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燥紅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燥紅土是一個科技名詞。

中華文明是一種獨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中國由於其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而始終沒有間斷過的文化傳承,這使漢字成為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出現的甲骨文[2]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一直發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名詞解釋

燥紅土是發育於熱帶和南亞熱帶乾旱的稀樹草原性植被下的土壤,具有灰棕色的腐殖質A層和紅褐色、塊狀結構的深厚B層,粘土礦物以水雲母和高嶺石為主,鹽基飽和度高,甚至是有石灰反應的半淋溶土。燥紅土過去曾稱為熱帶稀樹草原土、紅褐色土等。在海南島的西南部,由於五指山阻擋了東南濕潤季風的進入,形成了乾熱的生物氣候條件。在雲南南部,由於受紅河的切割,形成高山峽谷地形,相對高差在2000米以上,產生了乾熱的焚風。這些地區的氣候具有熱量高、酷熱期長、降水量少、蒸發量大、旱季長的特點。

分布與形成條件

在我國,燥紅土主要分布於熱帶與南亞熱帶局部相對乾旱地區,如海南島的西南部的海成階地或低丘台地,滇南的金沙江、紅河、南盤江等深切峽谷區。前者主要是由於五指山形成的雨影區,後者主要是由於焚風效應。

燥紅土分布區具熱量豐富、光照充足,但酷熱期長、降雨量少、蒸發量大、乾旱季長的氣候特點,≥10℃積溫高達8700~9000℃以上,年降水量750~1000mm,年蒸發量為降雨量的2~3倍。乾濕季節明顯,旱季長達6~7個月。這種氣候條件下生長着熱帶乾旱稀樹草原植被,常見物種如木麻黃、刺籬木、酒餅勒、扭黃茅、仙人掌、霸王鞭、劍麻、番麻等。

燥紅土的成土母質大致可分兩類:一是片岩、花崗岩和石灰岩的風化物;另一類是老沉積物,包括古老河流沉積物和淺海沉積物。

成土過程

與同緯度的磚紅壤、赤紅壤等鐵鋁土類相比,燥紅土由於受乾熱生物氣候條件的影響,成土過程相對較弱,礦物風化程度較低,脫硅富鋁化作用不明顯。其主要成土過程包括下列兩個方面:

1) 淋溶過程和鐵質化過程

雖然氣候比較乾熱,但有明顯的雨季,所以礦物風化仍較強烈,產生明顯的鹼土金屬淋溶。在淋溶過程的基礎上產生了鐵紅化過程,即含鐵礦物水解形成游離鐵,氧化為鐵質膠體;但在乾旱季節,這些鐵質膠體隨毛管水上升,覆於粘粒表面(或與有機質膠體結合),並固化和結晶化,形成赤鐵礦,使土壤紅化。不過,燥紅土的淋溶過程和鐵質化過程都較磚紅壤或赤紅壤弱,且受旱季水分蒸發的影響,表層土壤鹽基聚積較多。所以土壤兼具鹽基飽和(近飽和)及一定富鐵鋁化特徵。

2) 有機質積累過程

燥紅土具特殊的有機質積累過程。在熱帶和亞熱帶稀樹草原和灌木草原植被條件下,當雨季來臨時,植物生長茂盛;但旱季來臨時,植物乾旱缺水而逐漸死亡,有機質分解緩慢,有利於粗有機質的相對積累。

剖面形態特徵

燥紅土土層深厚,具有明顯的發生層次,其剖面構型為Ah-Bs-C型。

Ah:腐殖質層(有腐殖質積累的淋溶層),其厚度一般為10~15㎝,在自然植被下,表面具有一定的干殘落物。灰棕色(7.5YR3/4),粒狀或團塊狀結構,疏鬆,向下層過渡不明顯。可能有石灰反應。

Bs:氧化鐵鋁聚集的澱積層,厚度一般為50~80㎝,紅棕或紅褐色(2.5YR6/8~5YR5/6),是鐵質化在顏色上表現比較明顯的層次。質地為砂質至壤質,呈小塊狀或棱塊狀結構。

C層:化學風化度較大的母質層。

基本理化性質

礦物全量化學分析表明,燥紅土有脫鉀,鈣鎂有移動,脫硅不明顯,而三氧化二鐵在A、B層產生明顯富集。礦物組成以水雲母和高嶺石為主,尚有石英和少量蒙脫石。

在自然植被下,燥紅土表層有機質含量一般為20-40g/kg,以飽和的粗有機質為主,墾後有機質和養分含量明顯下降。PH值多為6.0~7.5,高者可達8.0,可有一定的碳酸鈣積累。由於粘土礦物組成中多2︰1型礦物,因此土壤陽離子交換量較高,達15~30 cmol/kg。由於淋溶作用較弱,又受旱季水分蒸發的影響,鹽基有向表層聚積的趨勢,鹽基飽和度可達70%~90%,甚至接近100%。

合理利用

燥紅土地區熱量豐富、光照充足,這是有利條件。主要問題是乾旱缺水。除興修水利,截留河水,發展灌溉外,還應注意選擇適當樹種(如木麻黃、小葉桉等)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例如,海南東方縣林內土壤的含水量比荒地高3倍。在水源未解決前,燥紅土上宜發展耐旱的熱帶作物,如劍麻、番麻等;有條件的地方可發展經濟價值較高的腰果或特種水果。

局部有條件的地方,可在興修水利的同時進行滴灌節水工程改造,發展觀光農林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