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煙雨德江(黃良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追煙雨德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煙雨德江》中國當代作家黃良效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煙雨德江

我是一個喜雨的人。

不管是哪個季節的雨,總能讓我心潮湧動。在鄉村,有雨的日子,喜歡倚靠窗前看雨水從木房的屋檐上成直線排排落下,對於詩意的人來說,嘀嗒嘀嗒的聲音是別有一番韻味的。喜歡大雨過後天空放晴的清爽,喜歡「天街小雨潤如酥」後煙雨茫茫的山頭、村莊。

我總認為,雨是溫柔的情人。

如果不是因為緣分,我可能這輩子都不會與德江相遇。相遇即是美好,於人如此,於一座城亦然。

2015年初秋,我的夢想與德江這座城有了千絲萬縷的情懷。記得那時初到這裡,是從銅仁坐了三個多小時的大巴車到的。一路上,奔向遠方,車窗外映入眼帘的除了山,還是山。那一刻,我所有的思維都被山所覆蓋。因而,我第一印象中的德江,就是山比我家鄉——天柱縣的山高大磅礴很多。

這一年,我順利成為德江貴州工程職業學院一名政府定向生。在德江讀書學習了兩年,所謂入鄉隨俗,一旦習慣了一座城,就習慣了一切。

可以說,德江是我的第二故鄉。

德江這座城市有青嵐粉黛的檐角,石板欄杆的花街,山澗的清泉河流……總之,有雨的日子,德江城就會輕籠着一層薄霧,氤氳着,好像一個煙雨的江南城鎮。德江的小橋流水,「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不失雅色。有人說,愛上一個人,就會愛上一座城。只是,在燈火闌珊處,我以自己的風格和見解,把這座城融入了骨髓,只是那人卻不曾來過我的夢中。正所謂「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我在在德江等風。

我喜歡獨自流竄德江縣城的大街小巷,或是悄悄的訪山問水。大龍阡、大犀山是我常去的地方。每次都驚嘆於大龍阡那從滿是石頭的大山里湧出的滾滾清泉。我不敢想象這樣的喀斯特地貌怎樣醞釀出這樣從未斷歇過的水流,養育着德江的子民。玉溪河泛起的微微波濤,緩緩地流向遠方。

大德若水。水的源泉在於雨,雨的降落在於天。所以,至剛至柔,唯德至上,方有天道酬勤。德江人是勤奮的,在滿是石頭的山上,他們可以用雙手創造出生命的奇蹟。這些年,各種產業蓬勃發展,農民們一步步走上致富路。在這條路上,雨是最大的功臣。每一場雨,潤物無聲。看城市的夜景,我喜歡久久的駐足於虹橋或玉溪橋上,撇下人來車往,聽這河畔的魚躍蟲鳴。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陽春三月,驚雷四起,德江免不了要落雨的,一連幾天淅淅瀝瀝的落,多則十天半月不曉日月、不見陰晴,整個城市籠罩於煙雨朦朧之中,公園的桃花杏花,各種花奼紫嫣紅開着。湖畔的柳,也是一簾春夢初醒的樣子,在風中,在雨里,在「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的土家儺戲聲中舒展開來。若此時登臨大犀山,只見一塔和高樓星星點點隱約在仙境裡,宛若一幅山水畫卷。

春,離不開秋。一個是生命的開始,一個是生命終結。在一葉知秋到來之前,總是要連續下幾場雨的,於是這座城很快就從盛夏的炎熱中過渡到涼爽的季節。秋日的煙雨天略顯陰沉,待放晴,倒變得有幾分暖意。我來到德江。在這裡求學,我深愛着這裡。詩人艾青說:「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我想,我是愛這片土地的。愛他的山,愛他的水,愛他的人,愛他的文化、美食,甚至點點滴滴。

今年學校有一個省級「三下鄉」活動,我們隊十多人的實踐地點是桶井鄉。在玉竹園區,我第一次邂逅了烏江。據當地人說,烏江水深百來米,在陸路不發達的年代,烏江對德江的作用可大了,她聯結了外界與德江的往來。我想,當年田秋揮筆寫下「黔中砥柱」時,定是被這濤濤的江水所震撼。我曾在一首詩里寫到:「能稱得上江的,必定偉大,勝過母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烏江是貴州的母親河,也是德江通向山外的水上要道。

在德江兩年的時間裡,我所認識的德江也只是冰山一角。但我相信,當我離開時,德江就是我的詩和遠方。

我來了

你的懷抱是山與山撐起的臂膀

我來了

你的愛是水與水親吻時的溫柔

德江

我還未踏過所有的萬水千山

也未曾跋涉千里

在你煙雨如夢裡呼吸

我才會把對故鄉的思緒移情別戀

……[1]

作者簡介

黃良效,筆名若愚,1995年生於貴州省天柱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