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煙臺山景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煙臺山景區是煙臺的標誌性景區,位於煙臺市區北端,面積45公頃,由煙臺山公園發展而成,煙臺山景區三面環海,是集海濱自然風光、開埠文化、文物遺址、人文自然景觀和異國風情於一體的山、海、城、港連為一體的特色景觀,濃縮了煙臺600多年的滄桑歷史,是煙臺歷史重要發祥地和象徵。 煙臺山景區以狼煙墩台、燈塔和外國領事館西式建築著稱,主要景點有墩檯燈塔燕台石抗日烈士紀念碑石船惹浪亭觀海樓原各國領事館區

煙臺山景區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東十佳城市公園、福山八景之首、擁有亞洲唯一保存最完整最密集的近代外國領事館群。[1]

中文名煙臺山景區外文名Yantai Hill地理位置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歷新路7號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開放時間8:00-17:30,17:00停止入場 景點級別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門票價格48元/人占地面積45 公頃著名景點煙臺山燈塔

氣候特徵

煙臺山景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為651.9毫米,年平均氣溫12.7℃,年平均相對濕度68%,年平均日照時數2698.4小時,太陽輻射總量年平均值5224.4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風速4-6米/秒。平均每年無霜期210天,平均每年29天的冷流降雪日,為「雪窩子」。

地理位置

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歷新路7號。

主要景點

龍王廟

煙臺山龍王廟始建於明代,是當地人為祈雨保豐年而修建,迄今已有數百年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煙臺山重獲新生。1994年,煙臺山管理部門對龍王廟進行過一次維修。2000年又對龍王廟進行了一次維修,使這座有着數百年歷史的廟宇恢復原貌。

忠烈祠

1936年,煙臺的官商士庶在集資修復龍王廟時,將原龍王廟南院一傾倒的矮房,改建成忠烈祠。忠烈祠坐北朝南,由正殿,東西廂房和大門組成一座封閉式院落。正殿供奉的是三國名將關羽和宋朝名將岳飛的塑像,東面供奉的是關平、周倉,西面供奉的是岳飛,張憲,西廂是「忠烈千秋'陳列,關羽留給後人的遺言是:「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改其節」,岳飛留給後人的遺言是「前仆後繼,還我河山」。

石船石帆

誰將石壁劈成舟,屹立山腰海上頭。縱有風濤驚不到,雖無槳舵勢能悠。難供利客奔南北,止許高人宴夏秋。卻笑膠舟游楚水,問王空自動齊侯。

據載,這首刻在煙臺山後斷崖處石船「船舷」上的七律詩,是清朝康熙年間一位名叫劉九標的貢士所題。他不但字體工整嚴謹,而且對石船的描繪與讚美,也是形象逼真,恰到好處。從而使石船成為煙臺山著名景觀。

在其下面,還刻有清代上杭縣文人丁錦堂於「同治壬申冬月,由京師返棹之罘,觀石船題句」,云:一帆萬里乘長風,壯志雄添海浪中。片石巍峨參造化,天工端不借人工。 石船、石帆本屬自然奇觀,再幾經文人品題,更是錦上添花,令人感嘆。面對此景,耳聞濤聲,讀此佳句,真可謂情景交融,奇妙絕倫。

古欒樹

欒樹,亦稱「欒華」、「燈籠樹」。無患子科,落葉喬木。煙臺山有此樹種出現,實屬罕見,關於它的來歷還帶有一定的文學色彩。 據說,明朝在海岸線南側設奇山守御千戶所,有一名十七八歲的南方士兵,遠離父母,思鄉念家心切,常對藍天白雲,熱淚滾滾。這情景被一隻遷徙的小鳥看見,便在第二年春天從士兵家鄉銜來一顆欒樹種子,放在煙臺山兵營不遠處的石叢泥土中。不多日,小欒樹破土而出。南方籍小士兵見後驚喜不已,天天給它培土澆水,伴着它一起成長。每當站在它跟前,就如同見到家裡親人,因此這樹又被叫做思鄉樹。 如今,古老的欒樹雖歷盡滄桑600多年,它仍是那樣枝繁葉茂,挺然屹立。每年春風乍起,它便抽枝發芽,蔥鬱如碧,迎着春風開花,沐着夏雨結果。

觀海坪

美麗的煙臺山,不僅自然景色迷人,而且也是名勝古蹟薈萃的地方。觀海坪是位於北側臨崖小路旁一片草坪,雖然面積不大,也無陪襯,但它在煙臺人的心中,卻有着相當重的分量。被譽為「萬景台」。如若有亦夢亦幻般的海市蜃樓奇觀出現時,這裡便是最佳觀察點。

不過,很早以前這裡並沒被先人所發現和相識。加之煙臺山又遠離村落,它的主要作用也只不過是漁民出海前,利用它的位置到此看看天相,測測風浪而已;遇到天氣變壞,漁村老少又常到此燒紙祈禱,期盼海上風平浪靜,親人早日返航,安全歸來。

煙臺開埠後,煙臺山周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山前和東海岸線一帶,樓房林立,商家連門,綠樹紅瓦,交相襯映。藍天碧海之下,頗具詩情畫意,更似異國風光。特別是煙臺山下的太平海灣,隨着港壩的聳起和沿岸建築物的興建,更把海灣內千帆涌動,漁歌互答,巨輪進出,海鳥飛翔的畫面,勾畫得巧妙、動人。如此時登臨煙臺山,站在觀海坪四顧遠眺,那碧海藍天,山光水色,盡收眼底,可謂是處處詩境,遍地畫意。如果遇到季節適宜,氣候適度,海際便會出現海市蜃樓奇觀。即刻,一邊仙境,一邊人間,腳下的煙臺山,正成為二者間的雲中台閣。

冰心紀念館

冰心紀念館是原東海關總監察長官邸舊址,現做為冰心紀念館對外開放。冰心是20世紀中國傑出的文學大師、忠誠的愛國主義者、著名的社會活動家。為中外文化交流、為婦女兒童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她的成長與煙臺有着密切的聯繫。冰心至1903年-1911年隨父母住在煙臺,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她稱煙臺是她靈魂上的故鄉。「一提起煙臺,我的回憶和感想就從四方八方湧來」,這飽含深情的話語,是冰心對煙臺無限眷戀的真實寫照。冰心是煙臺珍貴的文化資源和無形財富,這座冰心紀念館,展示了冰心的手稿、著作、照片以及實物,再現了冰心與煙臺濃厚的情緣。

惹浪亭

惹浪亭,其建築風格融會古今,精巧別致,屹然翹立于波浪撞擊的群確之上。遠遠望去,有時像遊動於水中的畫舫,有時像煙霧縹緲之中的空中仙閣。「惹浪亭」,顧名思義,就是招惹浪花之意.登亭可飽覽近海遠山的美景.波平如鏡時,您可聆聽大海細語,感悟人生,浪急波涌時,您又可目睹「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盪人心懷.這裡也是垂釣的好去處,令人樂不知返.

這裡是觀「芝罘日出」最佳位置.當晨霧漸漸散去,海天輪廓逐慚分明,玫瑰色日餌,從太陽的色球層突然噴射出來,形如火焰飛騰,先是一道弧形光圈,慚見擴大,不一會,海天被染成耀眼的橘紅色。顧盼之間,大海把一個火焰的光輪捧出來,這光輪輕輕地跳動着,在波濤里幾經浮沉,終於帶着淋淋的海水升騰起來。頓時,群山披霞,碧海耀金,一片燦爛,銀鷗戲浪,別有情趣。詩人權彤范登山觀日出,賦詩曰:「一望直向東,天光未白,海色先紅,扶桑古鏡,湧出匣中。無浪無風,滿眼雲霧皆掃淨,飽看勝景端屬齊康公」. 盛傳這裡也是觀看「海市蜃樓」的最佳之地.在煙臺山觀看海市蜃樓,被稱為煙臺一大奇觀。清康熙十二年(1673)《福山縣誌》記載:「唯煙臺海市最為奇觀」這裡的煙臺,是指煙臺山。在煙臺山觀海市蜃樓自古以來都「不須航海向蓬萊」。

烽火台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馬上得天下」的,所以非常重視國防建設,在全國的要衝之地遍設衛所,沿海要地自然也建立了衛、所、營、寨的防禦體系。我國的海防是在明代才形成完整的縱深組合,海上有水師營巡邏,海岸有預警系統:沿海有重兵駐守,並可隨時機動。烽火台就是「預警系統」的組成部分。 明朝初年,在煙臺山以南也設立奇山守御干戶所。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在煙臺山上設立「烽煙臺」(用狼糞作燃料),遇有敵情,白天升煙,夜間舉火,向鄰台傳報敵情。人們遂把烽火台稱為「狼煙臺」,把設狼煙臺的山稱為「煙臺山』,煙臺也由此而得名。

煙臺山燈塔

煙臺市唯一的標誌性建築,建於1988年4月,是設在煙臺港海岸山巔上的大型航標燈塔,專為進出港口的船隻進行導航之用。不過它不是最早的煙臺山燈塔,原煙臺山燈塔是由英國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建造的,由於年久失修,照明度弱暗,不能再繼續延用,20世紀80年代初被拆除,以後重新建成這座新燈塔。這座燈塔,集導航.旅遊、海上交通指揮於一體。它是由清華大學設計的,塔高49.5米,共12層。底部3層採用古堡式建築造型,內設電梯可直通11層瞭望台,頂端有360度轉動照明燈,直射距離可達30海里。

盟情崖橋

懸掛在岩石之間的小木橋,因地處煙臺山「盟情崖」邊而得名。說到盟情崖,還有一段神話傳說。在很久以前,有—對自由戀愛的青年,因遭到父母和親人的反對,就相約到這裡一同輕生,不料遇到這懸崖峭壁將二人隔開。正在無奈之際,海潮拖着木板向二人間的懸崖漂來,在兩崖之間架起了一座木橋,他們二人沖向橋心相擁相抱,盟誓今生今世永不分離,從而打消了輕生的念頭:並每年雙雙到這裡拜祭海神.盟情崖由此而得名.這座象徵「連心」的吊橋,從此成了青年男女相親相愛、鎖定終身的神聖之地。

抗日烈士紀念碑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告無條件投降,8月24日拂曉,煙臺勝利解放。在解放煙臺戰鬥中,共殲滅日偽軍1500多人,八路軍將士89人壯烈犧牲.為了紀念在解放煙臺的戰鬥中獻身的抗日英雄,煙臺市人民政府根據膠東行署的指示,於1946年5月,在煙臺山忠烈祠西側修建抗日烈士紀念碑。碑身高8米,呈五菱柱形,由乳白色的花崗岩石塊砌築。碑的正南面為「民族英雄名垂千古」八個紅色大字,背面銘刻着89位烈士的英名。 1979年7月6日,抗日烈士紀念碑被公布為煙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煙臺市軍民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