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牙齦萎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牙齦萎縮
圖片來自小紅書

牙齦萎縮(牙齦萎縮)一般指牙周病,牙周病是指發生在牙支持組織(牙周組織)的疾病,包括僅累及牙齦組織的牙齦病和波及深層牙周組織(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質)的牙周炎兩大類。[1]牙周疾病是常見的口腔疾病,是引起成年人牙齒喪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危害人類牙齒和全身健康的主要口腔疾病。

牙周病的早期症狀不易引起重視,造成牙周組織長期慢性感染,炎症反覆發作,不僅損害口腔咀嚼系統的功能,還會嚴重影響健康。[2]

病因

1.局部因素

(1)菌斑 是指粘附於牙齒表面的微生物群,不能用漱口、水沖洗等去除。現已公認,菌斑是牙周病的始動因子,是引起牙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2)牙石 是沉積在牙面上的礦化的菌斑。牙石又根據其沉積部位和性質分為齦上牙石和齦下牙石兩種。齦上牙石位於齦緣以上的牙面上,肉眼可直接看到。在牙頸部沉積較多,特別在大涎腺導管開口相對處如上頜磨牙的頰側和下頜前牙的舌側沉積更多。齦下牙石位於齦緣以下、齦袋或牙周袋內的根面上,肉眼不能直視,必須用探針探查,方能知其沉積部位和沉積量。齦下牙石在任何牙上都可形成,但以鄰面和舌面較多。

齦上牙石中無機鹽的主要來源是唾液中的鈣、磷等礦物鹽。齦下牙石主要是齦溝液和滲出物提供礦物鹽。

牙石對牙周組織的危害,主要是它構成了菌斑附着和細菌滋生的良好環境。牙石本身妨礙了口腔衛生的維護,從而更加速了菌斑的形成,對牙齦組織形成刺激。

(3)創傷性咬合 咬合時若咬合力過大或方向異常,超越了牙周組織所能承受的合力,致使牙周組織發生損傷,稱為創傷性咬合。創傷性咬合包括咬合時的早接觸、牙合干擾、夜間磨牙等。

(4)其他 包括食物嵌塞、不良修復體、口呼吸等因素也促使牙周組織的炎症過程。

2.全身因素

全身因素在牙周病的發展中屬於促進因子,全身因素可以降低或改變牙周組織對外來刺激的抵抗力,使之易於患病,並可促進齦炎和牙周炎的發展。全身因素包括有:

(1)內分泌失調 如性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甲狀腺素等的分泌量異常。

(2)飲食和營養方面 可有維生素C的缺乏、維生素D和鈣、磷的缺乏或不平衡、營養不良等。

(3)血液病與牙周組織的關係極為密切 白血病患者常出現牙齦腫脹、潰瘍、出血等。

(4)血友病可發生牙齦自發性出血等。

(5)某些藥物的長期服用 如苯妥英鈉可使牙齦發生纖維性增生。

(6)某些類型的牙周病 如青少年牙周炎患者往往有家族史,因而考慮有遺傳因素。

分類

目前牙周病有多種分類方法,但主要分為齦炎、牙周炎、牙周創傷、青少年牙周炎和牙周萎縮等。

1.齦炎

主要是局限於牙齦組織的炎症性病變,一般不累及深部牙周組織。

2.牙周炎

在牙周病中最常見,主要表現有牙齦紅腫出血,牙周袋形成、牙周袋溢膿、牙齒鬆動牙齦退縮、牙周膿腫等。牙周炎以形成病理性牙周袋為主要病變。

3.牙周創傷

由於咬合壓力過大或方向異常,超越牙周組織所能承受的負荷,使牙周支持組織產生破壞的一種疾病。發展緩慢,一般無明顯症狀,有時感覺咀嚼無力,或有時有隱痛或鈍痛感。

4.青少年牙周炎

是累及多數牙齒的牙周組織的慢性變性損害,其特點是大部分患者較年輕,病變發展迅速,以致發病早期牙齒就出現鬆動、移位、牙周袋形成,然後出現繼發感染。發病因素可能與遺傳有關。

5.牙周萎縮

主要是牙齦和牙槽骨骨組織的退縮性病變。表現為牙齦退縮,牙頸部或牙根暴露。發生牙周萎縮的主要原因是:牙頸部牙石對牙齦的壓迫;該部位牙的長期廢用或全身性因素所致;不正確的刷牙方法帶來的機械性刺激;修復體壓迫牙齦等。

臨床表現

主要臨床表現是牙齦炎症、出血、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槽骨高度降低、牙齒鬆動、移位、咀嚼無力,嚴重者牙齒可自行脫落或者導致牙齒的拔除。

1.可有疼痛,溢膿,口臭等併發症狀。

2.局部的併發症:牙周膿腫牙齒鬆動等等。全身影響一般較小。有學者認為可能與某些風濕性疾病有一定關聯。

3.慢性炎症其反覆發作漸進性發展,臨床上主要以牙槽骨吸收牙齒鬆動為症狀,漸而引起咬合創傷使牙齒移位,最後造成牙齒的缺失,剩餘牙支持力差,造成修復治療困難。

檢查

1.血液常規檢查。

2.X線攝片檢查。

3.分泌物及組織培養、藥物敏感試驗等檢查。

治療

(一)基礎治療

對牙周炎的治療要從消除病因和減輕症狀兩方面入手。

1.需要進行牙周基礎治療,如潔治、刮治、根面平整等。

2.需要進行牙周手術治療並配合藥物治療。經過上述治療之後,大多數患者的牙周炎症可以得到消除,鬆動的牙齒得以穩固,患者的咀嚼功能未受到明顯影響。但是,仍然會有部分患者,因為牙槽骨炎性吸收破壞,牙齒支持能力下降而無法承擔正常的咀嚼壓力,出現牙合創傷,後者進一步加劇牙槽骨的吸收,以致進入惡性循環。在臨床上表現為牙齒的鬆動,移位,咀嚼無力及不適等,嚴重時牙齒可自行脫落或導致牙齒拔除。經過牙周基礎治療之後,仍然會有個別牙齒,甚至多顆乃至整個牙弓中的餘留牙齒鬆動,難以行使正常的咀嚼功能,一旦出現上述問題,則需要採用牙周炎修復治療。

(二)修復治療

修復治療成為牙周炎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牙周炎的修復治療是在牙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通過修復學的方法來改善患牙的鬆動、移位及咀嚼無力等症狀。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分散牙合力、消除創傷,建立協調的牙合關係;固定鬆動牙,修復缺失牙,控制病理性的鬆動移位,促進牙周病變組織的癒合,恢復咀嚼功能,改善全身健康。

牙周炎的修復治療主要包括調牙合、正畸療法和牙周夾板固定等。

1.調牙合

通過調磨患牙的牙尖或者嵴,改善牙體外形,消除其與對頜牙之間的早接觸和牙合干擾,從而消除創傷性受力,建立上下頜牙之間功能性的接觸關係,恢復對牙周組織的生理性刺激,以維持牙周組織的健康。

(1)患牙過高的牙尖引起創傷性咬合力;

(2)咬合關係還沒有造成明顯的創傷性咬合力,但是可能是一種潛在的創傷因素,例如上下前牙或者後牙咬合過緊,影響下頜運動等;

(3)牙齒形態異常,例如過長牙、畸形牙、扭轉牙等。但常常出現禁忌證:無法準確判斷上下牙之間是否存在早接觸或者牙合干擾。

2.正畸治療

是牙周炎綜合治療的重要方法之一,通過復位鬆動移位牙,改變牙長軸及其受力方向,消除創傷性咬合力,有利於牙周組織的恢復和癒合。

(1)排齊擁擠錯位的牙齒,以利菌斑控制;

(2)前牙深覆牙合

(3)前牙病理性扇形移位和出現間隙;

(4)後牙向近中傾斜形成深的骨下袋,通過正畸治療使其直立,同時近中的深袋也可消除。但常常出現禁忌證:①未經治療的牙周炎;②雖經治療但炎症仍存在,菌斑未控制,病情仍處於活動階段;③牙槽骨吸收已超過根長1/2的患牙。

3.牙周夾板

目前,臨床上通常使用牙周夾板來固定鬆動牙齒,分散牙合力,提高患者的咀嚼功能,它將多個鬆動牙連接在一起,或將鬆動牙固定在健康牙上,使之成為新的咀嚼單位。

按照使用時間的長短,牙周夾板可以分為暫時性夾板和恆久性夾板,恆久性夾板又包括:固定恆久式夾板、可摘恆久式夾板、固定可摘聯合式夾板(套筒冠)等。同暫時性夾板相比,恆久式夾板可以發揮良好的夾板穩定效果,固定鬆動牙齒,分散牙合力,減輕牙周組織的負荷,最終達到組織癒合與修復的目的。

(1)暫時性夾板的適應證 ①固定急性牙周炎的患牙;②固定因外傷造成的鬆動牙;③減輕或避免因調牙合或者牙周外科給患牙帶來的外力;④在製作恆久夾板的過程中,為了防止牙周組織繼續受損害,先用暫時性夾板固定;⑤暫時性夾板作為過渡性治療措施,了解牙周炎修復治療的效果,如果良好,再換恆久性夾板。

(2)恆久性夾板的適應證 ①經暫時性夾板治療,證明療效良好;②牙周炎症基本消除或者控制,牙齒鬆動需要長期固定;③適應於可摘式局部義齒或者固定義齒修復的條件者。

預防

1.關鍵是控制和消除牙菌斑,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每天堅持正確刷牙,按摩牙齦,促進牙齦血液循環,增強牙齦組織的抗病能力。注意鍛煉身體,增強機體免疫力。

2.除去局部刺激因素,清潔牙齒和刮除牙周的牙石、牙垢,矯正不良修復體及矯治食物嵌塞,基本可治癒。

3.補充含有豐富維生素C的食品,可調節牙周組織的營養,有利於牙周炎的康復。

4.牙周病發病後應積極治療,初期療效尚好,晚期療效較差,可喪失牙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