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靈鷲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靈鷲寺

 

 

 

靈鷲寺位於廣豐區東陽鄉靈鷲山北麓為江西省14座重點保護古廟之一,建於唐元和間,宋重建。清咸豐年間被毀,清光緒後期又先後興建了玉皇殿、觀音堂等「九棟十三廳」。寺依靈鷲山而建,遠視若鷲鳥凌空飛舞,故得名。

人文景觀

寺內有金塑金佛像37尊。寺周圍有木魚山、古城、鷲嶺、五星峰、雙獅、張叔夜衣冠墓等「靈鷲十景」。南宋詩人楊萬里路經廣豐時,曾作《宿靈鷲禪寺》七絕二首:其一云:「初疑夜雨忽朝睛,乃是山泉終夜鳴。流到前溪無半語,在山做得許多聲。」

歷史沿革

靈鷲寺,原名寶積禪院,為全縣現存最早創建的古剎,距今一千二百年,據清同治縣誌記載:「寶積禪院,在三十九都(今廣豐縣社後鄉境內)今名靈鷲寺,唐元和(公元806—820年)間建」。又據解放初期住持師靜禮敘述為靈隱寺僧明道,智開兩禪師開山創建。傳說明道、智開從杭城來贛,游名山,訪勝地,當進入靈鷲山時,見群巒疊嶂、雲繞峰迴,似鷲鳥展翅凌空騰飛,上有五峰,巍峨壯觀,同杭州靈隱山五峰有相似之處。乃曰:「靈鷲飛來,此傳法之勝地也」。遂靠山建寺,名寶積禪院,與靈隱寺同屬臨濟親。初建的寶積禪院規模不大,未建佛殿,乃法堂為演說佛法皈戒集會之處,以僧堂為禪僧行道之地。

五代時(907—959年)。南唐王信仰佛教寺院持續發展,元代(1260—1368年),縣設僧司管理全縣僧務,對漢族佛教管理甚嚴,皇慶間(1312—1313年),又廢除僧司,寺院定住持由僧人自已管理僧務,重建了寺宇,此時把寶積禪院更名為靈鷲寺。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縣設僧會司於靈鷲寺,派僧官駐靈鷲寺,管理全縣僧務,主要任務是監督僧眾行議及主管考試。此時,靈鷲寺已成為全縣佛教的活動中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限縣只準保留大寺院一所,大部份寺庵被廢,而靈鷲寺由於設僧會司得以保留,且保持了一定盛況。

清代佛教繼承明代制度,清初因連年戰爭,民不聊生,寺院也無所建樹。乾隆間(1736—1785年),禪風逐步恢復,重振宗門,寺宇煥然一新,佛事旺盛,至光緒元年(1875年)靈鷲寺達到歷史鼎盛時期。

文化大革命時期寺院遭受嚴重破壞,僧眾被趕下山,正常的宗教活動被迫停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政府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公元一九八二年,靈鷲寺房產、山塘田地等全部落實交還僧人管理。翌年十月,縣人民政府批准為重點開放寺廟公元一九八四年六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重點開放寺廟,公元一九八六年被列為廣豐縣文物保護單位。從而,僧眾陸續回寺,重響晨鐘暮鼓,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

靈鷲山

又名靈山,山中景點頗多,「江相石洞」位於靈鷲山東側,洞口高6米,長約200米,洞行似龍,洞內形形色色的鐘乳石,嶙峋突兀,撥地懸空,交相錯落,構成奇特景色。   洞口頗似牛頭,惟妙惟肖。 [1]

參考文獻

  1. 千年靈鷲寺,搜狗, 2006年08月01日0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