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牡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牡蒿

中文名稱 牡蒿(原變種)

拉丁學名 Artemisia japonica Thunb. var. japonica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合瓣花亞綱

目 桔梗目

科 菊科

亞科 管狀花亞科

族 春黃菊族·菊亞族

屬 蒿屬

亞屬 龍蒿亞屬

組 牡蒿組

系 牡蒿系

種 牡蒿

牡蒿中藥名。為菊科蒿屬植物牡蒿Artemisia japonicaThunb.的全草。植物牡蒿,廣布於我國南北各地。具有清熱,涼血,解毒之功效。主治夏季感冒,肺結核潮熱,咯血,小兒疳熱,衄血,便血,崩漏,帶下,黃疸型肝炎,丹毒,毒蛇咬傷。[1]

形態特徵

牡蒿,別名蔚《詩經》。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根狀莖粗壯,常有若干條營養枝。莖直立,常叢生,上部有開展和直立的分枝,被微柔毛或近無毛。下部葉倒卵形或寬匙形,花期萎謝,長3-8cm,寬1-2.5cm,下部漸狹,有條形假託葉,上部有齒或淺裂;中部葉匙形,長2.5-4.5cm,寬0.5-2cm,上端有3-5枚淺裂片或深裂片,每裂片上端有2-3枚小鋸齒或無,近無毛或被微柔毛;上部葉近條形,三裂或不裂;苞片葉長橢圓形、披針形,先端不裂或偶有淺裂。頭狀花序多數,卵球形或近球形,於分枝端排成復總狀,有短梗及條形苞葉;總苞球形或長圓形,直徑1-2mm,無毛;總苞片3-4層,背面多少葉質,邊緣寬膜質;雌花3-8朵,能孕;內層為兩性花5-10條,不孕育。瘦果小,倒卵形,無毛。花、果期7-10月。[2]

生長環境

除西南省區從低海拔分布到海拔3 300米地區外,其餘地區分布在中、低海拔地區,在濕潤、半濕潤或半乾旱的環境裡生長,常見於林緣、林中空地、疏林下、曠野、灌叢、丘陵、山坡、路旁等。

分布範圍

產遼寧(南部、東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東部),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南部)等;除西南省區從低海拔分布到海拔3 300米地區外,其餘地區分布在中、低海拔地區,在濕潤、半濕潤或半乾旱的環境裡生長,常見於林緣、林中空地、疏林下、曠野、灌叢、丘陵、山坡、路旁等。日本、朝鮮、阿富汗、印度(北部)、不丹、尼泊爾、錫金、克什米爾地區、越南(北部)、老撾、泰國、緬甸、菲律賓及蘇聯(遠東地區)也有。生於林緣、林下、曠野、山坡、丘陵、路旁及灌叢下。廣布於我國南北各地。[3]

藥用價值

拼音Mǔ Hāo

別名齊頭蒿、野塘蒿、土柴胡[湖南、廣東]

來源菊科艾屬植物牡蒿Artemisis japonica Thunb.以全草入藥。未開花前採收,夏季曬乾。

性味苦、甘,平。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解暑。用於感冒發熱,中暑,瘧疾,肺結核潮熱,高血壓病;外用治創傷出血,疔癤腫毒。

用法用量3~5錢;外用適量,鮮草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4]

蒿屬介紹

屬中文名:蒿屬

屬拼音名:haoshu

屬拉丁名:Artemisia

中國植物志:76(2):1

描 述:Artemisia L. 蒿屬,菊科,約350種以上廣布於北半球的溫帶地區,歐、亞、北美,少數種分布到非洲、南亞及中美洲等熱帶地區,我國(不包括分出的絹篙屬Seriphidium(Bess. )Poljak. 有170種以上,各地均產,其中如黃花蒿A.annua L,青蒿 A. apiacea Hance,茵陳蒿A. capillaris Thunb. 和艾A.argyi Levl. et Vant. 等均入藥,尤以艾的用途最廣,黃花蒿可治瘧疾,還可制酒餅。草本、亞灌木或小灌木,揉之常有香味;葉互生,常分裂;頭狀花序小,異性,盤狀,常彎垂,排成圓錐花序穗狀花序或總狀花序;花全部管狀;緣花雌性,1列,纖細,2-3齒裂;盤花兩性,結實或不孕;花序托裸露或有托毛;瘦果小,有溝紋,無冠毛。頭狀花序含同性花的種類已分出另立為絹蒿屬。[5]

參考來源

  1. 牡蒿,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牡蒿,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3. 牡蒿,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4. 牡蒿,中醫世家
  5. 蒿屬Artemisia,植物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