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牛角椒 |
寧化牛角椒種植面積巨大,與山東、山西、內蒙、吉林、黑龍江面積相當,在以上各大種植基地中,表現最為優良的品種當屬綠美龍。綠美龍辣椒種子果型粗大順直、產量高、抗病性好,適應性強,且極早熟。是市場上最優秀的牛角椒品種。在各大基地均有大面積種植。
寧化牛角椒,福建省寧化縣特產,名列中國八大名椒之一,經加工製成的椒干,以顏色鮮紅、皮薄、透明、味香、脂多、辣味適中六大特色聞名中外。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一直是福建省重要出口商品,列入中國出口商品目錄中。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寧化牛角椒
類型; 福建省寧化縣特產
特點; 以顏色鮮紅、皮薄、透明等
最早栽培時間; 19世紀初(清初)
優秀牛角椒綠美龍; 國內牛角椒種植面積大,以山東、山西、內蒙、吉林、黑龍江的種植基地尤其多。在眾多基地中,尤以牛角椒種子綠美龍表現優異。該品種果型大、抗病性好、產量高、是表現最好的牛角椒品種。福建寧化縣的牛角椒的牛角椒也多為此品種。
該品種是三系雜交種,極早熟,大果型牛角椒,連續座果能力強,光滑亮麗,長勢強,果肩徑5.5-6.5厘米,最長33厘米以上,平均單果重120克左右,果色綠,辣味中,畝產6000公斤左右,最高可達12000公斤,是保護地及露地栽培的最佳品種,抗疫病、病毒病、枯萎病,耐貯運。上圖即為綠美龍牛角椒的實物拍攝圖。
簡介
寧化辣椒干暢銷港澳地區,尤受新加坡、馬來西亞、斯里蘭卡等國家歡迎。寧化牛角椒,主要產地在水茜、安遠、河龍、禾口、淮土等鄉,為寧化椒干中的上品。
種植歷史
據史料記載,19世紀初(清初),寧化牛角椒在寧化已有栽培。20世紀50年代,該縣種植規模維持在1000畝左右,從1956年開始組織出口,產品銷往新加坡、馬來西亞、斯里蘭卡以及香港、澳門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首次出口就以其色澤鮮紅、椒體透明、皮薄光滑、辣度適中、味香、油脂含量高而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在20世紀50年代末的中國"全國椒干專業會議"上被評為二等辣椒,在長期的出口中,寧化牛角椒以其獨特的品質和風味被譽為中國"全國八大名椒"之一,成為寧化外貿出口的長期主導產品。進入20世紀60、70年代,寧化牛角椒發展到2000-3000畝左右的規模,少數年份1000多畝,其中1964年該縣辣椒總產量和1972年出口量創總產量和出口量的歷史之最,分別達到586.3噸和286.78噸。進入20世紀80年代初期,寧化牛角椒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達到3000-6000畝的規模,其中1985年全縣種植面積達到創紀錄的7648畝,但總產量及出口量仍不及1964年和1972年。
種植條件
寧化,位於福建省西部、武夷山東麓,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常年平均氣溫17.6℃,年均降雨量1750㎜,無霜期230天以上。境內溪河縱橫,流入閩、贛、韓三江。溫暖的氣候和充足的水源特別適合農業生產,為牛角椒的種植創造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同時,寧化縣牛角椒種植歷史悠久,農民在長期的生產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解放初長期的出口歷史也在中國及國際上創造了品牌效應,寧化發展牛角椒生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發展狀況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由於品種退化、質量降低,病蟲害多發,產量減少,烤煙生產擠壓生存空間等原因,辣椒種植面積逐年減少,產量亦同步減少,出口量急劇下降,1986年僅出口30餘噸,不及最高年份的九分之一,從1987年起已停止出口。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該縣辣椒種植面積維持在1000- 2000畝左右的規模,這時的牛角椒僅限於自產自銷,大部分留作食用,在市場上已不多見。
寧化牛角椒產量減少的原因,一是對牛角椒品種沒有進行科學的提純復壯,幾十年一貫制,導致品種退化,產出的辣椒個體小、品質差、產量低。二是大田長期種植牛角椒後,容易發生病蟲害,一旦發生,且不易控制,造成大面積減產。三是牛角椒生產不被重視。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該縣大力倡導發展烤煙生產,放棄了對牛角椒生產,順其自然發展,蒸蒸日上的烤煙優勢掩蓋了牛角椒的傳統優勢。
植物性狀
寧化牛角椒株高45-75厘米,葉片長卵形,雙叉形結果習性,花白色,果實呈長圓錐形似牛角,果長18-23厘米,從定植到成熟70-80天, 畝產干椒可達250-350公斤。[1]
參考文獻
- ↑ 大牛角辣椒 京冠長龍牛角椒種子, 快資訊 ,20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