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煙草角斑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煙草角斑病

煙草角斑病
原圖鏈接

煙草角斑病又名黑火病,是由丁香假單胞菌煙草致病變種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煙草上的病害。煙草角斑病在煙草各生育期均可發生,以大田生育中後期發生較多。煙株的葉、莖、花、 蒴果等部位均可感病,以葉部為主。

煙草角斑病是煙草上的一種主要病害,已遍布亞洲、非洲歐洲及南北美洲各地的主產煙區。在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煙草角斑病的發生和為害。煙草角斑病在25-30℃下適宜發病。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濕度就是決定病害是否流行的關鍵因素。6-8月份雨日多、雨量大、濕度大煙草角斑病易流行。

煙草角斑病的防治時期主要在苗床期和大田期。首先需要對種子進行消毒,選好苗床地,注意苗床衛生,加強苗床管理,摘除病葉。大田期煙田實行輪作,控制密度,最後結合化學藥劑進行防治。

基本信息

中文名:煙草角斑病

煙草角斑病
原圖鏈接

外文名:Angular leaf spot of tobacco

別 名:黑火病

為害植物:煙草

為害部位:葉、莖、花、 蒴果等

病 原:丁香假單胞菌煙草致病變種

病原特徵

煙草角斑病病原菌為丁香假單胞菌煙草致病變種(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abaci (Wolf et al.) Young et al.),屬假單胞桿菌屬。對於煙草角斑病菌的命名一直有爭論。由於煙草角斑病和煙草野火病同時發生,其病原在細菌學上有許多相似之處,有些學者認為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病菌,但更多的學者則認為是同一種病菌。Brawn用6個煙草角斑病菌和4個煙草野火病菌的各單胞菌系做了形態、生理生化和血清學的比較試驗,結果是這兩種細菌不能區分,有些差異不僅在兩種菌之間存在,在同一種細菌的各菌系之間也存在。比如血清學試驗,在煙草角斑病菌的各菌系之間的差異和煙草角斑病菌與煙草野火病菌之間的差異無大區別。這兩種細菌的主要區別在於煙草野火病菌能產生野火毒素,導致病斑周圍的視綠暈圈,而煙草角斑病菌則不產生野火毒素,病斑周園無暈圈,其他所有的細菌學性狀都相同。1974年Doudoroff和Polleroni將假單胞桿菌屬中植物病原細菌的種減少到7個種,新成立的種包括許多植物病害的病原菌。1978年根據Young等的建議,在種以下根據病原菌的致病性區分各種不同的致病型。在他們提出的致病型名錄中,Dye等(1980)將Pseudomonas angulata和Pseudomonas tabaci都歸入到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alaci中,將煙草角斑細菌作為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abaci的一個不產生毒素的變異菌系。1986年津巴布韋的Deall等比較了這兩種細菌的致病性和流行學,認為這兩種細菌在煙葉中的生長速度和生長量不同,植株年齡和葉位的致病性也有不同反應,幼株(42天)的較下位葉對煙草野火病最敏感而老株(84天)的頂葉對煙草角斑病最感病;煙草野火病菌與氣候變化關係很大而煙草角斑病菌則關係不大,因而提出這兩種細菌應分開,煙草角斑病菌應命名為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ngulata,此學名尚未得到普遍承認。

煙草角斑病菌屬假單胞桿菌屬中的熒光類群,菌體杆狀,大小0.5-0.6微米×1.5-2.2微米,無芽孢,無莢膜,極生3-6根鞭毛。

革蘭氏染色陰性,好氣性,無聚β羥基丁酸鹽積累。在肉汁腖瓊脂平面上菌落初呈半透明,漸變成灰白色。葉間不透明,邊緣透明,圓形、稍凸起,表面平滑,有光澤,邊緣波狀。肉汁腖液中濃雲霧狀,無菌膜,在KB培養基上產生綠色熒光,有果聚糖產生。明膠稍液化,石蕊牛乳緩慢澄清,但不凝固。硝酸鹽不還原,產生氨和哚,不產生H2S,澱粉不水解,精氨酸雙水解酶、酯酶和氧化酶均為陰性,接觸酶陽性。能利用葡萄糖、蔗糖、半乳糖、果糖、甘露糖、阿拉伯糖、木糖、山梨醇產酸不產氣。不能利用鼠李糖、麥芽糖、乳糖、棉籽糖、甘油、水楊苷、酒石酸銨和肌醇。該菌生長適溫為24-28℃,最高為38℃,最低約4℃,致死溫度為49-51℃(10分鐘)。

煙草角斑病菌的寄主範圍曾被認為是很廣的,包括23個屬的植物。後來Clayton的試驗認為只有煙草屬的種是該病原的自然寄主;Valleau等則認為除煙草屬外,還有豇豆、大豆、番茄、辣椒、蓼、莽菜龍葵、稗和藥用蒲公英等植物。袁美麗等也證實了煙草角斑病菌可侵染番茄、辣椒、茄子等植物,但不能侵染大豆,這與中國以外報道不同,可能是不同菌系所致。至於某些植物根部存在活的病菌可能與病菌越冬有關,但不是寄主。

症狀

病害在各生育期均可發生,但一般在煙株生長後期發生較重。在苗床期幼苗上的病斑多在葉脈兩側形成不規則角狀斑、暗褐色、很小,以後症狀逐漸明顯。濕度大時病斑迅速擴大,幾個病斑融合成大片壞死,最後造成葉片腐爛,幼苗倒狀。成株期發病時葉片病斑受葉脈限制呈多角狀或不規則形,深褐色~黑色,邊緣明顯,但無明顯暈圈,在病斑中可以看到顏色深淺不同的雲狀輪紋,數個病斑可融合成一片。在雨後或空氣濕度大時病斑呈水浸狀,在葉背有菌膿溢出呈水膜狀,干後成一層膜。莖杆發病時形成不規則褐斑,莖部病斑多凹陷,無黃色圈。[1]

發生規律

該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病菌以散落在土壤中的病株殘體上越冬為主,其次在許多作物或雜草根系附近越冬存活(但不引起這些作物發病),也可附着在種子上越冬。在病株殘體上的病菌可存活9~10個月,主要藉助於風、雨、灌溉水或昆蟲傳播。田間流水可將病菌帶入無病田,經風、雨或流水反濺到煙葉上,從葉片的傷口或氣孔侵入危害。

每年6~9月是角斑病容易發生、危害嚴重的月份。此期氣溫高、雨日多、雨量大、濕度大,尤其是暴風雨,造成煙株及葉片間相互碰撞或摩擦,產生大量傷口,病菌就會通過傷口或氣孔、水孔侵入葉片;一旦環境條件適宜時,可引起多次再侵染,幾天之內即可使葉片破爛枯焦。如果天氣乾燥,則病害潛育期延長,傳播蔓延的速度會受到一定抑制,田間發病則較輕。隨着降雨量的增加,病害發展有加重趨勢,尤其是在暴風雨天氣,既有利於病菌侵入,又有利於病菌傳播,加重病害的流行。

連作煙田,土壤中積累的病殘體多,往往發病重;氮肥施用量過多,鉀肥不足,煙草生長過旺,易於感病;煙株葉片過大、田間郁蔽、通風透光條件差的煙田,發病重。[2]

侵染循環

煙草角斑病菌可依附在種子上越冬,也可在殘留於土壤中病殘體上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還可在多種作物或雜草的根系附近生存,但不能為害這些植物。種植病苗是引起大田發病的主要原因之病菌可從傷口和自然孔口侵入。大田發病後,病菌主要藉助風雨傳播,引起再侵染,昆蟲、人、畜的活動也可起到傳播病菌的作用。在條件適宜的狀況下,病菌的潛育期僅4天,可見煙草角斑病的重複侵染是相當頻繁的。

防治方法

苗床期

種子消毒:該病原細菌能附着在種皮和混雜於種子中的碎片上。為了防止種子帶菌引起煙苗發病,在收種脫粒時,除認真清除秕籽及碎屑外,還應將種子放入1%的硫酸銅溶液中浸泡消毒處理10分鐘以上,或用200單位農用鏈毒素液浸種30分鐘,殺滅病菌,然後洗淨晾乾。

選好苗床地,注意苗床衛生:為了避免病菌侵染,應選擇未種過茄科植物的田塊育苗。育苗時所用肥料要保證不帶病菌,特別是不能用上年得病田煙稈漚肥作肥料。在病害嚴重的地區,為了防止糞水傳播病菌,可用複合肥和硝銨、尿素、硫酸鉀等肥液代替糞水追苗。具體作法是每100千克水加搗細的複合肥200-250克,攪勻後於傍晚澆施。此外,生活污水、工礦廢水也不能用來澆施煙苗。

加強苗床管理:苗床水分過多、煙苗缺肥、生長勢弱、苗密擁擠等對病害發生有利。因此,澆水量以保持床土濕潤為好,苗床要注意通風,下雨後要及時排除積水,降低濕度。

摘除病葉:當苗床發生零星病害時,應拔除病苗,並及時噴施200IU的農用鏈黴素封鎖發病點。若遇暴風雨或連續陰雨天氣,細菌病害傳播快,發展迅速,應全面噴施200IU的農用鏈黴素。5-7天一次,連續2-3次,防治效果較好。

大田期

煙田實行輪作:以水稻、玉米等禾穀類作物為前作最好,特別注意不宜以辣椒、馬鈴薯等茄科作物為前茬,最好實行2-3年輪作。

控制密度:大田煙株適當稀植,以改變病害發生的條件。煙株栽培過密的田塊,株間通風透光差,病害往往發生嚴重。為此,大田煙株栽植應獨壟,單株,行株距90-110厘米×50-60厘米,栽煙密度16500-19500株/公頃為好。

合理施肥,加強管理:控制氮肥施用,適當增施鉀肥,可提高煙株抗病力。根據煙株生長情況適時適度打頂,以免植株貪青晚熟,降低抗病能力而感病。

藥劑防治:6月上旬開始密切注意煙草角斑病的發生情況,特別是氮肥施用多的地塊、連作地、低洼地及種植高感品種的地塊,可噴1:1:200波爾多液或50%DTM可濕性粉劑預防,在雨後4-5天要仔細觀察是否出現中心病株旦發現應立即全田噴藥。可使用200IU農用鏈黴素噴霧防治,隔7天噴1次,連續3次效果較好。


相關視頻

煙草病害及防治


煙草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 中科禾一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