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煙雨霸陵橋(侯耀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煙雨霸陵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煙雨霸陵橋》中國當代作家侯耀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煙雨霸陵橋

漫步清源河堤,手撫柔柳,離灞陵橋越來越近,心潮如河水一樣澎湃,興奮欲呼,熟悉此橋的本鄉人行為平常坦然年輕的上班族嘴裡鼓搗着早點,匆匆擦身而過,漠然淡定,早出轉悠的大爺大媽們散坐在河堤邊嘮叨着家長里短,閒舒自在,全然不知自己置身美中,驗證了「熟悉處沒有風景」的嘻語。時間尚早,懶散的朝霞還未退盡,和着太陽的暈光把對面老君山翠碧的山體烘托成醬紫色,透露着神秘肅穆的氣息。腳下步行道上殘留着夜雨後潮濕斑駁的泥跡,濕滑黏鞋,空氣潔淨清爽,這裡的一切太過純樸自然,純樸得和諧舒適,自然得心醉神怡。 置身橋頭,倚靠着灞陵橋雋美而娟秀的欄杆,欣賞着這凌駕於汩汩渭水上似畫如詩的匠心傑作,凝視着精刻細雕的藝術精靈,思緒隨着悠悠清源河,從洪荒的遠古流淌到發達的現代,從妙曼的夢境奇游到鮮活的現實,醉心神迷。

蒼茫渭水追逐楊柳煙波,穿越五竹碧川緩緩而來,一路風拂綠浪,音韻清爽,剛出鳥鼠源頭,就與這曼幻彩虹奇妙融合,造就了奪目的橋樑奇葩,讓人領略詩狀的奇巧圖畫,品味雋秀的天堂意境。此刻,河水在橋下清波細動,柳煙隨風碧浪斜來,橋貌時而清楚,忽焉模糊。如潮的蟬鳴,晨練的清歌,渭水的漫語,伴隨着涼爽的晨風相映成韻。朦朧中的蒼翠峰巒,綠蔭下的亭台閣榭,泛着漣漪的碧波渭水,加上灞陵橋纖柔莊秀的風姿,美輪美奐,無法言喻的爽穆妙感油然而生。

真得感謝西北荒原上粗獷的人們,是他們藉助寬廣的胸懷把想象發揮到極致,把對悠長歲月的認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用智慧地勞作淋漓盡致地延伸到實際,綻放出炫麗的花朵,散發着醉人的馨香芬芳千年。這種美麗恍惚出現在戲劇,如絲細雨後,風情萬種的白素貞頭頂油紙花傘,舒展長袖扶畫橋款款走下,回眸處,蘇堤楊柳婆娑,西湖清波涌動。

渭源,渭河源自其間鳥鼠山而得名,雖然地處偏僻,但從未缺少孤寂。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青銅時代的辛店文化、寺窪文化據此地僅一步之遙,那些人類的胎記符號書寫着自身童少年時期的足跡;大禹「導渭」治水從這裡出發,功績被人們口傳心記流傳至今,映射出華夏遠古先民勤勞智慧的身影;商朝遺民叔齊伯夷恥食周粟隱居於此,餓死首陽,給世人留下至純至高的道德標杆;公元前220年,千古一帝秦始皇尋根拜祖沿渭河西巡至此;公元609年隋煬帝為了經營西域不辭辛勞到過渭源。遙想當時河上定然無橋,水大難涉,渡河只靠舟載。灞陵橋始建於明洪武初年,系大將軍徐達西擊元將李思齊時,為攻城渡河而建,「既濟行人,復通車馬。」後遇洪水屢毀屢修,亦是越修越好。那時霸陵橋坐落城南,美麗於水上,和着儼然村舍,繚繞炊煙,依依旱柳,悠然遠山,組成比現在更田園詩意的夢幻景象,想必文人雅客茶餘飯後閒來於此,隨着暮歸的牛羊和晚回農夫行走橋間,聽着牧童悠揚的柳笛,憑欄遙眺,定會思念遠方去時折柳惜別的故人。

眼前的灞陵橋是純木懸臂式拱橋,飛挑凌空,形成半圓狀橋體,從兩岸橋墩逐次遞級,橋面有台階通道三條,並配有扶手欄杆,橋頂為飛檐挑閣式廊房,共13間64柱,橋兩端建有卷棚式橋頭屋,四角鬥起,雄偉壯觀,月環虹跨,妙幻綺麗,成為渭水一大奇觀,亦是渭源的精美名片。多少年來灞陵橋以其精絕的工藝,獨特的造型,悠久的歷史吸引了眾多的名人雅士,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讚美之辭。左宗棠、蔣介石、汪精衛、楊虎城、林森、于右任、孫科等人都留有匾額和題詞;清代詩人楊景熙在「渭水東注」一詩中讚美此橋:「閒眺城邊渭水流,長虹一道臥橋頭」。楊虎城將軍題詞:「鳥鼠溯靈源,雪浪雲濤,東行匯徑瀆黃河,漢關紫氣;隴秦資利涉,月環虹跨,西望是金城楊柳,玉塞萄萄」最是道盡了灞陵橋景觀的魅力。

時近午後,漫步於柳煙映日的堤岸,陶醉於精巧絕倫的橋邊,領略物時的永恆,感悟活生的啟迪,人生的曲折和通達,生活的復繁與簡略,得獲美好的眷戀,落失楚痛的解脫,一切皆隨這滔滔渭水,淡忘遠去,心境陡然豁達明晰。每個人只是用心純粹清澈的感覺享受久存這邊的閒舒綿長,生活就很滿足,何求他欲?

來時匆匆,去也匆匆,北邊的天空烏雲翻滾,轉眼大雨傾盆,閒轉的人們急急穿過步行橋,頃刻消失在雨幕籠罩的街頭,公園歸於寂靜。一切來得突然,還未端詳夠從歲月深處走來的灞陵橋的婀娜身姿,也未細細品味出它歷史沉澱出的風韻格調,更來不及折下依依柳枝話別灞陵,雨不待我,急忙登車離去,心存遺憾,回首翹望,車窗外雨霧迷濛,柳煙中的灞陵橋朦朧縹緲。

雨幕如練,能見度極低,車似一葉孤舟在雨中蝸爬龜行。良久,過了路原,心中默詠着李白的《憶秦娥》:「馬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心中不免淒涼,滿眼都是灞陵的煙雨麗影。[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