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熱貢藝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熱貢藝術
來自百度的圖片
熱貢藝術

中文名稱 :熱貢藝術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型 :傳統美術

申報地區 :青海省同仁縣

熱貢藝術,青海省同仁縣民間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熱貢藝術產生於13世紀的青海黃南藏族地區,並隨着隆務寺的興盛而發展。熱貢藝術主要指唐卡壁畫堆繡雕塑等繪畫造型藝術。熱貢藝術以藏傳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歷史人物和神話、傳說、史詩等為主要內容,同時也包括一些世俗化的內容。2006年5月20日,熱貢藝術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Ⅶ-49。 2009年,熱貢藝術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8年5月15日,熱貢藝術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1]

歷史源流

公元十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是整個藏傳佛教"後弘期",是藏傳佛教美術的轉變期,也是熱貢藝術的發源時期。這一時期,日漸民族化的藏傳佛教已經取得了廣泛信仰,因此,作為其形象說教的藏傳佛教美術,也開始自覺地從外來風格向符合本民族審美習慣的方向轉變。轉變期的藏傳佛教美術遺存,比較豐富,以繪畫而論,如阿里古格王國的《歷代贊普和王子世系像》壁畫,造型質樸,設色單純而穩重,呈現出濃厚的西藏高原的文化色彩。還有日喀則那當寺的《那當建廟喇嘛》、《滾嘎吉澤喇嘛》等富於裝飾風味的唐卡。熱貢藝術也發源於雪域文化的中心西藏地區,但主要是先後三方面淵源而來:一是藏拉多的年智合尖措三兄弟在尼泊爾學畫後到安多熱貢定居傳播佛畫藝術;二是在四、五世紀時薩迦派智合那哇及其徒弟們在熱貢地區傳播佛畫藝術;三是1710年桑俄才培修建拉卜楞寺時,他的曼唐派畫法傳人熱貢地區,所以源淵的不同使熱貢藝術的畫匠們有各自的特點。熱貢藝術不斷走向外部世界,藝人們在早期長年累月地到處作畫,足跡遍及青、藏、甘、川、新疆和蒙古地區,以及印度、緬甸和尼泊爾等國,廣泛接觸到西藏塑繪、甘孜木刻、敦煌壁畫以及其他民族或友好國家的藝術,吸收了豐富的養料,經過總結、提煉,逐漸形成了細膩生動、富有熱貢地方特色的藝術風格,成為藏傳佛教畫壇上獨具特色的一個重要流派。始於15世紀甚至更為久遠的熱貢藝術是我國藏傳佛教藝術的重要流派,主要包括唐卡、堆繡、雕塑、建築彩畫、圖案、酥油花等多種藝術形式,因發祥於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隆務河畔的熱貢(藏語"金色谷地")而得名。在熱貢地區的吾屯、年都乎、郭麻日、尕沙日等藏族、土族聚居村,數百年來村中男子十有八九都傳承着從宗教寺院走出來的民間佛教繪塑藝術,其從藝人員之眾多,群體技藝之精湛,嘆為觀止,故有"藏畫之鄉"的美譽。十九世紀以後,為熱貢藝術的近 期。這個時期的作品色彩鮮艷,筆法細膩,特別追求裝飾趣味,同時大量用金,使畫面呈現出金碧輝煌的效果和熱烈的氣氛。近 期的代表人物有更藏、尖木措、夏吾才郎(上世紀四十年代曾隨師受聘協助張大千赴敦煌臨 摹壁畫),他們的作品構圖疏密有致,人物造型嚴謹又不顯刻板,色彩鮮麗和諧,富於裝飾性,畫面既有一種統一感,又顯得生動活潑,藝術效果不同反響。熱貢藝術作為藏傳佛教藝術中的一個流派區別於其他藏區藝術,也是這一時期表現得最為突出,作品一經拿出,即知是熱貢地區的佳作。熱貢藝術在它產生至今的幾百年的歷史中,逐漸提煉、發展,成為獨具一格的民族藝術。其作品造型準確生動,工筆精細絕美,色彩艷麗富於裝飾性,充分發揮了線條的節奏感、運動感和立體感,強調了整體的完美。質樸的畫風,勻淨、協調的設色,惟妙惟肖的神態刻畫,充分體現了藏族人民創造的光輝燦爛的文化,是我國文化遺產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許多作品曾在北京、上海、天津、香港、廣州、深圳、西藏甘肅、青海等地展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和高度的評價。藏傳佛教藝術給中華古老的文化藝術藝苑增添了新色,熱貢藝術就是這個百花園中的一朵奪目的奇葩。藝術家們通過無以倫比的藝術和幾百年漫長的歷史蹤跡,反映了他們對生活的理解,是藏族不同地區之間,藏漢民族之間交光互影的產物。它雖歷經波瀾,幾度興衰,但它有寬廣的前途,一定能從浩如煙海的民族、民間藝術中吸取精華,不斷創新,使熱貢藝術這一"明珠"大放異彩。

藝術特色

在品類上,熱貢藝術包括繪畫(壁畫、捲軸畫即藏語稱唐卡)、雕塑(泥塑、木雕)、堆繡(刺繡、剪堆)、建築彩畫、圖案、沙畫藝術、酥油花等多種藝術形式。內容主要有釋迦牟尼傳、菩薩護法神、佛經故事及仙女之類的佛像。熱貢藝術早期的作品手法粗放古樸,色彩單純,繪畫帶有較典型的印度、尼泊爾風格。其筆調雄邁,人物、山水、花鳥、草蟲生動傳神,畫面給人以雄渾、博大之感。至十七世紀中葉,熱貢的匠師們技藝日趨精妙,線描簡練流暢,剛勁有力,採用工筆重彩,莊重沉穩,設色清新濃郁,勻淨協調,所畫人物形身兼備,畫風趨向華麗、精細,同時開始注重畫面的裝飾效果,成為熱貢藝術承前啟後的輝煌鼎盛時期。經過幾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很多早期、中期優秀的繪塑作品已不復存在,但仍能零星地在隆務寺、年都乎寺、吾屯寺院裡見到早、中期匠師們留下的氣勢弘偉的巨副壁畫和技藝精湛的唐卡。[2]

藝術種類

繪畫即捲軸畫(藏語譯音為唐卡),是一種便於懸掛,易於收藏的畫種,用彩緞裝裱而成。這種畫具有顯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歷來被藏族人民視為珍寶。熱貢地區的唐卡題材極為廣泛,常見的有:釋迦牟尼、無量壽、菩薩、文殊、觀音、白度母羅漢、護法神以及各時期有名的高僧等。在繪畫技巧上它相似於漢族的工筆重彩,一般採用單線平塗略加烘染和色塊填勾的手法,構圖都採用散點透視的手法。畫面上的神、佛、山水、花草、樓台亭閣、各種鳥獸等都繪得很細緻、生動而色彩鮮艷,特別是一些被誇張變形的密宗造像,性格鮮明,形態各異,對不同身份的神給予不同身份的性格,有的靜坐,有的狂舞,有的微笑,有的憤怒,有的和善慈祥,有的青面獠牙,真是千變萬化,姿態各異,各盡其妙。熱貢唐卡畫人物形象筆精而有神,形象栩栩如生;寫走獸花鳥,則精於勾勒,注意設色,姿態生動,配奇石山景,峰巒疊嶂,氣勢雄偉;繪宮殿樓閣,格調穩重,布置壯麗。在取景布局上視野廣闊,不受時間、空間的局限,把同一主題而發生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事物組合在一起,使一幅作品猶如一本連環畫,使畫面有咫尺千里之感,具有較強的感染力。熱貢唐卡這種獨到之處的技巧,使其在同類藝術中別具一格,成為藏畫藝術的一種風範。

雕塑藝術

雕塑在熱貢藝術中占有顯要的地位,它主要包括泥塑、木雕、磚刻、石刻等,其中泥塑最為發達。泥塑分為單色泥塑和彩塑,它是熱貢雕塑的主體。泥塑藝術的成熟期約在十七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初期,這個時期的塑像造型完美生動,神態刻畫惟妙惟肖,服飾衣褶既簡練流暢,又富於質感,既玲瓏剔透,又雅致大方,色彩對比強烈又鮮艷協調,使單色泥塑和彩塑統為一體。熱貢泥塑和寺院建築相結合,力求表現其廣泛的內容。塑像的取材範圍也十分廣泛,除以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鳥獸蟲魚作為裝飾紋樣和陪襯物外,往往還根據佛教故事或經典的需要塑色彩形象,如奇譎多樣、光怪陸離的護法神,青面金剛,馬頭紅髮的天神,有的騎獅坐象,舞槍弄棒,有的頸掛人頭蓋骨做的項鍊,狂怒舞蹈……神態各異使人敬畏。選擇具有概括性的一瞬表情與形體動態,使人們從靜的形象中聯想其前因後果,從而間接地把握與這一物體形態相聯繫的潛在內涵,是熱貢泥塑家極大的成功。另外,木雕、磚雕、石雕也頗具規模,木刻主要是印刷用品的 經書板,門楣、柱頭上的裝飾 雕刻,也有相當量的木雕佛像。磚雕主要見於建築物,如屋脊上的花、龍鳳、對獅,飛檐上的獸吻,牆壁上的浮雕等。圖案是依附於建築物、室內擺設、日常用具而存在的裝飾藝術,多見於佛教寺院的建築物,多用於畫像、書籍、壁畫、牆裙、門窗、柱飾、藻井、畫梁雕棟等。這類圖案畫勻稱、清晰、典雅、莊重,呈方形、圓形或者其他幾何圖形。再運用色彩和表現手法的不同,以及疏密、聚散、曲直、長短、大小等手法來進行變化,同一花形,可以產生多種多樣的形式,構成豐富多彩的圖案。

圖案藝術

圖案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已跳出了佛教藝術的範圍。從宗教法具、日用器皿到地毯織物上的裝飾,處處琳琅滿目,其特點是具有更加濃郁的地方氣息和民族色彩,並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堆繡藝術

堆繡是一種運用"剪"、"堆"技法塑造形象的特殊的藝術。從技法上區分,它又分為"剪堆"和"刺繡",熱貢地區的堆繡主要以剪堆為主。堆繡製作時,藝人根據內容表達需要選好種種顏色的綢緞,剪成一定尺寸的任務、走獸、花鳥等,用彩色綢緞粘壓在事先剪好的紙張模式上,然後讓顏色從濃到淡,依次粘堆。由於中間突出,故產生了較強的立體效果,猶如一幅絲質的彩色浮雕。堆繡的取材大都是佛經故事,多以人物為主,一般不表現大場面。它注重人物的造型和神態,講究各色綢緞的配置,粗獷中見細膩,由於主體佛像突出,色彩鮮艷,對比強烈,有較強的立體感。堆繡,是刺繡藝術的創新,是刺繡與浮雕的結合。一幅堆繡就是一幅絲質的彩色浮雕

木雕藝術

木刻主要是印刷用品的經書板,門楣、柱頭上的裝飾雕刻,也有相當量的木雕佛像。佛像一般分為單色木雕和彩色木雕兩種,且有俱佳俱作,風格多樣,刀法婉轉勁利,剛柔相濟,極富變化,民族特色濃厚,在熱貢木雕藝術中獨具一格,名揚天下。

傳承意義

熱貢藝術憑藉其精美的設計、艷麗的色彩和精細的線條,不僅在佛教盛行地區流行,而且也越來越受到港澳台地區以及世界各地藝術愛好者們的歡迎,在近十多年的發展中,有繁榮的趨勢,但是隨着老藝人的相繼去世(四個大師級的畫家前後於世紀之交離世)、市場經濟和商品意識的不斷衝擊、旅遊業的不斷繁榮,熱貢藝術精品越來越少,而充斥市場的贗品、複製品和粗製濫造的現象卻越來越多,急需搶救保護。

保護措施

  • 2006年6月,熱貢藝術被列入《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熱貢藝術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奠定了基礎。
  • 2007年12月21日至22日,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組一行抵達黃南,對黃南州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項目實地考察在西寧舉行了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認證會。
  • 2008年8月27日,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頒牌儀式在西寧市舉行,熱貢文化由此踏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的軌道。
  • 2008年9月,熱貢藝術被列入申報"聯合國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初選名單。9月30日,申報文本及申報片正式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2009年年初,先後七次對《熱貢藝術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英文本》補充修改,並特邀北京市及青海省專家指導。
  • 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在阿布扎比審議,熱貢藝術被批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3]

相關視頻

熱貢藝術走向世界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