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焚香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崑劇舞台藝術(劇照)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焚香記》,崑劇新編《焚香記》有兩個版本。

劇目介紹

(1)江蘇省崑劇院1984年4月6日晚首演於省錫劇場。據明代王玉峰《焚香記》傳奇改編而成。改編者朱喜,導演范繼信,技導張金龍,譜曲朱貴玉,布景設計潘中英,主演胡錦芳(扮敷桂英)、王亨愷(扮王魁)。劇情是:落第書生王魁貧病交迫,倒臥海神廟前,幸遇青樓女子敷桂英相救,互相愛慕,結為夫婦。三年後,王魁再次進京應試,臨行之際,兩人在海神廟焚香設誓,願生生世世永為夫婦。然而王魁高中之後,竟入贅韓丞相府,休棄了桂英。桂英接到休書後,悲痛欲絕,到海神廟哭訴,不見海神反應,遂怒打神像,憤而自盡。桂英屈死鬼魂繼續向海神告狀,終於感動神靈,派鬼兵領桂英鬼魂到京城捉拿王魁。桂英再一次試探王魁有無悔過之心,王魁不僅無義,甚至欲殺人滅口,桂英忍無可忍,終將王魁生魂活捉。原著情節多用誤會法,結局是大團圓,思想性不高。改編者根據民間傳說,按悲劇處理,將王魁塑造成反面人物,這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醜惡本質,反映了一些出身低微的士子驟登高位後利慾薰心,以怨報德的醜惡行徑,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此劇改編本發表在《江蘇戲劇叢刊》1984年第3期,場序是:《序幕》、《救魁》、《送別》、《思念》、《打神》、《憤告》、《行路》、《活捉》。

(2)北方崑曲劇院1995年10月新排傅雪漪根據南戲改編並作曲的《焚香記》,由青年演員史紅梅、溫宇航主演,張國泰擔任導演

中國戲曲

中國戲曲是一種高度綜合的漢族民間藝術。這種綜合性不僅表現在它融匯各個藝術門類(諸如舞蹈、雜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還體現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藝術上。各種不同的藝術因素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通過演員的表演實現戲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1]、打在演員身上的有機構成,便是戲曲的綜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體現。唱,指唱腔技法,講就「字正腔圓」;念,即念白,是朗誦技法,要求嚴格,所謂「千斤話白四兩唱[2]」;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動作,是在中國傳統武術基礎上形成的舞蹈化武術技巧組合。這四種表演技法有時相互銜接,有時相互交叉,構成方式視劇情需要而定,但都統一為綜合整體,體現出和諧之美,充滿着音樂精神(節奏感)。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戲劇形式。

視頻

焚香記 相關視頻

中國戲曲角色之男旦
中國戲曲的魅力,水袖表演國色天香,太美了

參考文獻

  1. 唱念做打中做指的是什麼,吾愛詩經網,2021-03-26
  2. 什麼是千斤話白四兩唱? ,搜狐,2019-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