生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創始者為安亭歸氏,這一工藝數代傳承,又普傳民間,安亭藥斑布又稱「歸氏藥斑布」。

灰藥是藥斑布生產工藝中最重要的輔料,它是豆粉、石灰混合成的糊狀物做防染漿。

灰纈特色

灰纈屬於冷染,不需要加溫,常溫染色即可。天然染料染色技藝基本失傳,一班人不知灰纈是可以做其他顏色的。可以用常溫染,也可以用低溫(50℃以下)染色。[5]

防染用的豆粉、石灰混合成的糊狀物俗稱「灰藥」,此糊狀物是通過型版而漏印到坯布上,形成花紋。待布匹浸染晾乾後,去掉「灰藥」的部分是白色花紋,其他就是染上去的顏色。

印製時可以一塊型版為單位,拼接靈活,紙質型版輕便,易於移動和清洗,勞動強度大為降低;一幅型版可用多年,防染的灰藥材料也是平常物,價格低廉,由於這些緣故,藍印花布的生產作坊流行各地,而藍印花布也成為中國藍染業的主流。

其工藝是:採用鏤空版用小型的凸版先如蓋章一樣在織物上印製灰纈的紋樣,然後刮上一層用石灰、豆粉等混合而成的防染漿,投入染液進行染色,之後去掉刻板,將刮上防染漿的胚布進行染色,待染色後的織物晾乾後,颳去白灰,從而得到青白相間的花紋。[6]

在清代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應用。其製品藍印花布遍及城市鄉村的家家戶戶。

雁蕩山間的一抹藍

在近一個世紀,雖然藍夾纈逐漸式微,慶幸的是,在雁蕩山間的小村落裡,還有著一位掌握這門技藝的老師傅——陳鬆堯[7]

坯布準備

取長約1000cm,寬約50cm的坯布一匹。坯布在印染之前,需要在熱水裡浸泡,從「生」布變成「熟」布。從前,陳師傅的妻子負責倒水、添柴,夫妻倆一同打理這份家業已達半個多世紀。年頭上,老伴去世,空寂的染坊現在是陳師傅一個人的舞臺,這儀式般的一招一式也宛如一個人的舞蹈。水溫的高低,以及坯布褪去黃色成分的多少,陳師傅都密切注視著,容不得半點差池。

坯布浸泡後晾至半乾(半乾是為了後面方便上色),對摺寬度,鋪於工作臺上,用尺子測定十六片紋樣的間距,在坯布的左右兩邊點上記號,然後按順序卷於木棒之上。

染料準備

將染缸裡的水加至能浸沒雕版組的高度,並使靛青染液完全發酵。第三步:坯布上版。將木棒上的坯布按順序逐一排於十七片花版間。在壘起來的過程中,陳師傅屏息凝神地輕移花版,使之一一對齊,分毫不得有差。

用尺子和目光進行測量,如果不對齊,那麼印出來的花紋也會不整齊,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因為藍夾纈的紋樣是依靠花版緊夾坯布防染而得到的,即夾緊的部位,染液進不去,保持坯布的白色;花版上的明暗渠道,是染液暢通無阻的水路,這些部位的坯布接觸染液而呈現藍色,藍白結合,得到預設的圖案。陳師傅還削木塊加塞反覆敲打,使版塊之間緊密無縫。

下缸上色

將裝好坯布的花版組進入染缸,撐開布間褶皺,使染液充分進入。依靠起重機,藉助其力,平緩放下花版組,直到被染液浸沒。前面雖然工序繁複,但其實到了這一步才是最關鍵的。因為這一缸染液才是祕密所在。

陳師傅說:一定要心正,心無雜念,藍色才會純正。曾經有位北方的年輕人想來學習這門技藝,跟著老陳師傅一起邊學邊看,覺得工序看起來也並不難,三個月後,自認為學成便回去了,沒想到,雖然上版學得有模有樣,但染出來的總不是那麼回事兒。

「祕密其實就在染缸內,染料的濃度配比很重要。」因為這是傳家祕籍,所以陳師傅基本不外傳。但他說,如果真想學習,那麼必須定下心來。至少需要2個月學習上版敲打,3年學習如何調製靛青配比。想要學好一門傳世技藝,沒有一點耐心和毅力,又怎能成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