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型人格障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焦慮型人格障礙 |
焦慮型人格障礙 |
中文名稱 :焦慮型人格障礙 症狀特徵 :感到緊張,提心弔膽,不安全及自卑為特徵 特殊行為模式 :長期的,持續性的 |
焦慮型人格障礙以經常感到緊張,提心弔膽,不安全及自卑為特徵,總是需要被人喜歡和接納,對拒絕和批評過分敏感,因習慣地誇大日常處境中的潛在危險而有迴避某些活動的傾向。 (1)符合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要符合下述三項:
- 1.有特殊的行為模式:表現在情感、警覺性、衝動控制、感知和思維方式等方面,有明顯與眾不同的態度和行為。
- 2.具有的特殊行為模式是長期的,持續性的,不限於精神疾病發作期。
- 3.其特殊行為模式具有普遍性,致使其社會適應不良。
(2)持久和廣泛的內心緊張及憂慮體驗 以持久和廣泛的內心緊張,及憂慮體驗為特徵,並至少有下列3項:
- ①一貫的自我敏感、不安全感,及自卑感;
- ②對遭排斥和批評過分敏感;
- ③不斷追求被人接受和受到歡迎;
- ④除非得到保證被他人所接受和不會受到批評,否則拒絕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
- ⑤慣於誇大生活中潛在的危險因素,達到迴避某種活動的程度,但無恐懼性迴避;
- ⑥因"穩定"和"安全"的需要,生活方式受到限制。
目錄
針對焦慮症的分析:
急性焦慮
急驟、嚴重、相對短程的重度焦慮,伴有深刻的認知、生理及行為改變,包括驚恐焦慮、廣場恐懼症、社交恐懼症、分離焦慮障礙等。
慢性焦慮
持續性的輕度焦慮,與前者存在質和量的差異,又稱廣泛性焦慮症。
特定焦慮症
一般是對特定的事物,如飛行等產生的焦慮或是害怕等。
主要病因
急性焦慮
應對不良情緒所致的焦慮,例如人格特徵的脆弱性、面臨威脅時容易退縮或是進退兩難、危及生命的內科或外科疾病、缺少家庭或其他社會支持,以及孤獨感或者被拋棄感,患者開始變得害怕、顫抖、入睡困難,以及反覆尋求關心和安慰、抱怨疼痛難忍或其他軀體症狀,最終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導致焦慮症發生。有創治療所致的焦慮,近年來人們開始發現嚴重的內科疾病及有創治療也能導致明顯的焦慮反應,甚至已接近或達到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診斷標準。妨礙疾病評估及治療的焦慮,焦慮可能會影響對患者疾病的評估及治療,往往需要精神科會診,例如因為害怕疼痛或者不適而拒絕檢查及治療,對軀體症狀或輔助檢查而出現過度的恐懼反應或弱化,甚至不承認情況的嚴重性,這些都對評估疾病造成極大的限制。與焦慮症類似的內科疾病,焦慮症狀可能是潛在內科疾病的主要表現,在接受心理治療的患者中,最終發現有5%~42%的患者感到痛苦,是因為之前未被查出的內科疾病,而他們的主訴往往是抑鬱或者焦慮。
慢性焦慮
慢性焦慮症患者常因缺乏理智而感到不適、緊張、恐懼和不安,有些人可能處於長期惡劣的環境中,比如長期熬夜、長期精神緊張,也與性格因素,家庭成員之間的問題,家庭環境問題以及人際關係等有關,並沒有明確原因而是持久性焦慮,是一種慢性焦慮狀態。
流行病學
焦慮已成為當今人們精神上的一大天敵,雖然人們基本上都有過焦慮的體驗,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積極對心情進行調適。大約60%的精神疾病患者是由社區醫生初診,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抑鬱和焦慮,大約有11%的患者第一次就診的主訴是焦慮。但是在社區初診的患者中有6%~10%的患病率,而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更高達到10%~14%。
好發人群
- 16~40歲女性患者偏多。
- 自小性格孤僻者。
- 家庭或者生活中發生過重大變故者,例如親人離世。
- 應激障礙者,例如經歷某種事件打擊後。
治療
由於焦慮症的病因和症狀非常廣泛,要儘早的去醫院明確疾病的程度,進行對症治療。臨床中主要遵循早期和長期、積極而理性、綜合治療和全面達標、治療措施個體化等原則,對焦慮症患者進行藥物治療、認知行為療法以及平時的自我狀態調整。
其他治療
如果焦慮症狀持續不能緩解,治療門診焦慮症患者的認知行為策略,也可能適用於住院患者,稱為認知行為療法。治療焦慮症的認知行為療法通過認知重構、暴露和症狀控制等技術,應對每種焦慮障礙的特異性核心恐懼和行為模式。期間患者可以直接檢驗自己產生焦慮想法的真實性,通過直接面對會讓患者感到恐懼的事件,或感覺不同的暴露程度受到嚴格的限制。暴露干預療法通過矯正患者的經歷,為消除患者已經習得的恐懼提供可能。症狀控制技術一般包括放鬆和呼吸再訓練等程序,以幫助消除焦慮的身體反應。此外,訓練解決問題和社交能力,對於消除維繫着焦慮症的行為缺陷而言是必要的。
中醫治療
從中醫角度分類,焦慮症主要包括肝鬱脾虛型、心脾兩虛型、肝腎陰虛型、脾腎陽虛型、肝鬱化火型。每一種類型都包括其具體的軀體症狀,針對不同類型可用不同的配伍用藥,具體用藥方式要根據中醫的辨證論治結果決定。也可以配合物理治療以及指壓治療,通過指壓穴位,有助於鎮靜機體和平靜思維,使患者儘快恢復到正常的生活質量。
預防
焦慮症目前有效的預防方法就是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心態要平和。如果心理有問題,可以及時找到家長、朋友或醫生進行訴說,防止現象加重。[1]
相關視頻
年輕人,你的人際關係,將由你的人格障礙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