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牛街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牛街鎮有着一千多年歷史,位於雲南省彝良縣城的東北部,距縣城78公里,介於川滇邊界,交通便利,是彝良的"北大門"。

商業繁榮,至今有着"小香港"的美名。 牛街海拔520米,面積176.5平方千米。屬於亞熱帶濕潤氣候區。[1]

歷史文化

牛街古鎮始建東漢時期,初興明朝洪武,鼎盛清朝乾隆。

因逢農曆的 牛、羊日趕大、小場,而得此芳名。故曰,"拉不完的昭通貨"在這裡集中、"填不滿的敘府城"從這裡啟運,至今仍保留商業重鎮"小香港"的美稱。到此能充分體驗到"上雲南,下四川"奇特的地理現象、蜀國文化和古滇文化交相輝映的美好感受。

人世滄桑,時移事易。

如今仍保留完整的明清時期所建的街道兩條、木竹質結構"串架房"民居400多間;賦有地域特色建築風格的"吊腳樓"、"四合院"、中西交融的名院豪宅還有十於處,它們的建築風格迥異、布局合理、工藝精湛、文化韻味深長;十多個祠堂、會館、廟宇大都建於乾隆年間,只有觀音堂仍香火旺盛。"牛街花影搖明月,白水棹歌伴夕陽"。鎮內小橋流水,林木蔭郁芬芳,處處綠波蕩漾,家家臨水入影;古老的街道上,漁夫唱晚,燈火閃耀,酒香飄逸、佳人出沒,俊男靚女橋上傾情。人處其間,恍然桃源瓊瑤,不知是人在畫中游,還是畫在心中移。

優良的傳統習俗、良好的道德規範、美味菜餚、文化藝術在這裡得到繼承;詠詩作對、繪畫雕刻、手工藝品散布在街坊庭院;吹拉彈唱、戲曲歌舞瀰漫於古鎮上空;良好的風水環境、區位優勢、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眾多的才子佳人在祖國各地建功立業。

因牛街是多元文化的古鎮、更是出才子佳人的古鎮,若君有多餘的時間,不妨隨興到一四合院的老宅里,與抽着葉子煙、臉上布滿滄桑的老人擺擺龍門陣,你將和老人一起在青煙裊繞中沉浸、感懷在一段美妙的故事裡 。

人口民族

截至2016年末,牛街鎮總戶數15002戶,全鎮戶籍總人口43630人,其中女性人口19891人,非農業人口14368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134‰。境內居住着漢、苗、彝、回等9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778人,占總人口的6.52%。

截至2017年,常住人口39403人。[2]

經濟

2016年,牛街鎮實現地方生產總值5.5億元,實現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61萬元,實現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27元。截至2016年末,全鎮共有貧困人口1316戶5567人。

商業

民國10年設郵寄代辦所。民國33年始通電話。雍正年間牛街即成為筍子及其他山貨、藥材等商品交易的集散地,土特產交易帶動油鹽糧米及百貨等生活必需品交換,形成市場。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逢丑日趕場。清末,宜賓、昭通商人在牛街開棧房、設商號,南至今半坡社,北至馬鞍山,店鋪沿街排列,促進了牛街飲食服務業發展,時商業處於較繁榮時期。60~70年代中期,商業萎縮,日用商品由供銷社、糧管所、食品站等統購統銷,糧油及數日用百貨均憑證券供應,貨櫃十有七空。1961年和1968年,承擔境內商品流通主渠道的牛街供銷社購銷總額,分別為42.9萬和46.3萬元,僅分別為1958~1992年年均購銷總額的29%和32%。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市場日趨活躍。今僅街道就有國營、集體、個體各類商業、飲食業、服務業戶214家,外來經商戶數十家。趕場天,沿街貨攤成龍,從布米油鹽等生活必需品,到彩電、洗衣機等家用電器,品種繁多,貨源充足;攤前人流擁塞,購銷兩旺。[3]

文化事業

牛街歷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人文會萃。清嘉慶年間辦文廟書院,光緒六年(1880)七月辦義學,光緒三十四年創辦小學堂。民國26年辦雲南省彝良縣簡易師範學級,鎮雄、彝良、威信、鹽津4縣學子紛紛到牛街求學,牛街成鎮彝威鹽4縣學區中心。民國31年創辦縣內道家縣級初級中學,民國36年始辦幼兒教育。1950年後黨和政府採取公辦、民辦、民辦公助、夜校、掃盲等多種辦學措施,使小學教育迅速普及到農村。中學教育1951年停止,1958年恢復。今境內共有小學55年,有縣級中學1所。教育的發展使牛街人才輩出,文化繁榮。乾隆四十九年建知事衙署,隨即在內編修《鎮雄州志》。嘉慶年間及以後陸續在今街道及近郊建成文昌宮、萬壽宮、城隍廟等雕龍刻鳳廟宇10餘座。清末至民國年間,牛街文人薈萃。毛以亮(清秀才)、陳熙明、勻鎮藩、陳守仁、陳祖武等,不但精通詩詞歌賦,縣擅長書法、繪畫,多有作品問世。尤其陳守仁的牙雕作品享譽國內外,民國26年曾在南京美術展覽會上展出。民國35年元旦創刊《牛街旬刊》,共辦119期。1950年後,牛街的文學,書法作品多次刊登在地縣級刊物;文藝調演多次獲縣內第一名,並獲地區好名次。牛街成為縣內文學文藝活動水平較高的鄉鎮之一。80年代,牛街文化再次處於興盛時期。多次舉辦詩歌、書法、繪畫競賽和文藝演出活動。《摘耳根》、《白水江》等文學刊物相繼問世。1982年建成縣內首家鄉鎮級電影院,開通差轉電視。1983年參加全縣農民文藝調演獲第一名。1987年開通衛星電視。2000年後、政府的領導下,經濟社會全方面取得長足進步,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特別是近幾年來,牛街鎮黨委、政府把小城鎮建設放在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格局來考慮,緊緊圍繞以"古鎮牛街、文化牛街、商貿牛街、現代牛街"為建設核心,以加快推動小城鎮建設為一項涉及長遠、事關全局的龍頭工程來抓,以保護好文興街、南華街文化遺產,挖掘民間民俗文化為基礎,努力再現牛街古鎮風貌。

發展前景

旅遊業、商業、文化產業、工農業,面向昭通、宜賓、昆明、成都、重慶、貴陽等重點城市開放。

風景名勝

這裡距縣政府所在地--全省重點紅色旅遊景點角奎鎮78公里、省級風景名勝區小草壩50公里,距昭通市143公里、蜀南竹海200公里、西部溫泉大峽谷180公里、入滇第一關--豆沙關40多公里、大關黃連河100公里、威信扎西會議地100多公里。 現已許多旅遊者到牛街尋古懷舊,感受古鎮風韻。

存在問題

資源保護不力,存在安全隱患,隨意修建。專業人才匱乏,還未形成挖掘策劃。保護髮展規劃滯後。缺乏資金投入,基礎設施不完善。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繼承發展不力,面臨消失的局面。

對策

要立足"文化旅遊興鎮"的發展戰略,開展對牛街古鎮旅遊文化的研究和挖掘,重新認識和評價牛街古鎮。牛街是滇東北保存較好的千年古鎮,我縣應組織專門力量、增加資金投入、增強對古鎮文化的研究挖掘,整理編撰,用牛街獨具特色的古鎮文化,打造彝良新的旅遊品牌。

整合周邊的旅遊資源牛街古鎮與以白水江流域為代表的生態旅遊、以鎮彝威地下黨支部舊址為代表的紅色旅遊可以整體規劃和宣傳,把古鎮文化旅遊與生態旅遊、紅色旅遊等組合包裝,共同構築古鎮旅遊的格局。保護歷史遺存增強保護意識。 通過廣泛宣傳,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從各級幹部到群眾至上而下形成古鎮保護風氣,克服短視和片面的觀念。 查清資源情況。要對鎮內的人文資源,自然資源進行一次徹底的清查,建立起檔案,做到心中有數。確定保護內容。一是各級文物點;

鎮內各種歷史遺存;三是古鎮風貌、空間格局、建築高度的控制;四是古鎮民俗文化的繼承;五是古鎮商業文化的延伸。制定保護實施細則和發展規劃;明確"保護為主,永續利用,合理開發,綜合發展"的規劃思想。

挖掘文化內涵準確定位。對古鎮資源的成因、年代、興衰和內涵進行深度挖掘、系統研究,為古鎮準確定位,這是獲取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前提。如麗江古鎮是"納西文化的活化石",周莊是"中國第一水鄉"等等,都有準確的定位突出其特色。系統研發。對古建築、古莊園、古四合院、古橋、古碑刻、古寺廟等產品,可請規劃建設專家系統研發;對古楹聯、古音樂、古風情等傳統文化,可請文化專業人員進行研發;對古商鋪及古鎮商業文化,茶業文化,可請商業界、經濟界專家進行研發;由此形成系統研發、組合包裝,提高旅遊產品特色。

(四)提高古鎮知名度喊響主題形象口號。提高古鎮的吸引力,擴大古鎮的影響力,實現旅遊資源向旅遊產品、旅遊產品向旅遊效益的轉化。深度開發特色產品。一是資源分析,挖掘獨特性。牛街古鎮從古至今貿易繁榮、商業發達,產生了獨特的產業文明,形成了獨特的米幫、茶幫、馬幫、船幫、鹽幫等行幫文化;以微雕家陳守任為代表的微雕、書法、篆刻藝術,古建築風格、古鎮風情、傳統文化、特色小吃等散發出獨特的文化魅力;古鎮出美女是牛街的一個品牌,具有很強的感召力,易被人們接受和傳播。二是市場分析,尋找着力點。牛街古鎮文化旅遊是以白水江流域為代表的生態旅遊和以鎮彝威地下黨支部舊址、徐洪剛事跡、紅軍川滇黔游擊縱隊戰場舊址為代表的紅色旅遊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彝良縣四大旅遊精品工程之一,是我市東部旅遊精品線上(昭陽--彝良--威信--鎮雄)極具特色的一個旅遊產品,市場潛力巨大。積極擴展旅遊市場。一是按照"優勢互補,資源共亨、市場共建、客源互流"的原則,擴展旅遊市場;二是按照"政府做形象,企業做市場"營銷理念,通過旅行社合作,利用國際國內旅交會及媒體做平台,舉辦特色節慶活動等形式加大宣傳促銷,吸引遊客,製造商機,促進旅遊產業發展。三是積極研發有個性的旅遊產品占領旅遊市場,使遊客常游常新。[4]

區域規劃

一般區:含育才街、江北路、振興街、迎賓路等區域共計356幢房屋,其中按古鎮風貌改造完成房頂、牆體、小青磚、仿古門窗、門頭和房檐的有336幢拓展區:含南廠村沙灣、涼風、花樹、馬鞍山、花樹、桂花等區域共有586幢,已完成牆體和屋頂改造502幢,群眾自籌資金安裝仿古門窗227幢。

古鎮資源

境內資源豐富,水資源、特別是礦藏、林業資源尤以突出。年出水量1.05億立方米。白水江年出境水量27.64億立方米.小干溪平均流量6.34立方米/秒,上有電站2座,裝機容量900千瓦。境內已知無煙煤儲量500多萬噸,石灰石儲量上億噸,也有鐵、銅、水晶石等。有各類植物數百種,其中人造杉木林1.5萬畝,柑桔林3300畝及成片竹林。現年產干筍20~30噸,鮮筍加工遠銷日本。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