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焦作市人民英雄紀念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焦作市人民英雄紀念塔位於焦作市山陽區東方紅街道。

建築特色

漢白玉塔身共5面,鐫刻着毛澤東主席草書「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金黃色大字。塔頂呈五楞白雲浪花形,具有民族特色。占地約569平方米的塔基,有水磨石[1]面環形道和水泥欄杆環繞,四周各有9層水磨石台階,10束50盞白玉蘭燈繞塔「含苞欲放」。

所獲榮譽

2012年,紀念塔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21年12月,入選河南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21年12月31日,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

相關資訊

「地名故事」紅色地標!焦作人民英雄紀念塔!

紀念塔,是焦作人口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地名之一。它的全名為焦作人民英雄紀念塔。

焦作中心城區車流量最大的一條南北大動脈,因位居紀念塔南側,命名為塔南路。由此可見,這座塔在焦作位置之重要、影響力之大。

作為焦作近現代重要代表性史跡,紀念塔的建築結構並不複雜:漢白玉塔身共5面,鐫刻着毛澤東主席草書「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金黃色大字。塔頂呈五楞白雲浪花形,具有民族特色。占地約569平方米的塔基,有水磨石面環形道和水泥欄杆環繞,四周各有9層水磨石台階,10束50盞白玉蘭燈繞塔「含苞欲放」。

對焦作這座城市來說,紀念塔鐫刻着歷史和光榮,見證着發展與繁榮。今天,由焦作市民政局、《焦作晚報》共同開設的《地名故事》欄目,為您講述紀念塔的故事。

地名由來 城區東移的見證

1959年,是焦作城建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

這一年,建市僅3年的焦作,建成了占地面積4.1萬平方米的東方紅廣場。廣場北側,是建築面積4174平方米的焦作市文化宮。廣場南側,豎起了一座紀念塔。

從這一年開始,紀念塔逐漸成為焦作人耳熟能詳的城市地標,一直延續至今。

「當時,這座紀念塔是從焦作廣場(現在的貿易大廈位置)遷移過來的,並非新建的。」市民政局區劃地名科工作人員說。

據了解,焦作建市前乃至建市後的一段時間,焦作廣場是群眾舉行各種集會和進行物資交流的場所,附近的新華街、勝利街等街道是焦作最繁華的地方。

1945年,焦作市第一次解放,太行軍區為了紀念在抗日戰爭中浴血奮戰、為國捐軀的革命先烈,決定在焦作廣場南端建立一座紀念碑。

同年11月19日,太行四分區在焦作廣場召開「晉豫人民復活紀念大會」,並於會後舉行了紀念碑奠基儀式。經過日夜緊張施工,「四分區抗日烈士紀念碑」於1946年1月20日落成。當時,整個碑身呈五面立錐形,分別鐫刻着晉冀魯豫軍區、太行軍區首長和邊區政府領導的題詞,各面頂端雕塑一顆五角星。

新中國成立後,焦作逐漸從礦區城鎮發展成為新興的重工業城市,城市中心逐漸東移。1959年,中共焦作市委、焦作市人民委員會決定將位於焦作廣場的紀念碑遷至東方紅廣場南側,改稱為「人民英雄紀念塔」。

紀念塔的遷建,是焦作城區中心東移的見證。從此,焦作群眾文化中心也從焦作廣場東移到了東方紅廣場。

不過,當時的紀念塔,造型、碑文均與現在的紀念塔有所不同。

記者在一張老照片上看到,當時的紀念塔有個塔尖,頂部有一顆五角星。塔身上鐫刻着「四分區抗日烈士紀念碑」的字樣。原來,1959年遷建的紀念塔,碑文、首長題詞仍保持1946年建成時的原貌。

位於東方紅廣場南側的焦作人民英雄紀念塔。

我們現在看到的紀念塔,造型、碑文始於1970年。

世紀60年代,紀念塔遭受部分損壞,塔基出現裂縫,塔身傾斜。1970年,焦作市政府撥款對紀念塔進行加固和整修,加大了塔身,擴寬了塔座,並委派市文化館美術人員赴北京參照人民英雄紀念碑式樣建造,塔頂呈五楞白雲浪花形,五面都雕刻毛澤東主席「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草書題字,將原碑文覆蓋於內。

1992年12月,焦作市委、市政府在烈士陵園重建四分區抗日烈士紀念碑,位於東方紅廣場南側的紀念塔仍予保留。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紀念塔作為焦作近現代重要代表性史跡,我市對其保護的力度不斷加大。

2012年,紀念塔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我市在塔基上設立保護標誌,升級照明亮化裝置、加強安全監控等。2021年,紀念塔入選河南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

下一步,我市將進一步加大紀念塔的保護力度,完善安防、消防、防雷等防護措施;清理塔基四周雜物、美化環境;對塔身、塔基及地面風化、開裂進行保護性維修等,繼續發揮其城市地標的作用。

「60多年來,隨着城市化進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焦作的城區中心東移、南移,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紀念塔是重要的見證者之一。」該工作人員說。

背後故事 鐫刻歷史和光榮

8月10日,記者再次走近紀念塔,聆聽市民政局區劃地名科工作人員關於它的歷史介紹。突然間,這個早已司空見慣的城市地標,變得既熟悉又陌生。

陌生的是,紀念塔的「腹內」至今仍包裹着四分區抗日烈士紀念碑,鐫刻着一段血與火的歲月。

據了解,四分區抗日烈士紀念碑上,當時鐫刻着晉冀魯豫軍區、太行軍區首長和邊區政府領導的題詞。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題詞「四分區抗日烈士紀念碑」,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主席楊秀峰題詞「四專區人民復活紀念碑」,晉冀魯豫軍區政治委員鄧小平題詞「衝破天險絕路逢生」,太行軍區司令員秦基偉題詞「烈士英名萬世流芳」,太行軍區政治委員李雪峰題詞「烈士精神萬古長青」。

碑基鑲嵌着五塊長方形的黑色石碑,碑文是杜毓沄撰寫的近4000字的《晉豫人民復活記》,真實記載了日寇的血腥罪行,熱情謳歌了抗日軍民的光輝業績。

時間回到80多年前的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1938年2月17日,新鄉失守後,日軍沿着道清鐵路南犯焦作。18日,修武失陷!19日,焦作失陷!20日,博愛失陷!接下來,在短短的半個月內,沁陽、孟縣、溫縣相繼淪陷。

面對日寇的侵犯,焦作人民從不畏懼。很快,被稱為「豫北的商業重鎮」「河南的小天津」的焦作,成為豫北地區的抗日主戰場。

據不完全統計,1938年2月至1945年8月,日軍先後在焦作地區殺害人民群眾13.04萬人,燒毀房屋23.3萬間。為光復國土,八路軍及各地方武裝部隊先後斃、傷、俘日軍4000餘人,偽軍1.33萬人。1943年9月至1945年2月,太行第八軍分區在對敵作戰中共有1000餘名指戰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其中,1943年至1945年,是焦作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兩年。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2]、政委鄧小平發布命令,在晉東南和豫北中間地帶的道清鐵路沿線開闢建立太行第八軍分區(抗戰勝利後,太行第八軍分區改為太行第四軍分區),與豫北人民同生死、共患難。

在《晉豫人民復活記》中,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情:1944年6月,張敬忠勾結敵偽,包圍我沁河支隊於王道村。日寇800餘人,加偽軍及張逆部隊,合共2000餘人,寇十倍於我,陰謀殲滅我軍。我軍奮勇格殺,斃敵60餘人;我軍傷亡40餘人,衝出重圍,敵計不逞。戰鬥中,我軍一戰士逃匿民家,剛入門,老太婆和兒媳即忙着為他換衣裳、更鞋襪、藏槍支。剛安排好,日寇跟進來,逼着戰士跟他走。老太婆哭着磕頭說:「這是我的兒子。」兒媳也哭着磕頭說這是她的小叔子。敵不信,婆媳哭愈哀,幼子亦叩頭如搗蒜,痛哭失聲。戰士因此獲救……

類似的抗戰故事,在我市數不勝數。

斗轉星移,歲月如梭。如今的紀念塔雖已不是原來的模樣,但我們在市烈士陵園中仍能瞻仰四分區抗日烈士紀念碑,緬懷抗戰英烈,重溫抗戰故事。

紀念塔記載着歷史,見證着歷史,如同守望者,矚目着這座城市發展的點點滴滴;如同燈塔,為這座因煤而興的城市指引未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