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烏布浪口抗日烈士陵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烏布浪口抗日烈士陵園
圖片來自qq

烏布浪口抗日烈士陵園,多被稱為烏不浪口烈士陵園,前稱烏不浪口烈士公墓,是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陵園安葬了148名在烏不浪口阻擊戰[1] 期間陣亡的國民革命軍官兵。

歷史介紹

1940年1月31日至2月2日,烏不浪口阻擊戰爆發,國民革命軍將領馬騰蛟率領35師下轄的三個團(205團、206團、208團),在烏不浪口阻擊兩萬多名侵華日軍,其中208團的官兵大部分陣亡、205團亦有一半官兵受傷或陣亡。此後,國民革命軍一度撤離,直到同年3月五原戰役勝利後才重返當地。傅作義和馬騰蛟部隊決定派出善後人員,收殮烏不浪口阻擊戰陣亡官兵的遺骸。4月初,善後人員和當地民眾一共找到148具官兵遺體,並辨明他們生前的姓名和部隊番號。

善後人員決定把官兵遺體就地安葬在戰場附近,墓地選址為烏不浪口西側靠山向陽坡,名為烏不浪口烈士公墓。4月5日(當年清明節),傅作義部隊舉行悼念抗日陣亡將士大會,隆重安葬148具遺體,是次儀式有千餘軍民參加。由於戰爭時期、條件所限,墳墓由石土堆成,墓前各有一小塊銘碑;小石土堆墳墓橫成行豎成排,形成坐北朝南的四方形公墓,沒有圍牆。

1986年,烏拉特中旗政府派員實地勘察烏不浪口烈士公墓,發現148個墳墓當中只有83個的墓碑刻名仍然可辨(其中19個刻名只有一兩個字清晰可見),其餘墓主姓名已經散失。1995年,旗委(中國共產黨烏拉特中旗委員會)、旗政府把公墓定名為烏不浪口烈士陵園。2003年,巴彥淖爾盟(現為市)地區行政公署把陵園列入盟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同年,烏拉特中旗政府按照陣亡官兵遺屬和生前同袍的意願,籌資62萬人民幣,為陵園進行修繕和擴建工程,並增建紀念廣場、綠化帶、紀念碑、圍欄、墓座、浮雕、碑刻等設施。2006年,陵園列入第四批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陵園列入烏拉特中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結構

烏布浪口抗日烈士陵園(2003年修建後)的占地面積為5000平方米,包括墓地、紀念廣場、綠化帶等部分。紀念廣場豎立了抗日英雄紀念碑,碑的東西兩側設有兩個漢白玉浮雕照壁、一個大理石碑刻。廣場還建有漢白玉圍欄和墓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