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管頭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煙管頭草(學名:Carpesium cernuum L.)是菊科天名精屬的植物。多年生草本。莖高50-100厘米。基葉於開花前凋萎,稀宿存,莖下部葉較大,具長柄。頭狀花序單生莖端及枝端,開花時下垂;苞葉多枚,大小不等。瘦果長4-4.5毫米。 分布於歐洲、朝鮮、日本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東北、華北、華中、華東、華南、西南各省及西北陝西、甘肅等地。生長於路邊荒地及山坡、溝邊等處。 全草入藥。中國民間把該種與金挖耳當作同一種使用。[1]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高50-100厘米,下部密被白色長柔毛及捲曲的短柔毛,基部及葉腋尤密,常成棉毛狀,上部被疏柔毛,後漸脫落稀疏,有明顯的縱條紋,多分枝。基葉於開花前凋萎,稀宿存,莖下部葉較大,具長柄,柄長約為葉片的2/3或近等長,下部具狹翅,向葉基漸寬,葉片長橢圓形或匙狀長橢圓形,長6-12厘米,寬4-6厘米,先端銳尖或鈍,基部長漸狹下延,上面綠色,被稍密的倒伏柔毛,下面淡綠色,被白色長柔毛,沿葉脈較密,在中肋及葉柄上常密集成絨毛狀,兩面均有腺點,邊緣具稍不規整具胼胝尖的鋸齒,中部葉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8-11厘米,寬3-4厘米,先端漸尖或銳尖,基部楔形,具短柄,上部葉漸小,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近全緣。 頭狀花序單生莖端及枝端,開花時下垂;苞葉多枚,大小不等,其中2-3枚較大,橢圓狀披針形,長2-5厘米,兩端漸狹,具短柄,密被柔毛及腺點,其餘較小,條狀披針形或條狀匙形,稍長於總苞。總苞殼斗狀,直徑1-2厘米,長7-8毫米;苞片4層,外層苞片葉狀,披針形,與內層苞片等長或稍長,草質或基部干膜質,密被長柔毛,先端鈍,通常反折,中層及內層干膜質,狹矩圓形至條形,先端鈍,有不規整的微齒。雌花狹筒狀,長約1.5毫米,中部較寬,兩端稍收縮,兩性花筒狀,向上增寬,冠檐5齒裂。瘦果長4-4.5毫米。 [2]
近種區別
該種與尼泊爾天名精(Carpesium nepalense Less.)近似,不同點在後一種苞片先端銳尖,下部莖葉基部圓形或心形,驟然漸狹下延。該種在中國分布極廣,而尼泊爾天名精僅見於中國西藏、雲南和台灣。Hiro Hara 在其1966年出版的《The Flora of Eastern Himalaya》一書中認為該種僅產於南歐、俄羅斯高加索及遠東地區,中國無分布,顯然錯誤。
產地生境
分布於歐洲、朝鮮、日本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東北、華北、華中、華東、華南、西南各省及西北陝西、甘肅等地。生長於路邊荒地及山坡、溝邊等處。 喜溫暖,也能耐寒。土壤以較肥沃的夾沙土較好。
多圖
繁殖方法
用種子繁殖。採用育苗移栽。9-10月,采割成熟果枝,放通風乾燥處陰乾,搓出種子,去淨枝稈、雜質,即行播種。播前,翻挖土地,軟細整乎,開133厘米寬的高廂,撒施土雜肥,再淺翻表土,使肥料與土混合,把廂面弄成龜背形,潑施人畜糞水後,每畝用種子1000克,與火灰充分拌勻,撤在廂面,再蓋火灰一層,最後蓋草或插蕨萁,經常保持上面濕潤。發芽時,揭去蓋草;若是插的蕨萁,可待幼苗長出3-4片真葉時才拔去。[3]
栽培技術
苗期管理:苗出齊後,施清糞水1-2次提苗,並隨時注意扯淨雜草。到第二年春末,就可移栽。
栽植管理:栽前,翻土整地,開133厘米寬的廂,按26厘米見方挖窩,每窩栽苗一株。栽時如天氣亢陽,白天要蓋草,晚上揭去,這樣管理4-5天,就可成活。栽後中耕除草、追肥各三次。第一次在移栽成活後,第二次在開始抽苔時,第三次在起花苞時。要保持地內無雜草。迫肥用人畜糞水或硫酸銨,可在每次中除後進行。在挖耳草廂上可以間種一行玉米,做到糧藥雙收。
收穫加工:煙管頭草在移栽當年的十月收穫。 割下全株, 曬或炕於即成。煙管頭草打捆外包篾席貯運,放通風乾燥處,防受潮發霉。
主要價值
全草入藥,中國民間把該種與金挖耳(Carpesium divaricatum Sieb. et Zucc.)當作同一種使用。 煙管頭草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主治感冒發熱、高熱驚風、咽喉腫痛、痄腮、牙痛、尿路感染、淋巴結核、瘡瘍癤腫、乳腺炎等。煙管頭草的化學成分主要有倍半萜、黃酮、苯酚、甾體、木脂素、三萜、香豆素。中國貴州苗族地區將其作為民族藥野煙葉使用,是成方製劑《雙羊喉痹痛顆粒》中的君藥,主抗菌消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