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灶匠阿牛(陳青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灶匠阿牛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灶匠阿牛》中國當代作家陳青延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灶匠阿牛

阿牛曾經是我們村裡有名的灶匠師傅,出生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他打的灶,既節能熱水又上火好燒,左鄰右舍都豎起大拇指誇讚不已。承載着歲月的風塵,他像一顆沙粒被時間的潮水裹挾,一晃三十多年,如今閒適在家,專帶子孫,度過晚年。

阿牛是一個熱心腸的人。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鄉間農戶家的灶,大都是用泥巴壘成的。阿牛十多歲就開始瞟學打灶手藝。由於從小有聰明伶俐的天分,很快便掌握了一套打灶的本領。

在農戶灶屋的地上,阿牛隻要用篾簽或樹枝畫一個灶圖,挑來一堆泥巴,經他的手一壘,一個節柴好燒、摁缸又熱水的土灶就做成了。灶做好以後,阿牛又用樓梯,爬到灶屋頂上的茅草上,開啟一個煙囪,壘成的土灶就可以做飯熱水了。

時間翻着日曆,進入到七十年代,鄉間農戶的灶有了新的進步。農人們都開始請灶匠師傅用磚頭砌灶砌煙筒了。有的灶匠為了適應這種新的變化,打起封子,找當地有名的泥工師博,拜師學藝,可阿牛沒有。他仍然堅持瞟學,潛心研究別人灶的打法。他篤信,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針。天道酬勤,在他刻苦鑽研和捉磨下,阿牛照樣領悟到了一套用磚砌灶的技術。

俗話說:"酒好不怕巷子深。"阿牛灶打得好的名聲,經村里人一傳十,十傳百,方圓幾十里都已家喻戶曉了。上門請他去打灶的人也開始絡繹不絕了。有的農戶家捎個口信,他也去。

大凡人都愛吃奉子菜,聽奉承話。請阿牛過去打灶的人,只要說他的灶打得好,阿牛就會喜得腦殼如同搗大蒜一般,臉上笑得露出兩個酒窩。很快地,他便在腰間掛着一支捲尺,拿着一把泥刀和盪子,提着一隻泥桶,跟着請他的人過去。

阿牛給人打了灶,都不要工錢。只要請他的人家給他一包經濟牌紙煙,

我和阿牛是鄰里鄉親。三十多年中,我發現他一直都是樂觀地對待生活,從不計較什麼,凡事謙讓,好商量。用鄉親們的話說,他是一個"易得老倌"。

記得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的一天,我家請來阿牛打灶,在他用紙漿,在一個桶子裡拌石灰漿,準備粉灶的時候,我那個不懂事的弟弟拿着一塊泥巴,使勁地朝那桶石灰漿砸去,石灰漿濺了阿牛一身,眼睛裡也飆進了石灰漿,險些把阿牛的眼睛弄瞎。

父親得知後很生氣,揚言要打死我弟弟。阿牛用毛巾洗過眼睛之後,在一旁解跤和扯干說:"不要怪他,小孩子好奇,他是想打漂漂,沒關係的。"

阿牛在鄉間農家打灶時,整天樂不可支的。一支紙煙夾在耳朵上,用口哨吹着歌兒,一隻眼睛眯着,一隻眼睛開着,左看看,右瞧瞧灶上的水平面,生怕有半點不平坦。

灶砌好後,阿牛又開始搭着梯子砌煙囪。房東在下面拋磚,他在上面接磚和砌磚,動作十分嫻熟,得心應手。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那年的一個雨天,村裡有人請他去打灶,上房揭瓦砌煙囪時,由於瓦面濕滑,阿牛踩在上面,腳一溜,不慎摔下房來。幸好灶屋不太高,沒有生命危險,只是將右腳摔成了骨折。房東要拿錢送他醫院治療,他卻說:"不礙事,在家休養幾天就好了。」可後來他還是落下了一個殘疾,走路時有點跛,變天時,那隻右腳隱隱作痛

青山不老,時光易逝。一轉眼,進入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鄉間農家逐漸使用煤灶了。阿牛緊跟形勢的變化,又進行瞟學,迅速掌握了節煤灶的打法,依然為鄉間農家打節煤灶而奔忙。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期,村里要評出一個出席鄉里的道德模範。村委會推出他和一個富了不忘眾鄉親、一路帶領鄉親們致富的小伙子,作為了候選對象。

村部開群眾大會投票推選的那一天,阿牛穿上一身新衣服,早早地到了堂。唱票的時候,阿牛擔心自己選不上,用手蒙着臉,但還是不由自主地從指縫裡,看着台上記票的黑板。最終,他果真落了選。大部分鄉親考慮再三還是把票投給了那位年輕人。

事後,有人替阿牛表示遺憾。阿牛卻說:"沒關係,我做的那些事是小事,已經離我們漸行漸遠,帶領大家致富才是大事,大有前途!」

散會以後,阿牛吹着口哨,帶着一種平靜的心情回到了家中。

如今,鄉間農家大都已經用上了沼氣灶,或者液化氣灶,或者燃氣灶。阿牛也由青絲變白髮,容顏蒼老,他的一手打灶的技術也已經成為了一種古董,被人存封起來了。阿牛進入了一種悠哉游哉與天倫之樂的生活。鄉親們每天都能在鄉間的水泥路上,看見他接送讀書孫子的身影。

一天,我在鄉村公交車上遇上了阿牛,看見他正在叫孫子給一個老太太提東西和讓座。我走過去握着他的手說:「阿牛哥,你還是老樣子,一點也沒有變呀!」

阿牛說:「老了,老了,只能帶孫子啦。"

我連忙誇他說:"你還沒有老呢,還跟原來年輕時的模樣一樣呢。」

阿牛聽了我這話,好高興的,臉上立馬又笑得露出了兩個酒窩……

[1]

作者簡介

陳青延,曾用筆名馳遠,一九六一年九月出生,湖南省南縣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