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岩蜈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爬山猴)
前往: 導覽搜尋
岩蜈蚣
圖片來源

中文學名:岩蜈蚣

別 稱:紅孩兒、爬地龍、爬岩龍、

爬山猴、野海棠、荷葉參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側膜胎座目

科:秋海棠科

屬:秋海棠屬

種:盾葉秋海棠

岩蜈蚣,別名:紅孩兒爬地龍爬岩龍爬山猴野海棠荷葉參

為秋海棠科植物盾葉秋海棠的帶根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gonia caualeriei Levl. [B.ES-quirolii Levl.]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集,洗淨,曬乾或鮮用。[1]

形態特徵

多年生肉質草本,高達20cm。根莖長而橫生,粗約1cm,上有長卵形棕色鱗片覆蓋;全株無毛,無地上莖。

葉自根莖上生出,盾狀着生,2-6片,葉柄長5-21cm,有線條;葉片近圓形,長6-15cm,寬3.5-10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兩面平滑,斜展,上面綠色,干後下面淺褐色,全緣;

掌狀脈7條。花葶有1-3花,總花梗與葉等長或較長,有多條隆起的線紋,花梗纖細,長2-3cm;雄花被片3-4,外輪2片卵圓形,長約1.8cm,寬約1.6cm,內輪2片2片長條形,長約1.2cm,寬0.4cm;雄蕊多數,長約3mm,花葯橢圓形,縱裂;雌花未見。

蒴果長2.5cm具3翅,其中1翅寬約5mm,另2翅2mm。種子細小,多數,圓球形。花期3-5月,果期5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70-1280m的山谷、密林潮濕地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湖南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鑑別 本品根莖為不規則扁圓柱形,扭曲,長5-30m,有分枝,直徑0.3-0.8cm;表面灰棕色至紅棕色,粗糙,具縱皺紋;上面有數個類圓形盤狀疤痕,下面着生多數鬚根,節明顯,節間長2-6mm;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粉紅色。根莖頂端常有2-4枚盾狀葉,紙質,兩面光滑無毛,全緣或淺波狀,葉柄長4-25cm,具有明顯的縱紋。花葶有1-3花,蒴果偶見,淡紅色,有3條不等大的翅,長約1.5cm。氣微,味澀、微酸。

顯微鑑別 根莖橫切面:木栓層由數列扁平的木栓細胞構成,紅棕色。皮層較寬,有單個石細胞散在,一種壁薄,一種壁厚(近韌皮部處),層紋及溝紋均明顯,壁木化。維管束為外韌型,排列成環狀,韌皮部窄。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較發達,導管多單個散在,木纖維常成片存在,壁均木化。髓射線寬窄懸殊。髓寬廣,亦有石細胞散在。本品薄壁細胞內含澱粉粒和草酸鈣簇晶。

鑑別

理化鑑別 取本品粗粉1g,加已醇10ml,搖振10min,浸泡1h,濾過,取濾液1滴,點於乾燥濾紙上,揮干,噴以0.1%溴甲酚綠已醇溶液,揮干,即顯紅色斑點。

性味

味澀;微酸;性溫[2]

岩蜈蚣的功效與作用

舒筋活血止痛。 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3]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泡酒。

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岩蜈蚣 ,寶芝林中藥網
  2. 岩蜈蚣 ,家庭醫生在線網
  3. 岩蜈蚣 ,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