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熔鑄在生命里的端午節(王友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熔鑄在生命里的端午節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熔鑄在生命里的端午節》中國當代作家王友明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熔鑄在生命里的端午節

每到端午時節,大街小巷、菜市場裡、超市之中,滿眼都是擺放的粽葉和粽子。淡綠色的粽葉,一沓挨一沓,整整齊齊,乾乾淨淨;造型各異的粽子,一筐挨一筐,香味淡淡的、幽幽的,沁人心脾。

看着淡綠的粽葉,聞着撲鼻的粽香,我就想起去世的母親,心就隱隱作痛,無盡的思念更是像翻滾的波濤一樣,向我滾滾湧來。

母親走的時候,是2000年端午節的早晨。驚悉這一噩耗之時,我是在晉南,遠離故鄉千里。如若不是妻打電話親口對我說,我真是不能相信,母親會如此突然地離開人間,會把我們母子分隔在兩個世界!

母親出生於1915年,是一個苦命人,14歲時姥姥就去世了,而姥爺又因經商在外,很少顧及家。因此,沉重的家庭擔子就落在了母親那瘦弱的肩膀上。母親忍受着失去姥姥的痛楚,把三個舅舅拉扯成人。

抗日戰爭暴發後,在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嚴重關頭,深受屈原愛國情懷影響的母親,在「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爭相上戰場」的愛國舉動中,毅然於1939年8月,讓大舅父侯修忠,參加了革命工作,後由地方轉入部隊工作,投入到偉大的抗日民族戰爭和解放戰爭之中。

大舅父歷任冀南軍區獨立四旅三營副教導員,二野十縱隊二十八旅三營教導員,湖北軍區獨立四師民運科副科長。在艱苦惡劣的環境中,大舅父革命立場堅定,積極發動群眾,組織擴大抗日武裝,與敵寇進行頑強的鬥爭。在解放戰爭中,大舅父先後參加了漢陽阻擊戰、安陽崔橋攻堅戰、鄧縣攻堅戰、平漢線突圍等主要戰鬥。父親說,在大舅父當營教導員的時候,在一次非常壯烈的戰鬥中,有一個連隊打仗到最後僅僅剩下幾個人。大舅父懷着抱效祖國的堅強意志,咽下所有的憤怒,化悲痛為力量,遵照上級的指示,不僅重新補充起那個連隊,而且也補充了整個營,又奔赴殺敵戰場。在長期的戰爭歲月里,大舅父出生入死,英勇頑強,機智果敢,出色地完成了各項任務,表現出高度的愛國熱情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解放後,大舅父獲得了獨立自由勳章和解放勳章。

當二舅父侯發征剛剛成年時,母親又把他送到部隊,成為冀魯豫軍區十一團的一名戰士。1943年,在一次反日本鬼子大掃蕩的戰鬥中,犧牲於河北省威縣賀營鄉趙莊村,年僅18歲。解放後,二舅父被追認為革命烈士,載入《臨西縣誌》「革命烈士英名錄」。

父親打小就經常把母親送弟參軍上戰場的愛國故事,講給我聽。那故事就像一顆耀眼的明星,一直照耀着我的心靈。

記事起,每到端午節,母親都會或包幾個粽子,或蒸一碗黏米飯,恭恭敬敬地擺放在屈原的畫像前,再點燃三柱香插到香爐中,最後還要虔誠地磕三個頭。起初,我不知道畫像是誰,就問母親:「娘,這個老頭是誰?你為啥給他磕頭?」母親撫摸着我的頭,微笑着說:「這個人叫屈原,是一個大好人,特別熱愛自個的國家。五月單五吃粽子,吃黏米飯,都是紀念他。」沒有文化的母親,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不可能有更多更深的了解與認識。但是,在舊社會經受過無數苦難的母親,打心眼裡熱愛共產黨、熱愛毛主席、熱愛新中國。緣於這種純粹質樸的愛國情感,母親才對視祖國的生命,勝過自己生命的屈原,如此敬仰,如此虔誠。

上了學,我才在老師講述的端午節的由來、屈原投汨羅江自盡殉國的故事中,對端午節和屈原有了較為深刻的了解。那一刻,我對屈原肅然起敬,更多的是為他的愛國精神所感動。由此,我明白了母親五月單五包粽子、蒸黏米飯,祭祀屈原的良苦用心。

受屈原愛國精神的影響,受母親樸素感情的薰陶,受舅父英雄壯舉的感染,我立志長大之後,一定要參軍入伍,報效祖國。

1969年冬季,徵兵工作開始了,望着那身着戎裝,英姿颯爽的接兵人,我心中泛起一股熱浪,一股渴望實現當兵夢想的熱浪。有一顆愛國之心的母親,知道我的心思後,三番五次找到大隊,找到接兵的解放軍首長,懇求讓我去當兵。

帶兵的連長問:「老大娘,為啥非要送兒子當兵?」

母親笑着說:「為了保衛國家唄!」

連長又問:「如果讓您兒子上前線去打仗,您同意不?」

母親響亮地回答:「同意!」

母親的話語,着實感動了接兵的解放軍首長。他們說,只要大隊領導同意就把我帶走。我也多次跑到大隊支書車新傑家,軟磨硬泡要求當兵。最終,車書記以我還沒有達到徵兵規定的年齡為由,拒絕了我和母親的請求,我有一種非常失落的感覺。

1970年冬季,徵兵工作又開始了。母親領着我,再次找到大隊支書車新傑,表達了當兵的強烈願望。這次,經過報名、體檢、審查,終於圓了當兵的夢想。

1975年,母親又把三弟友澤送到了部隊。我知道,母親的心裡時刻裝着保家衛國這件大事。我當兵30年,三弟當兵7年,母親始終默默地支持着我們安心服役,從來沒有讓我們為家裡的事情分過心。

有一年探家,恰逢端午節。我看見母親在祭祀屈原,也虔誠地磕了三個頭。中午吃粽子的時候,我不由得記起了小時候的事情。那個年代,儘管我家的生活境況很差,日子過得緊緊巴巴。但是,每到端午節,母親總要想方設法包幾個粽子,蒸一碗黏米飯,祭祀屈原。祭祀完畢,再讓我們兄弟三個解解饞。由於兩個弟弟還小,只知道自己享受美食,卻從來沒有注意到過母親,是不是捨得吃上一個她親手包出來的粽子。稍大一點的我,見母親不吃,就說啥也不肯吃。母親含着眼淚說:「孩子,快吃吧,我蒸熟的時候就已經吃過了。」信以為真的我,這才笑眯眯地幾口便將一個大粽子吞了下去。我真的不能想象,在那艱難的歲月,母親是用了怎樣的法力變出那些香噴噴、甜滋滋的粽子和黏米飯的!吞咽下這人間溫暖的時候,我真切地感受到,有母親的呵護,再艱難的歲月也能流光溢彩……

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懷有一顆虔誠愛國之心的母親,竟然在端午節,追隨屈原而去,享年86歲。按照鄉俗,當天晚上,我們便讓母親入土為安了。送別的時刻,我特意在母親的墳頭,放了幾個粽子。那淡淡的、幽幽的粽香,不僅飄溢在母親的身旁,而且永遠飄溢在我的心空。

打那時起,屈原、母親、端午、粽葉、粽子、龍舟,這些詞句,便牢牢地鐫刻在了我的心扉,熔鑄在我的生命里。

母親的忌日是端午節,不用刻意來記。每到端午節那天,我和老伴都要買來粽葉,自己包粽子,供奉在母親的遺像前,感念母親,永懷慈恩。我還會手捧一盤粽子,面向西南方的屈原故里秭歸,行三鞠躬禮,緬懷屈原,追思慎遠。

又是一個端午節,又聞到了粽子香,又想到了屈原,想到了母親,我感傷的心都快碎了,早已是淚眼婆裟。我知道,今生今世再也品嘗不到母親包的粽子,再也享受不到濃濃的母愛深情了,再也看不到母親祭祀屈原的情景了。不過,端午時節,我和老伴還是會按照母親的做法,包粽子,懷念母親,祭祀屈原。

對國家來說,端午節已經成為一個弘揚傳統文化、激發愛國熱情、凝聚民族力量、振奮民族精神的載體。於我來說,卻是一個每逢端午想母親、念屈原的感傷時刻。

啊!端午節,永遠熔鑄在我的生命里![1]

作者簡介

王友明,河北臨西人。中國散文家協會常務理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