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愛憎增減效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愛憎增減效應是中國的一個學術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們國家優秀文明歷史的象徵,一直沿用至今,一個簡單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國人們的聰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成就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輝煌。

名詞解釋

人有了愛惡的偏見,就往往會曲解附加的資訊,以支持自己的看法。這種現象人們稱為愛憎增減效應。

它是由美國康奈爾大學市場學教授愛德華·盧索提出的。其實它是馬太效應在愛憎方面的表現。

這種效應在學校導學育人中還是常見的,例如對優生教師總是給予好的評價,評他們為學習積極分子、文明學生、三好學生等等,平時也總給予多關懷、多肯定、多幫助、多表揚、多給機遇,一句話,愛優生就連他們身上的缺點也給予「合理化」,並解釋成為表揚的內容,而要批評懲罰的行為往往被「 XX 等」而隱去( XX 這裡是指差生)。這就好像有人解釋美人臉上黑痣那樣「沒有黑痣反而不美了」。言下之意,實際上不美的黑痣長在美人臉上反而成了美痣。這是典型的愛憎增減效應。在對待差生上也表現出愛憎增減效應。明明差生與優生等一起做了好事,教師偏偏不給予表揚,而說「 XX 等」(這裡 XX 是指優生)就這樣被隱去,這是多麼的不公平。優生與差生同犯一個錯誤,優生就被隱去名字用「等」字加以批評,差生與優生同做一件好事,差生就被隱去名字用 「等」字加以表揚。這不是愛憎增減效應又是什麼呢?

愛憎增減效應的產生原因

那麼,為什麼會發生如此的愛憎增減效應呢?其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師有愛憎對象的定勢。也就是說,在教師的頭腦中愛誰憎誰早己有了定勢,不能做到一視同仁,而是親近一部分,疏遠一部分;喜歡一部分,討厭一部分;放任一部分,管制一部分;原諒一部分,懲罰一部分;……把學生依據自己的愛憎標準劃分為不平等「等級」或類型,從而對學生表現出愛的更愛、憎的更憎。這是教師偏愛的結果。

二是教師擁有對學生的偏見心理。對學生的行為本來應該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對學生進行評價。但擁有偏見的教師卻不是這樣,他們總認為好事差生是不可能做的、壞事優生也不會去乾的,事實上好事差生也會做,壞事優生也可能幹。但他們總是不分青紅皂白,採取「優生優對待、差生差對待」的做法,以致發生愛憎增減效應。

這種效應的危害性十分明顯,例如偏愛引起的愛憎增減效應,其主要危害有:容易導致學生集體分化和瓦解。由於教師的偏愛,對學生不能一視同仁,把學生集體成員分成三六九等,有親有疏,有遠有近,有冷有熱,以致引起學生之間的隔閡、分化和對立。分化一旦開始,必然導致學生集體的瓦解,而集體瓦解的最大惡果,就在於喪失了學生髮展的最佳環境。例如少數被教師偏愛的學生常常愛到其他學生的「孤立」,他們的課本、筆記本、作業本經常「不翼而飛」,弄得心神不定,難怪這些受寵的學生向教師提出強烈呼籲:「老師對我們好,我們終生難忘!但是要適可而止,也要多關心那些學習差的同學,否則我們的日子也不好過」。此外,偏愛還容易造成學生自傲與自卑的對立,引起學生個性的畸型發展,導致師生關係的緊張或疏遠。偏見引起的愛憎增減效應,其危害性集中反映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偏見容易使差生走上自暴自棄之路,容易冤枉學生、容易導致對學生的錯誤評價。因此,我們一定要加以防範。主要的導學育人對策有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學校教師對自己有成見的學生要寬以待之。在學校導學育人活動中,難免會有一些學生對教師有成見,產生不信任感,甚至不服從的行為。對此,學校教師應該寬容大度、豁達諒解,不要斤斤計較、針鋒相對、耿耿於懷,更不要報復打擊,而要主動聽取意見,交心談心,消除成見。只要我們學校教師真心誠意,溝通情況,把話說透了,就會消除隔閡,解開疙瘩,取得信任,否則,以成見對成見,成見越積越深,愛憎增減效應自然而生,而且程度會愈來愈大。

其次,學校教師對與自己關係比較親近的學生要嚴格要求。導學育人中,一些學生可能是自己老師的孩子、同學的孩子、老鄉的孩子等,關係可能會親近些。這種情況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其他學生在注意學校教師是否一視同仁、公平對待,是不是把個人關係與導學育人關係混同起來。學校教師對待學生應該不分親疏,任人唯賢,對事不對人,更不能對自己關係比較好的學生親上加親,愛上加愛,以致產生愛憎增減效應。

第三,學校教師對喜歡接近自己的學生,也不要偏聽偏信,以致加劇愛憎增減效應強度。班級中,總有那麼一些學生比較喜歡接近教師,教師對此應有冷靜的頭腦。多數學生是出於關心班級發展或與己有相近的性格、志趣,但其中也不乏有不良動機的。不管何種情況,教師都應注意,不要被少數學生言語所左右,不因少數學生接近自己而感情用事,也不因是否喜歡接近自己而去評價學生學習的好壞,否則,愛憎增減效應遲早會發生的。

第四,學校教師對疏遠自己的學生要主動接近、關心他們。班級中,我們教師稍不注意,就會有一些被「愛心」遺忘的學生,他們不會主動熱情地與學校教師打交道,能避則避,能躲則躲,如果教師不主動接近關心他們,他們被「遺忘」的現象只會被強化,而不會有所改善,出現愛憎增減效應就無法避免。

總之,學校教師不要有對愛者愛之有增無減,對憎者也憎之有增無減。而應該愛滿校園,對真善美者愛之,對假惡丑者憎之。要關心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成長,這種關心表現在不同學生身上只是形式不同,而不應該有質的差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