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牛毛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牛毛草
niu mao cao

中文學名:牛毛草

拉丁學名:Bulbostylis barbata(Rotth.)Kunth

門:被子植物門

科:莎草科

屬:羊茅屬

牛毛草一年生草本,高5-25cm。有鬚根。稈叢生。葉紙質,線形,背面葉脈間疏生微柔毛;葉鞘邊緣具長柔毛狀白緣毛。苞片2-3,細線形,背面有微柔毛;長側枝聚傘花序頭狀,有密聚的無柄小穗3至數個;小穗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鱗片膜質,近寬卵形,棕色或黃綠色,背面有龍骨狀突起,有脈1條,頂端有外彎的短尖頭;雄蕊1,花葯線狀長圓形,先端鈍尖,雌蕊柱頭3。小堅果倒卵狀三棱形,淡綠色,表面有方形網紋,先端截形或微凹。花、果期4-11月。生於海拔130-500m的海邊沙地、河灘沙地。田邊、山坡草叢中。[1]

簡介

毛草為羊茅屬草類,廣泛運用在粗糙的高爾夫球場上。牛毛草是保護水土較好的草種,在水庫壩下野生成片,形成一定的群體,草色深綠,葉狹長寬約1-3mm,長約15cm,生長季節均超過其它雜草,耐旱抗寒、耐脊薄、耐踐踏,形成規模後根系密集

牛毛對水質的穩定要求不低,出現水質變化後很容易枯萎變黃

形態特徵

幼苗細針狀,具白色纖細匍匐莖,長約10cm,節上生鬚根和枝。地上莖直立,稈密叢生,細如牛毛。株高2—12cm,綠色,葉退化,在莖基部2—3cm處具葉鞘。莖頂生1 穗狀花序,狹卵形至線狀或橢圓形略扁,淺褐色,長2一次m,花數朵。鱗片卵形,淺綠色,生3根剛毛,長短不一,鱗片內全有花,膜質;花柱頭3裂,雄蕊3個,雌蕊1個。小堅果狹矩圓形,無棱,表生隆起網紋。靠根莖和種子繁殖。

生態特點

在上海於4月中、下旬始發,靠根莖蔓延極快,8—10月開花結果 ,11月下旬地上部枯死。黑龍江於5月上旬靠種子或越冬芽萌發,6月進入開花期,7月種子開始成熟並產生新的地下根莖和越冬芽。

牛毛草·中藥材

【拼音名】Niú Máo Cǎo

來源

藥材基源:為莎草科植物球柱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ulbostylis barbata(Rotth.)Kunth[Scirpus barbata Rottb.]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洗淨,曬乾。

原形態

球柱草,一年生草本,高5-25cm。有鬚根。稈叢生。葉紙質,線形,長2-10cm,寬0.4-0.8mm,背面葉脈間疏生微柔毛;葉鞘邊緣具長柔毛狀白緣毛。苞片2-3,細線形,長0.5-2cm,背面有微柔毛;長側枝聚傘花序頭狀,有密聚的無柄小穗3至數個;小穗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6.5mm,寬1-1.5mm,有花7-13;鱗片膜質,近寬卵形,長1.5-2cm,寬l-1.5cm,棕色或黃綠色,背面有龍骨狀突起,有脈1條,頂端有外彎的短尖頭;雄蕊1,花葯線狀長圓形,先端鈍尖,雌蕊柱頭3。小堅果倒卵狀三棱形,長約0.8mm,寬0.5-0.6mm,淡綠色,表面有方形網紋,先端截形或微凹。花、果期4-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30-500m的海邊沙地、河灘沙地。 田邊、山坡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東、中南及遼寧、河北、台灣等地。

功能主治

【化學成份】含黃酮類(flavonoid)。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主嘔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克。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