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牙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牙籤

漢語拼音為 yá qiān;英語表達為 toothpick 、dentiscalprum。系在書卷上作為標識,以便翻檢的牙骨等製成的簽牌、指書籍、報路程用的驛簽、用以剔除牙縫殘留食物的細簽、牙或骨制的扣簽、舊時官府用以傳令拘捕犯人的簽牌。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牙籤 拼音 yá qiān 釋義 用以剔除牙縫殘留食物的細簽 近義詞 剔牙棒 外文名 toothpick 、dentiscalprum 別名 嚼楊木或嚼楊枝

簡介

牙籤,古亦稱「嚼楊木」或「嚼楊枝」。施耐庵水滸序即有「進盤饗,嚼楊木」一語。所謂「嚼楊木」,就是飯後用牙籤剔牙的意思。楊枝淨齒.源出西域。法顯《佛國記》有雲:「沙抵國南門道東,佛在此嚼楊枝.刺土中即生。」有學者指出,「嚼」字在此當做「削」解。《隋書·真臘傳》載:「每旦洗澡,以楊枝淨齒.又讀經咒……食罷,還用楊枝淨齒.又讀經咒。」「楊枝淨齒」,有人說是剔牙,也有人說是刷牙。且不論它究竟是什麼,它都是隨佛教東傳到中土的。它隨佛教東來,又隨佛教東去,傳入日本。在日語中稱牙籤為「妻楊枝」。據說,牙籤屬於東方文化,西方使用牙籤較晚。那古人沒牙籤怎麼剔牙呢?原來他們就拿一根樹枝剔牙也可以說是牙籤了。

歷史

觀點一

牙籤其實是一種重要的口腔衛生用具,它已經有超過2000年的歷史了。由於它的體積細小,製作的材料通常是木材或竹子,而且也很容易被化為灰燼,因此它的地位低微,歷史上也確實很少留下關於牙籤發明的證據。幸而,中國的考古學家發掘出以黃金打制而成的牙籤,製作的年代大概在漢末時期。這種黃金牙籤雖然屬於少數的皇族,而非平常百姓所擁有的,但依然可證明公元3世紀中國已有牙籤了。

觀點二

一直以來,人們有一種錯覺,就是將筷子與牙籤同樣視為是中國人的發明品。因為一般人以為,中國人一向講究飲食,在飲食文化發達的中國,既然有人發明了筷子這種實用品,那麼與它相關的用品牙籤,也理所當然地同時被發明出來。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 至今,印度的低收入者,用牙籤當作牙刷來清潔口腔。後來,印度人用樹枝來消除口臭的秘訣,隨着到訪的佛教僧人傳入了中國。於是,他們就地取材多用楊柳作齒刷工具,因此從印度文翻譯成漢語就寫成了「楊枝」。現代漢語已經不再用「楊枝」一詞,而只有日本仍是源用這個古詞。

起源

美國的第一台牙籤製造機專利是1872年2月20日由馬薩諸塞州Granville市發明家SilasNoble和J.P.Cooley所申請成功的。而美國的緬因州自稱為世界牙籤製造之王,宣稱世界上有90%的牙籤都產自緬因州(年產量約五百億根的牙籤,使得緬因州人有綽號為「大吃客(Down-Eaters)」之稱。此外,牙籤也是美國人食道噎塞的主要物品之一。 今日由於環保意識的提升,牙籤製造商漸漸地不用木頭來製作牙籤。中國古詩中有提到牙籤者,往往指象「牙」做的書「簽」,而非剔牙用的牙籤。

發展

牙籤的正確歷史至今仍無定論,但考古學家曾在史前人的牙齒中發現類似使用牙籤的凹痕,亦曾在牙縫間發現小竹籤的殘餘。在美國,第一個使用牙籤的是一家在麻州波士頓的海鮮餐廳「聯合牡蠣屋」Union Oyster House,發明牙籤的企業家在當時很明顯的企圖以哈佛學生作為最佳客戶,甚至於付錢讓哈佛學生在該餐廳吃飯,只為了讓他們試用牙籤。

牙籤亦稱「剔牙棒」等等,就是一端或兩端削尖的木籤、竹籤玉米或塑料棒和塑料牙線,也有使用某些動物如象牙或魚的特殊骨頭,用來剔除牙垢或牙縫中雜物的木質或竹質細棍,也有合成材料的牙籤(比如瑞士軍刀),它是一種重要的口腔衛生用具,它已經有超過2000年的歷史了。英文:toothpick。

其實這種即用即棄的東西是源自印度的,有人認為它可能與佛祖釋迦牟尼給弟子們傳授衛生有關。牙籤與牙刷在早期都被稱為「楊枝」,起源於印度。

  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向弟子們講道時,發現圍在他四周的弟子們,在開口說話時都有口臭的毛病,於是釋迦牟尼給他們另外教授了衛生課。他說:「汝等用樹枝刷牙,可除口臭,增加味覺,可得五利也。」釋迦牟尼當時在菩提樹下弘揚佛法,順便教導弟子們消除口臭的方法。至今,印度的勞苦大眾,在早上仍會以樹枝或木片刷牙和剔牙,大概與此傳說有關。由此推算,早在二千年前,印度人已經懂得用樹枝或木片,當作牙刷來清潔口腔。後來,印度人這種用樹枝來消除口臭的秘方,隨着到訪的佛教僧人傳入了中國。

今日由於環保意識的提升,牙籤製造商漸漸的不用木頭來製作牙籤,而是使用一些可食用或可分解的材料來製作。如澱粉性塑料等。中國有些牙籤是用竹子做的。過去中國皇室所用的牙籤有些甚至是象牙做的。牙籤與牙籤包裝也是某些收藏家的特殊喜好。此外,亞洲使用的牙籤往往比歐美使用的牙籤要來的尖細。

有一點要注意的是,中國古詩中有提到牙籤者,往往是指象「牙」做的書「簽」,而非剔牙用的牙籤。

在夏威夷,曾有一家中餐館因為一位老太太用牙籤剔牙出血,被法官判定沒有以書面註明使用牙籤的方法和危險而賠償數百萬。因此在美國的牙籤盒上都註明牙籤的使用方法和使用不當的危險性。

種類及歷史考證

竹、木之類削成的牙籤屬於一次性牙籤,用後即丟棄。另有一類牙籤,用金屬等製作,則屬耐用品,如考古學家曾發掘出年代約在漢代晚期的牙籤,就是用黃金打造而成的,而這類可反覆使用的牙籤在文獻上都有印證。晉代文學家陸雲在一封《與兄平原書》中說道,他在翻檢「曹公器物」時,看到有冠帽、梳篦、剔齒纖等東西。「曹公」,指漢末的曹操;「纖」,通「簽」,「剔齒纖」,即剔齒簽。從信中「今以一枚寄兄」的話,可猜測此剔齒簽不是用後就扔的那一種,而是金屬製品。還有一種牙籤又叫牙線,是用塑料和棉線製作而成。因為有些人牙縫較小,用棉線剔除髒物,也是安全實用的一次性牙籤,而且有用澱粉製作的牙籤,可以食用,非常環保。

晉代文學家陸雲在一封《與兄平原書》中說在翻檢「曹公器物」時,看到有冠帽、梳篦、剔齒纖等東西。「曹公」,指漢末的曹操。「纖」,通簽,「可猜測此剔齒簽不是用後就扔的那一種,而是金屬(或就是黃金和白銀)製品。

由這段文字看, 牙籤較早的名稱叫剔齒簽, 而且延用至元代。元趙孟頫《松雪齋文集》五《老態》詩有「食肉先尋剔齒簽」句, 意為怕吃肉會嵌入牙隙, 要事先備好剔齒簽,可證。此外出現了剔牙杖、牙杖等稱呼。而「牙籤」一詞則長期單單指作為標誌系在書函上的一種象牙籤牌,與剔除齒垢的牙具毫不相干。只是大概到了明清,才又指今天我們所說的剔齒工具。古代多用的是柳木材料,因為柳木「柔不傷齒」。故牙籤又名柳杖。清人高靜亭《正音撮要》釋云:「柳杖,柳木牙籤。」清代蘇州就有一對老夫婦:「削柳木為剔牙籤, 以此致小康」(見清王之春《椒生隨筆》卷三), 這表明老百姓很喜歡購買這種牙籤。

剔牙杖(剔牙棒或牙籤)的發明時間至今仍無定論,但考古學家曾在前人的牙齒中發現類似使用牙籤的凹痕,亦曾在牙縫間發現小竹籤的殘餘[1]。在美國,第一個使用牙籤的是一家位於麻州波士頓的海鮮餐廳「聯合牡蠣屋」(UnionOysterHouse),這家餐廳也是美國最古老的餐廳。牙籤有可能是某些哈佛學生「發明」的,發明牙籤的企業家在當時很明顯地以哈佛學生為最佳客戶,甚至於付錢讓哈佛學生在該餐廳吃飯,只是為了讓他們試用牙籤。

生產製作

牙籤是一種主要用於剔除牙齒縫隙填塞異物的口腔衛生用品,由於它的體積細小,製作的材料又通常是竹子或是堅韌木材、金屬等,一般是一頭尖一頭寬或兩頭均為尖狀的棍狀物體,而且它很容易被處理或被火燒掉,使得它的地位是如此的不受重視,以至於歷史上都不曾留下是誰發明了牙籤的記錄。幸而,中國的考古學家發掘出以黃金或珍貴材料製作的牙籤。雖然這種牙籤只屬於極少數人,卻足以證明在公元3世紀的中國,已有牙籤這種用於口腔清潔的工具了。

由於牙籤比較細小,有一定的硬度,以木製、竹製和膠制居多,通常生活中使用最頻繁的是竹製的。還有使用純木頭製作的,這些製作出來的牙籤通過嚴格高溫消毒後,才 進行銷售。但從環保角度來講牙籤是比較浪費資源的,和一次性筷子的道理是一樣的。

牙籤的藝術

2005年西班牙馬略卡島博物館收藏的牙籤藝術品,不計其數的牙籤製造的藝術建築,名為「牙籤城2號」。、

世界紀錄

最大的牙籤雕刻展覽:2014年5月15日,由來自美國的Stan Munro創作的101個雕刻作品展出,共使用了超過3百萬根牙籤和75加侖膠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牙籤雕刻展覽。[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