炕肉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炕肉飯(閩南語白話字: khòng-bah-pn̄g;客家語拼音方案:kong ngiugˋ。臺灣北部、中部寫為焢肉飯、爌肉飯、知高飯,臺灣南部稱為滷肉飯)為臺灣小吃之一,是一種以白飯佐以燉煮豬肉的米食。配菜則以醃菜類(黃瓜、白蘿蔔等)及筍絲為主,飯內或灑肉燥。所謂的炕肉是指將大塊豬五花肉(彰化採用豬後腿肉)以醬油、糖及香料等材料,用小火煮至熟軟滷製而成的肉;其他部位的豬肉塊則有其他名稱(腿庫飯、腿仁飯等)。
炕肉其實是從封肉來的,也有別稱為炙肉;最有名的是中國大陸福建泉州的同安,隨著移民帶至各地;星、馬人吃的Hong Bak就是封肉料理,常出現於南洋或閩粵一帶宴席中;由於炕肉飯適合作為正餐食用,因此在臺灣,除了小吃店可常見到炕肉飯之外,在自助餐店及便當店內,炕肉飯亦是常見的主力套餐。舉例而言,目前臺灣外賣便當的種類中,炕肉便當往往和豬腳便當、排骨便當、雞腿便當、併列為店家最常供人選擇的種類。
目錄
彰化的爌肉飯文化
彰化縣彰化市的炕肉飯是從早餐、午餐、晚餐、宵夜都能吃到的當地重點小吃之一。
彰化縣政府曾舉辦「2011彰化焢肉飯節」[1]。2012年12月14日中午,彰化美食節活動創造一碗重達647公斤的炕肉飯,打破金氏世界記錄;鄰近的秀水鄉與和美鎮,甚至是彰化市刺桐腳皆將沒有一塊肥肉只有碎肉稱作肉燥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