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燒火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劉慈欣首部科幻童話作品,人氣插畫師BUTU繪製。「一個原本只想擦亮星星的人,決定用一生來喚醒太陽。」

☆ 劉慈欣首部科幻童話作品。

劉慈欣,中國科幻小說代表作家,榮獲雨果獎、華語科幻星雲獎、軌跡獎、銀河獎等,他還是第九屆全國兒童文學獎得主。

☆ 插畫師BU TU,以畫筆構建充滿奇想、溫柔與純真的浪漫世界。

BUTU,未來事務管理局合作插畫師,擁有強烈的個人風格,用自由、純粹的畫面呈現文字的內在質感。

☆ 一個原本只想擦亮星星的人,決定用一生來喚醒太陽。

這是一個充滿孩童式的奇想、溫柔與純真的故事。無人造訪的孤島是世界的核心,薪火相傳的背後是不求回報的愛與責任。只有真正懂愛的人才能點亮太陽。

年邁的燒火工獨自居住在世界盡頭的極東島,每天採煤、燒火,在凌晨出海,點亮太陽。

日復一日地勞作,不能出一點差錯。

少年薩沙為了挽救心愛之人的生命,來到這島嶼。他們吹響鯨笛,在銀河旋渦中划動起月亮的雙槳,擦亮積滿灰塵的星星……

名人推薦

這篇童話,不知道是美好版的卡爾維諾的《宇宙奇趣全集》,還是童話般的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甚至還有謝爾·希爾弗斯坦的童話詩的味道。但是,更重要的是,它充滿了大劉式的奇想和浪漫,這才是真正美好到牙齒都要流淚啊!——未來事務管理局局長 姬少亭

讀完這篇童話,恰巧天剛亮不久,看着東方初升的太陽,你能聞到海水的咸和鯨油的腥……美好浪漫得要人命。——演員 袁弘

作者簡介

劉慈欣 中國科幻小說代表作家,「中國當代科幻第一人」。憑藉《三體》獲得第73屆「雨果獎」。作為世界科幻小說最高獎,劉慈欣是1953年該獎項成立以來第一位獲獎的亞洲作家。華語科幻「星雲獎」、銀河獎、趙樹理文學獎、軌跡獎、第九屆全國兒童文學獎得主。

BUTU

職業插畫師,現生活於北京,擅長丙烯和多種媒介創作

作品《縫果匠與大嘴鯨》獲得第七屆華東地區書籍設計雙年展插畫獎

作品《看見鯨魚座的人》獲華語星雲獎美術作品金獎

早期作品 《情人節的房間》《旅行》入選 2007當代藝術院校大學生年度提名展。

《燒火工》《三體二維打擊》等作品在芬蘭參加2017年雨果獎科幻大會展覽

書評

把一篇故事變成繪本,並不是「用圖畫翻譯文字」這麼簡單。追求突破的創作者,會把每次創作都當成挑戰自我的機會,他們竭盡所能地張開感官,捕捉故事帶給自己的觸動,然後調動所有的才能,呈現藏在文本背後的情緒涌動。

關於《燒火工》文本的故事,大家已經很清楚了。它誕生於2011年,是劉慈欣的第一部科幻童話,也是劉慈欣送給未來事務管理局小姬的禮物。

它在從「小說」變「繪本」的過程中,插畫師BuTu又賦予了它新的氣息

用平靜的質感包含即將噴薄而出的能量 雖然有了完備的文本和成熟的插畫師,《燒火工》從開始啟動到問世也用了三年之久。

BUTU說,劉慈欣的文筆非常嚴謹,她遇到的第一個挑戰就是:是否要老老實實地呈現文字描述的情景":

《燒火工》有一種嚴謹的浪漫,單純的文字敘述已經很有畫面感了。雖然用畫面直接呈現文字會很美,但從藝術的層面看,卻沒能實現突破。我想讓畫面更自由,於是,很多問題就出現了。 首先面對的就是畫風的問題。

未來事務管理局的局長小姬和BUTU就《燒火工》的呈現風格探討過很多次,起初,BUTU想用繪畫與故事分離的狀態表現成人的感受。但慢慢地,她覺得,一個好的繪本作品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畫面上,還應該有好的情節鏈接。

於是,未來局找來一位很棒的編輯和BUTU一起把握文字的節奏和情緒。編輯分析文字,抽出線索和BUTU打磨,未來局的特工們也加入進來,打磨出若干內容、風格都不相同的版本。

在這個過程中,BUTU嘗試了很多方式,最終決定讓畫面更質樸,在畫風和意識層面上都更自由、更純粹,以突出文字的內在質感:

我用了更多元的結合的方式進行繪製。最終畫出這些畫面。」

看實體書,能看到清晰可見的筆觸 比如,在畫鯨的骨骼時,決定將它畫得龐大得超過常理,以營造出自由而浪漫的氛圍。但這並不意味着僅僅坐在桌子前把想象出來的鯨畫出來就好。BUTU在網上搜索了很多鯨骨的照片,又特意跑到博物館去觀察真實的鯨骨:

「我去了一次北海的海洋館,發現那裡居然有一架完整的鯨骨骼,而且可以就站在旁邊看個仔細。雖然我已經畫了很久的繪本了,還是忍不住觀察了它很久很久。」

BUTU第一次看《燒火工》時感受到的是情感和使命,覺得故事中的燒火工和薩沙兩人很孤獨。後來看得次數多了,就發現故事的內核是一種「跨越物種的使命感」。

燒火工孤獨嗎?孤獨,要獨自在極東島上日復一日地履行點亮太陽的使命,但故事裡,老燒火工說過一句話:「如果沒有燒火工,這個世界的黑夜就不會結束。」

BUTU說,自己很喜歡劉慈欣故事中流露的對生命本身的敬意:

「哪怕命運看似孤獨、看似兇險、看似悲涼,或者看似渺小,都有它的意義,都值得尊敬。」

為了給書塑造一種疏離的夢境感,BUTU的大部分畫面色彩都很冷,這些冷色也突出了主人公的孤獨弱小,雖然他們是這個世界最基本的生機來源——太陽,燃燒的關鍵。

「這個故事有一個線索,它是最初的那小點點一樣的火苗。火苗從故事開始貫穿到最後,變成了燃燒的太陽,照亮了整個世界。而燒火工燒火的起點,則是幽深的礦道,當主人公堅定了信念並開始跟隨信念後,就像從隧道中走出看到自己使命的光芒。」

繪畫和情節情感的節奏非常重要。如果你認真地將這本《燒火工》從頭讀到尾,你會有一種「從長而黑的隧道里鑽出來,看到晴天」的感覺,在故事的結尾,畫面陡然溫暖。


BuTu說,她非常喜歡繪畫時那種自由放飛的感覺。

非常感謝BuTu,《燒火工》的每幅畫都凝結了她的情感與思考。

《燒火工》是個很奇妙的童話,它的情節並不複雜,兩三句話就能講下來。但是,就浪花朵朵接觸到的,因為種(gong)種(zuo)原因,而不得不認認真真讀了很多次的朋友,包括BuTu、諸位編輯,都曾表示:「看完一遍感受到的,和第二遍、第三遍的……很不一樣。」

好的故事總會給人提供豐富的感受空間,這可能就是它們會一直駐在我們心裡的原因。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