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麥靈 (中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燕麥靈 |
中文學名: 燕麥靈 |
燕麥靈[1],中藥名。為菊科植物雲南兔耳風AinsliaeayunnanensisFranch.的全草。分布於四川、雲南。具有祛風濕,續筋骨,消積,驅蟲之功效。常用於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骨折,消化不良,疳積,蟲積。
目錄
別名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歸經
歸脾、腎經。
功能主治
祛風濕;續盤骨;消積;驅蟲。主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骨折;消化不良;疳積;蟲積[2]。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浸酒;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
藥理作用
1、鎮咳祛痰作用。
2、抑菌作用。
相關論述
1、《雲南中草藥》:「祛風除濕,活血散瘀,消食健胃。」
2、《全國中草藥匯編》:「根清熱解毒,與墨旱蓮、藍靛配用。」
相關配伍
1、治風濕骨痛,跌打損傷,牙痛:追風箭9-15g。煎服或泡酒60g分服。(《雲南中草藥》)
2、治小兒疳積:追風箭根9-30g。燉肉或煮紅糖服。體虛者用(追風箭)9-15g拌糯米煮吃[3]。(《雲南中草藥》)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挖,鮮用或切段曬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根莖較粗,直徑3-6mm,密被銹色絨毛;根簇生,較粗,直徑2-3mm,黃棕色,表面具淺縱紋,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莖直徑2-2.5mm,表面被疏柔毛,質硬,不易折斷。葉片卵形、卵狀披針形,長2-5cm,寬1-2.5cm,頂端短尖,基部稍下延,兩側不對稱,厚革質,上表面粗糙,具明顯的疣狀突起,下面被糙伏毛,頭狀花序具花三朵,在莖的上部同側排列,常3-6朵密集,復排成間斷的穗狀花序;總苞片5-6層,花淡紅或黃白色,花冠較長,長16-18mm,檐部5深裂,頂部捲曲。氣香,味極苦[4]。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圓柱形,直伸或彎曲,直徑3-6毫米,稀有達1厘米者,根頸密被綿毛;根近肉質,粗壯,簇生。莖直立,單一,不分枝,花葶狀,高20-60毫米,基部直徑1.5-2.5毫米,多少被綿毛。葉基生的密集,呈蓮座狀,大小極不等,葉片近革質,卵形、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2-6厘米,寬1-4厘米,頂端短尖,基部圓或截平,有時沿葉柄短下延,兩側常不等,邊緣有胼胝體狀細齒,上面被具疣狀基部的糙毛,但在花期多數毛脫落而僅存粗糙的疣狀凸起,下面被糙伏狀長柔毛,常於脈上較密;中脈在下面明顯凸起,側脈4-5對,很纖細,彎拱上升,雖有少數分枝,但不結成網眼;葉柄長2-7.5厘米,無翅,被長柔毛,基部明顯擴大;莖生葉與基生葉近同形,少而小,長8-20毫米,寬3-7毫米,被毛,下部的具3-5毫米的短柄,上部的無柄。頭狀花序具花3朵,花期長達22毫米,沿莖的上部一側或於同一側的短枝上通常3-6密集,平展或下垂,復作間斷的穗狀花序式排列;總苞圓筒形,直徑約6毫米;總苞片5-6層,邊緣和頂部帶紫紅色,背部均具1脈,多少被疏柔毛,外1-3層卵形,長2.5-3.5毫米,寬1.5-2.2毫米,頂端短尖,中層狹長圓形,長9-13毫米,寬2-2.5毫米,頂端漸尖,最內層披針形,長約14毫米,頂端長漸尖,邊緣薄,膜質,基部楔狀漸狹;花托較寬,直徑約1.3毫米,無毛。花淡紅色,全部兩性;花冠長16-18毫米,花冠管向上略增大,長約7.5毫米,於管口上方約2毫米處5深裂,裂片偏於1側,長圓形,長6.5-8毫米,寬約1毫米,頂部捲曲;花葯外露,長約8毫米,頂端圓,基部的尾挺直,長2-2.5毫米;花柱分枝略伸出於藥筒之外,頭狀,內側略扁,長約0.2毫米。瘦果近紡錘形,無明顯縱棱,長約5毫米,密被白色長柔毛。冠毛黃白色,羽毛狀,長約9毫米,基部聯合。花期9月到翌年1月[5]。
分布區域
分布四川、雲南。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草地、林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