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炸灌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炸灌腸

中文名稱 炸灌腸

英文名稱 Fried sausage

製作原料 成品灌腸、蒜、香油、涼白開、鹽

美食分類 家常菜

色澤口味 色澤金黃,外焦里嫩,蒜香辣味濃郁

所屬產地 北京

適宜人群 老少皆宜

炸灌腸 (美食)灌腸是一種老北京特有的漢族風味小吃,用麵粉灌制,講究用豬大腸中煉出的油炸制,因此正宗的炸灌腸不免會有一種特殊的味道。不過,出於對健康的考慮,現在人們已經很難見到用豬大腸油炸制的灌腸了。炸灌腸的時候先將灌腸切片,或煎或炸,灌腸煎至兩面鬆脆時,澆上拌好的蒜汁趁熱食用,出於對這種老北京小吃的喜愛,在廟會排隊等待和手捧餐盒、用牙籤挑食灌腸的遊人也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介紹

灌腸是一種北京特有的風味小吃,早在明劉若愚所著《明宮史》中就有記載。清光緒年間福興居的灌腸在京城小有名氣,福興居的掌柜被稱為為「灌腸普」,傳說其製作的灌腸為慈禧所喜。老北京的灌腸以長安街聚仙居的最好。

最初的灌腸是用豬大腸灌制進澱粉、碎肉製成的,後來隨着歷史的發展,灌腸的製作工藝發生了變化,改用澱粉加上紅曲和香料灌在豬小腸中成型,而現在超市中能夠買到的灌腸則把紅曲和小腸都省去了,僅僅是用綠豆澱粉加香料灌製成型的一個長長的澱粉腸。

灌腸也分兩種:一種為大灌腸,用豬肥腸洗淨,以優質麵粉、紅曲水、丁香豆蔻等10多種原料調料配製成糊,灌入腸內,煮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上鹽水蒜汁,口味香脆咸辣。另一種叫小灌腸,用澱粉加紅曲水和豆腐渣調成稠糊,蒸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鹽水蒜汁食用。灌腸外焦里嫩,用竹籤扎着吃,頗顯特色。

不過大灌腸,這種講究質量的貨色現已經不易吃到了,通常在廟會、夜市上您所見到吃到的,只是用澱粉加上紅曲捏成個棒槌形,切成片兒後上鐺煎,滋味兒當然不如真正的灌腸,但因為用油煎得特別香,而且價錢又比較便宜,吃者依然很多。甚至,有吃灌腸吃上癮的人索性就買上幾塊,回家去自煎自吃,獨享其樂。

來歷

灌腸在明朝開始流傳。《故都食物百詠》中提到煎灌腸說:「豬腸紅粉一時煎,辣蒜咸鹽說美鮮。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門大嚼亦堪憐」老北京街頭常有挑擔小販經營此食品。有記載:「粉灌豬腸要炸焦,鏟鐺筷碟一肩挑,特殊風味兒童買,穿過斜陽巷幾條。」

灌腸講究用豬大腸中練出的油炸制,因此正宗的炸灌腸聞起來總有一股豬大腸的特殊味道,但現在人們出於健康的考慮已經很少用豬大腸油來炸灌腸。炸灌腸的時候須先將成型的灌腸切片,在餅鐺中炸至兩面冒泡變脆,即取出澆上拌好的鹽水蒜汁趁燙吃。

做法

製作原料: 麵粉 澱粉 水 鹽 蒜

1、小鍋里倒一杯涼水,再倒半杯澱粉。用筷子攪勻。然後放到火上燒。在燒的過程中不停的攪。很快,生澱粉就開始變稠,而且黏在一起了。等差不多的澱粉成個整團時離火。

2、就着這鍋,倒另半杯乾澱粉。先用筷子,後用手把乾粉都揉進去。最後把麵團揉得很漂亮了就捏成個手電筒粗細的腸形。放到蒸鍋里開水下,蒸三十分鐘。看着原來雪白的粉有點透明或發青白了,就熟了。待這粉腸涼透,就可切來煎着吃。

3、煎前先砸蒜,砸好的蒜放涼水和鹽待用。

4、把粉腸切成薄片兒,放在有少量油的平底鍋上煎,煎到兩面脆,裝在個人的小盤裡,澆上蒜泥鹽水汁就可以吃了。

營養價值

豬腸是用於輸送和消化食物的,有很強的韌性,並不象豬肚那樣厚,還有適量的脂肪。根據豬腸的功能可分為大腸、小腸和腸頭,它們的脂肪含量是不同的,小腸最瘦,腸頭最肥。

豬大腸有潤燥、補虛、止渴止血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虛弱口渴、脫肛、痔瘡、便血、便秘等症。

相關人群

一般人都可食用。

1、適宜大腸病變,如痔瘡、便血、脫肛者食用;適宜小便頻多者食用;

2、感冒期間忌食;因其性寒,凡脾虛便溏者亦忌。

慈禧愛吃的美食

慈禧最愛的一道菜,就是炸灌腸了。現在呢也成為北京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食。通過這幅圖,咱們就可以看到,這個東西呢,就是炸灌腸,外地人一看呢就覺得,就像一塊薯片而已,根本都不像灌腸,正常的灌腸肯定是有大腸的那種,油膩的感覺。

其實明朝的時候呢,炸灌腸已經出現,那個時候確實是用豬腸做的,聞起來有股臭味,褒貶不一,但後來因為經過不斷改良,大家便開始用綠豆澱粉再混合點香料進行油炸,就比較清新健康了。

早在清朝的時候呢,慈禧太后對於炸灌腸便是特別鍾愛,覺得炸灌腸是一種特別美味的小吃,那時候炸灌腸,還是一種宮廷的美食,直到現在呢,炸灌腸才被人們熟知,也成了餐桌上必備的佳肴!

炸灌腸的製作方法也特別的簡單,先將成型之後的灌腸給它切好片,片的大小最好一致,然後放到電餅鐺中炸到兩邊冒泡,邊緣看起來很脆,就可以澆上拌好的鹽水蒜汁食用了。[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