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焦姓是神農氏的後裔。焦氏的得姓早在周朝之時,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是華夏古老姓氏之一,也是南夷的大姓之一。周朝初年,周武王大肆分封諸侯,除分封有功之臣及王族外,還分封前代聖賢之後,經查訪,他找到神農氏的嫡系後裔,就將其封於焦,建立焦國,因其為伯爵,故世稱焦伯。春秋時,焦國被晉國所吞併,其後子孫即以故國為氏,稱焦姓。他們尊焦伯為焦姓的得姓始祖。
焦(Jiāo)姓源出
1、上古神農氏後裔,出自姜姓,以國為姓。據《通志•氏族略》、《廣韻》及《史記》所載,西周初周武王立國之後,封神農氏後代裔孫於焦,建立焦國(在後世的陝州東北百步之遙的焦城),春秋時被晉國所滅,其後代以國為姓,遂為焦氏。
2、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據《廣韻》所載,周朝時,有王室同姓諸侯國焦國(故城在今河南省陝縣南二里之焦城),後被晉國所滅,原焦國王族之後遂以國名為姓。
3、出自媯姓和姚姓, 出自戰國末期秦國大夫茅焦,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茅焦,媯姓,是戰國末期的齊國人。因為學識淵博,而且膽識超人, 茅焦被秦王政聘請為客卿。媯姓出自姚姓: 舜,姚重華,當舜 還是平民的時候, 華夏族部落首領堯 欣賞他的才能, 於是把他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讓他搬遷於媯水之邊居住。媯水在今天的山西省永濟縣南部,舜的部分後代即以他們祖先舜帝居住的地方的名稱改作他們的姓氏。
在媯姓茅焦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茅氏、焦氏,世代相傳。
4、系自姜姓,以地名為氏。春秋時許靈公(即姜寧,為春秋諸侯國許國君主:前581年─前547年)遷焦,其後以地名為氏。
5、出自它族改姓:
出自西南夷,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據《華陽國志》所載,南中夷(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兩省)四姓有焦,別為一派;古代在南中地區(今四川大渡河以南、雲南、貴州交匯地區)分布的少數民族中,有漢字姓焦氏,漢稱其為"南中夷",源出百濮族的一支,史稱"夷焦", 且為西南夷中的大姓。
秦、漢時期,夷焦氏族隸屬於 夜郎族 夜郎國聯盟建制,後來又率先歸附於漢武帝劉徹。後夷焦氏改為單字姓焦氏,姓氏讀音作qiáo(ㄑㄧㄠˊ),當為受先秦時期楚文化的影響所致。
清滿洲八旗姓黨,後改為焦;出自滿族,屬于于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據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焦佳氏,亦稱覺佳氏,滿語拼音為Giogiya Hala,世居章圖哩、佛阿拉(皆今遼寧新賓永陵鎮)等地,清朝中葉以後所改漢姓即為焦氏,
出自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土家族、蒙古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焦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字姓焦氏,世代相傳至今。
焦氏名望
焦氏開始頻繁活動是在兩漢時期,此時的焦姓人物有不俗的表現,其中以焦先與焦延壽為代表。焦先是東漢末年的處士,生平飢不苟食,寒不苟衣,被皇甫謐稱之為:"棄榮味,釋衣裳,擴然以天地為棟宇,羲皇以來一人而已。"連著名學者蔡邕也曾經在寫作中稱讚他。焦延壽是西漢經學家,通《易經》。此外,南朝梁畫家焦寶願,明代學者焦竑,清代戲曲理論家焦循,人民的公僕焦裕祿等,都是焦氏中的名人
晚清的焦循也有不俗的表現。其代表作《孟子正義》讓歷史上一個不起眼的人焦弘有不俗的表現。研究焦弘,還是以南京和台灣實力最強。 [1]
郡望
據《郡望百家姓》記載:焦氏望出中山郡。又《姓氏考略》記載:望出中山、廣平、馮翊。
中山郡:戰國時為中山國,被趙國所滅。秦代為巨鹿郡的領地。漢高帝初年(公元前206年)設置中山郡。漢景帝後改為中山國。相當於河北省北部地區。 廣平郡;漢景帝中元初年(公元前149年)置郡。在今河北省南部永年縣一帶。
馮翊郡:漢武帝時置撟蠓齶磾,相當於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
堂號
三詔堂:源出江蘇省鎮江市名山焦山處士焦光的家世,自東漢焦光結廬隱居此處,平生飢不苟食,寒不苟衣,故焦山便是以焦光為名的。在這裡,可看到上游八九里,矗立江流轉折處,江中心號稱浮玉的名勝區焦山。東漢時,焦山大宅的姓焦主人,因漢靈帝三度下詔請去做官而拒絕,名傳千古的焦光後裔,就以"三詔堂"作為堂號。
此外,焦姓的主要堂號還有:"飲仙堂"、"中山堂"等。
焦氏小考
據考證,山東焦氏家族大多自元末明初從國內其它省份移民而來。其後屢經遷徙,目前已遍布全省。但由於年代久遠,分布廣泛,歷史記載又少,一時很難把全省眾多焦姓統籠起來。現提供出來,供宗人們參考:
1、東部日照焦氏:據傳,始祖值元朝末年戰亂頻繁,又加旱蝗瘟疫之災,兄弟三人(諱:升?、斗、木)由江蘇蘇州蒼門過江北上,遷至海州(江蘇東海杏黃村)定居。因海州濱海地處斥鹵,不宜耕植,兄弟三人繼續北上山東,一居日照,一居諸城,一居平度蓼蘭(一說長兄在該地留下,兄弟二人北上山東)。來日照時沿海地區裊無人煙,始祖族譜遭兵燹失落,何時遷居日照無從考究,惟傳說遷自元末。清光緒四年(1878)續譜時,闔族認定自十八世排出:"永建安自廣、淑世繼宗祥、傳忠得慶兆、衍正寶維良"二十個字為世排行輩。世傳遠祖系源出自晉朝鎮江(江蘇)京口焦山之焦光。
諸城呂標鎮焦家莊子村(譜牒已失),有年長老人自稱與諸城北關焦家同為升、斗、木之後裔,具體是升?或斗?或木?之後裔分不清楚。但從老人提供的祖傳手抄本可以看出:一世祖無考、二世祖陸盤、三世祖衍國、四世祖坦、五世祖照吉。至今已繁衍二十五、六世。自十八世起,世排行輩:"永建安自廣、淑世繼宗祥、傳忠得慶兆、衍正寶維良"。據老人稱:"祖傳升、斗、木三兄弟,一居日照大花崖,一居諸城北關,一居平度蓼蘭。後來蓼蘭兄弟來諸城省親,不幸去世,就安葬在諸城北關"。筆者以為:不管是從行輩排列,還是祖輩傳說,都可以認定本支和日照焦氏為近支或同宗。
平度市蓼蘭鎮焦家寨村:現有譜。始祖名焦思恭(思恭以上十世失傳),世傳自雲南先遷四川,又自四川遷日照,後自日照遷來。該支現分布在50餘村,自思恭算起,已傳至一十六世,包括始遷祖在內應為二十六世。該族繁衍的幅度與諸城焦氏基本同步,同時他們的一些說法又與諸城焦氏的傳說相吻合。筆者以為:該族和日照或諸城焦氏疑為同宗。但由於缺少歷史資料佐證,在此不敢妄斷,需有志者作進一步考證。
日照焦氏為山東東部望族,狀元焦竑即出自本支,在日照譜為七世。對本支情況,筆者了解無多,僅供宗人參考。
2、中、西部焦氏:現有譜,據記載:明朝洪武二年兄弟四人(諱增、玖、城(成)、埸(儀))從河北棗強遷來山東。長兄焦增,住昌邑市大莊。其後人分布在昌邑市、高密市等地。該支人丁興旺,且譜系分明,至今已傳二十餘世,人口上萬之眾。自十五世起世排行輩:"乃延宗緒,丕廣來世,一本所聯,伯仲叔季。"(詳細情況另文記敘)。
二弟名玖,據傳住古登州(今蓬萊、黃縣一帶),一說居直隸(今河北省)。章丘十九世焦肇駿進士及第後,為訪宗親,曾於同治九年(1870)庚午七月到過昌邑大莊、高密沂塘,時值兩地宗人共議續譜,駿欣然為之序,並有字畫、墨寶傳世。同年八月至安丘郎君莊,並留有譜序兩篇。其中對四兄弟之說是這樣敘述的:"駿自幼讀時,聞族中父老雲:始遷之祖凡兄弟四人,諱曰增、玖、城、埸。有章丘我族城祖之後固昭昭矣。惜外則紛紜傳聞,迄無定所,欲聯本族不得時。自戊辰捷後,一車兩馬,周曆四方,得增祖後焉。昌邑之大莊、沂塘是也。玖祖之後在登州府黃縣,然究未得考其譜系,則疑以傳疑耳。即此推彼,未嘗不慨然曰:埸祖後豈無考乎?遂由昌返濰,忽有郎君莊族人,口稱埸出,言之頗詳,蓋自上世先人與歸家園等村為一脈之分支"(同治九年(1870)庚午肇駿為安丘郎君莊《焦氏族譜》序)。 三弟,焦成,據《焦氏家譜》。焦成大概元末明初成化年間由山西洪洞攜三子遷於山東泰安大汶口焦家莊,(由公開資料可見應先至章丘後至大汶口)。村內無他姓,故名焦家莊。子輩:"式元肇其念,方裕守體傳,有餘允志廣,百世受承延"現村八百多人,輩分目前範圍元至傳字輩。
3、還有一支脈在山東:從江蘇遷入山東濟陽,豐縣焦氏字輩:"元運文明世泰景祥慎修宗德永保家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