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海參崴(劉代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燃燒的海參崴》是中國當代作家劉代榮的散文。
作品欣賞
燃燒的海參崴
歲月好靜,如果不是某國大使發了條博,海參崴可能在多數人心中早已忘卻。
還是環球時報胡主編發了一條微博,「關於那段歷史,是中國近代以來最痛苦的記憶之一。」
我記得在上小學時,讀過一篇關於「海參崴」的文章,但現在已記不清是一篇什麼文章了,只有海參崴個名字印象特別深刻,留在了記憶里。
於是,今夜又翻了翻歷史。
海參崴,清朝時為中國領土,劃為吉林將軍隸下。1860年11月14日《中俄北京條約》將包括海參崴在內的烏蘇里江以東地域割讓給俄羅斯,俄羅斯將其命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語意為「統治東方」。
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語:Владивосток,英語:Vladivostok)位於亞歐大陸東面,阿穆爾半島最南端。現為俄羅斯遠東最重要的城市,亦為俄羅斯海軍第二大艦隊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所在地。
哦,原來海參崴是中國的領土。這已是過去的事了。但歷史還得說一說。
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占北京,當時清政府不懂國際法,虐殺了外國使團,結果遭受慘烈報復,火燒圓明園,並揚言炮轟北京城,炸平清皇宮。而此時負責談判的大清官員早已被嚇破了膽,卑躬屈膝的請求沙俄公使伊格那季耶夫出面調停。
俄國扮演了中間人的角色,大清視為「盟友」和仲裁者,幫助大清與英法斡旋。結果這個仲裁人,做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趁機中飽私囊,用現在的話說,吃了原告吃被告。
清政府與英法分別簽訂《北京條約》剛過幾天,伊格那季耶夫就堅持中俄談判對英法保密,並向清朝提交了一份草案作為談判基礎,逼迫清政府接受苛刻條件。清政府代表被忽悠的團團轉,不敢提出異議。當年11月8日,咸豐皇帝下諭簽約。
14日,《中俄北京條約》出籠,與此前的《璦琿條約》加起來,共使中國失去了北境約100萬平方公里國土,並永久性喪失了對日本海的出海口。
現在要罵,也只能罵清朝政府無能。
還是聽胡主編說的吧:對這個事實,我們中國人需要接受。無論我們對那些故土有多少感情,中國作為國際法的維護者,都不能表達我們有意在未來收回那片故土的任何官方意願。
作者簡介
劉代榮,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