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無緣社會 (日本社學學詞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無緣社會 (日本社學學詞語)

NHK紀錄片《無緣社會》,描述的是當今日本正在步入無緣社會的現狀。主題是「現代人的孤獨老死」 。 [1]

「無緣社會」成為日本票選的十大流行語之一,指日本獨居人口漸增,這群人沒有社緣(職場人際網絡)、地緣、血緣,人與人之間愈來愈無緣,[2]

NHK 這系列紀錄片引起極大的震撼與迴響,無緣社會不僅成為十大流行語,整理成文字紀錄的《無緣社會》一書,還獲得第五十八屆菊池寬賞的肯定。[3]

有這樣一批人:

無社緣

沒朋友,和家庭關係疏離甚至崩壞。

不是真的沒有朋友,而是沒有」真實的」朋友。很多人一下班就上網,和網上的朋友好像很熟,但是從未見過網友真身,網友的照片、資料是否真實也很難確定,而且網友還常一下子就從人間消失。至於上班工作部分,個人與同事、公司之間,也趨向「無緣化」。

在日劇內常見到的是工作單位同事們打成一片,齊心協力克服萬難,但現實中現在日本年輕人有不少「便當男」,自己帶便當,默默在位子上吃,不多和同事打交道。

另外,日本過往以為特色的「終身僱用制」已經瓦解,員工跳槽頻繁,七成年輕人工作不到三年就換公司,和公司也難產生深厚的「緣」。

無血緣

和家庭關係疏離甚至崩壞。

單身人士愈來愈多,目前日本有百分之十六的男性和百分之七的女性終身未婚,預計到了2030年,這比例將升高至三分之一及四分之一。

老人和家人同住比例也漸趨下降,獨居老人死在家中許久才被發現的事件,十年來增加一點二倍,2009年甚至有三萬兩千名死者身份不明,無人認屍;死時身邊沒有親人在場,這種現像還有一個新詞,叫做「無緣死」。

無地緣

與家鄉關係隔離斷絕。

鄉村的年輕人想到城市發展,去了就流離在都市裡面,極少回鄉,地方只剩老人與小孩,鄉鎮沒落,「故鄉」的概念愈趨淡薄。

無緣死

即在沒有親友的環繞與陪伴之下,孤獨死去,無人知道死者的姓名,無人清楚死者生前的種種,在獨居的屋內因病或意外死去,或不明原因的自殺、死在路邊、餓死、凍死……往生之後無人認領,由地方行政機關代為火化並埋葬,無人送終,或即使聯絡到親友,卻遭到「拒絕認領」;若無親屬人認領,又沒有寺廟收容,「大概就當成垃圾處理掉……」

高度的都市化之後,由地方鄉鎮來到大城市工作的人,漸漸和故鄉親人失去聯繫,等到雙親過世,甚至連可以回去的地方都沒有,倘若自己又因為失業跟公司失去連結,因為離婚失去跟伴侶和兒女的連結,所謂的無緣死,也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4]

《無緣社會》 (作者:NHK特別採訪小組)

無血緣、無地緣、無社緣,此即「無緣」。

人情淡薄、不再有交集的社會,就是「無緣社會」。

日漸淡薄的親情。以及,從無緣死的現場中誕生的新行業-代替家屬整理遺物的特殊清潔業者。

NHK特別採訪小組與特殊清潔業者同行採訪的過程中,目睹了一連串驚人的事實。這些事實告訴我們,在這個與父母、兄弟各自生活成為常態的現代社會,任何人都可能碰到身旁的人無緣死的情況。[5]

看無緣社會

書中的「無緣社會」,簡單地說就是「沒有關聯的社會,各不相干的社會」(《序言》第2頁)。

這也就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聯繫和人與社會的必然銜接已經淡化到幾乎可以忽略。

今天的日本已經表現出了「無緣社會」的一些較為嚴重的症狀,包括單身成風、老人獨居、故鄉消失、職場緣淺。[6]

「無緣社會」的核心問題其實是個體與社會的關係問題。而個體與社會的關係,則可以說是社會學的永恆話題。它們不僅在塗爾乾和韋伯的經典理論中佔據著中心地位,而且在當代社會思潮中依然是焦點所在。

書中所關注的「現代人的孤獨老死」問題,以及「無緣社會」的種種肇因,均可以在鮑曼(Bauman)、貝克(Beck)、吉登斯(Giddens)這三位當代社會學大家所提出的「社會個體化」命題中找到解答。

視頻

【信義學堂】戲劇般的荒謬無緣社會的來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