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燃燒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燃烧弹)
前往: 導覽搜尋

燃燒瓶又稱燃燒彈、汽油彈,是游擊隊等非正規部隊,以及街頭抗爭群眾的常用武器,有些罪犯也會以它來縱火。軍方亦有採用,不同於制式武器凝固汽油彈

名稱和歷史

燃燒瓶的外文原名「莫洛托夫雞尾酒」[1](Molotov Cocktail),得名自蘇聯的外交人民委員(外交部長)維亞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維奇·莫洛托夫。

二次大戰時蘇聯入侵芬蘭爆發蘇芬戰爭芬蘭士兵無論是參戰人數或是裝備水平皆處於下風。在冬季游擊戰期間,面對紅軍的坦克,由於芬蘭軍反坦克炮數量極度不足,因此大量使用發明於西班牙內戰的武器燃燒瓶。以玻璃瓶容器盛裝汽油、鋁、機油等助燃劑的燃燒瓶,對蘇軍陣地與車輛造成極大損害。

由於戰爭中,蘇聯轟炸機曾用燃燒彈轟炸芬蘭的城市和平民目標,濫殺無辜平民,遭到世界各國的強烈譴責。面對國際社會的指責時,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辯詞漏洞百出,甚至宣稱蘇聯飛機沒有向芬蘭人民扔下炸彈,而是去貧民區為貧苦的芬蘭人民空投麵包。這一可笑的謊言被當時在轟炸現場的外國使團和新聞記者所揭露,芬蘭軍民便將蘇聯投下燃燒彈謔稱為「莫洛托夫的麵包籃」。由於此燃燒瓶多以酒瓶為容器,隨後並將他們準備的這種小型的燃燒彈稱為「回敬莫洛托夫的雞尾酒」,用來回敬蘇聯投下的「麵包籃」[2]。芬蘭軍方在之後持續的戰事中大量生產燃燒瓶應對蘇聯坦克大軍,以手或擲石器投擲。

而被稱作「雞尾酒」的原因是汽油彈內能夠混合不同物料以應對不同狀況,與雞尾酒混合各式酒品的原理相同。

成分

燃燒瓶的主要構造為:玻璃瓶,瓶內裝有半滿的易燃液體,例如煤油、或三分之二的汽油與三分之一的油混合而成的液體或酒精(甲醇乙醇); 瓶口以軟木塞或塑膠橡膠、電線膠帶、牛皮膠帶等不透氣塞堵住;瓶口上紮上布塊作引。 使用之前把布塊沾透易燃液體,燃點布塊後把瓶拋出。玻璃瓶撞擊目標破裂,易燃液體傾倒在目標之上,被火點着燃燒,可造成一定的阻絕及殺傷能力。

燃燒瓶的原理跟正規軍隊使用的燃燒彈基本相同;兩者都是以汽油混合使汽油變稠的物料。

視頻

燃燒瓶 相關視頻

燃燒瓶的威力有多大?坦克竟不堪一擊,網友:真這麼猛!
燃燒瓶有多牛?一個就能幹掉一輛坦克?真相沒那麼簡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