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風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名列「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第42,作者為旅台作家司馬中原,原名吳延玫。
內容簡介關八爺的英雄氣概,當然不是簡單的技藝超群和逞兄鬥狠,而是一種明辨是非、棄私保公、淡泊名利和通達世故的草根智慧。關八爺不同於中國傳統意義的梟雄或武夫,而是一名「儒俠」。在兒女私情與公眾利益的取捨上,在家族恩怨和民族大義的分辨上,在暴力土匪和仁師義軍的本質上,他有明智的分野和清醒的界線;從智取而不是力搏的戰略運用上,在義殺而不是奪命的取捨上,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在情、義、理之間尋求中庸之道、黑白分明的民間義俠。
在關八爺心中,萬家樓的血案不是起因於朱四判官的明搶暗襲,而是一場內奸和外敵勾聯串通的陰謀,他早已起疑,這是一樁「家族叛變」,一場自相殘殺的滅門血案。對此,關八爺雖然心藏怒火,但卻按捺不發;對於六合幫弟兄的慘死,他更是耿耿於懷、愧疚有加。但是,關八爺把私怨擺一旁,把公仇放中間,他致力反抗北洋軍閥的暴政,暗助北伐軍的統一大業,他把鹽城一役、解救百姓免於軍閥戰火的荼毒,視為一生的大事。
作為一部百萬長篇,《狂風沙》以一幅歷史縮影和側記,點綴在中國現代歷史的附冊和補遺之中,雖在目光焦點之外,卻暗地燁燁發光。在小說中,司馬中原塑造了一種「民間英雄人格」,它由明理、機智、世故、果敢等等人性特質所構成。這個無名英雄,試圖在一個燒痛的土地上,一個戰禍綿延的年代裡,一個惡欲橫流的環境中,重建一個公義通行的世界。在關八爺身上,人們看到的是已經不再入內人心的人生哲理,體悟的是不再世道風行的倫理人情。對這位亂世儒俠來說,他面對着人生三大惡,一是來自官府的北洋暴政,二是來自家族的叛變陰謀,三是來自土匪朱四的燒殺掠奪。關八爺雖然一一降服這些惡欲狂徒,但也付出一生蹉跎、感時濺淚的代價,乃至隱沒人世、遁走家園。
這人世是一張密結的蛛網,處處是險惡的陷阱,你不知那噬人的黑影來自何處?你有再強的心志,再強的翅翼,你也難擺脫那黏性的纏繞!這些這些,不光是由於一個小牯爺,而是源自人心的惡欲,這惡欲,才是普世動亂的本源……。
世道貧瘠、人心不古,一生闖蕩的關八爺,最後換來的不過是空蕩、虛無與悲涼,換來了瞎盲的雙眼、一身的傷痕、滿襟的淚水,以及那些填身溝壑的弟兄、情深惘然的女人、絕望厭世的遺憾……;這位黃土英雄和他的同胞們,就像歷史之外的殘枝落業,無端的飛吹、無聲的落地,他們就像狂風中粒粒黃沙,飄飛無影、塵落無方……。
本書是司馬中原的傳世經典之作,它以北方農村為背景,以關八爺帶領的一群飽受北洋軍閥盤剝和欺凌的北方漢子為主要人物,以走私鹽為主線,深情傳神地刻畫了一幅宏偉壯闊而又神秘傳奇的歷史畫卷。在這裡,關八爺把抵抗北洋軍閥、暗助北伐軍的統一大業,在鹽城起義、解救百姓作為自己畢生的大事。他通達世故,明辨是非,以一種特有的草根智慧,在兒女情長和公眾利益、家族恩怨和民族大義的取捨上,黑白分明,凜然正直。他的大智大勇降服了土匪,揪出了家族的內奸,甚至發動鹽城百姓抵抗了北洋軍閥的暴政,同時他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填身溝壑,對他情深意重的女人抱憾而亡;他瞎了一隻眼,雖然最後有小餛飩陪伴,他終將悲愴地遠走他鄉。全文明線暗線相交,氣勢恢宏,情節曲折跌宕,充滿了粗獷的鄉野風情和濃郁的中國色彩。
文學大師,傳世經典,名列《亞洲周刊》評選的「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第四十二位。
馬英九、齊邦媛、南方朔、朱西寧、陳映真、張大春、蔡詩萍、王德威、施戰軍等推薦。
青少年時期我最喜愛的書是司馬中原的《狂風沙》,只要一翻開書,就覺得自己置身在那充滿神秘氣息的鄉野里,傳奇故事如野花怒放,曲折離奇的劇情,看得人心動神馳,不能自已,總是會被書里那種龐大歷史蒼茫感所震撼。
——馬英九
作者簡介
司馬中原(1933年2月2日-),中國江蘇人,生於南京。本名吳延玫,筆名司馬中原。著名作家。1933年出生於淮陰區漁溝鎮。1949年去台,六七十年代發表出版了大批小說,長篇有:《狂風沙》、《荒原》、《魔夜》、《驟雨》等,中篇有《山靈》、《雷神》、《霸頭》等。 司馬中原作品多以其出生地江淮平原為背景,八十年代轉向鬼怪故事的創作,嘗試從鬼的典型里尋找人的感情,有講鬼名嘴和鬼學大師的諧稱。散文則多思鄉和懷念故國之作,有專集《鄉思井》。作品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名字被收入牛津版《世界名人錄》。除文學創作外,司馬中原更以振興中華文化為志,多年來在台灣文壇擔負組織領導工作,他的足跡遍及台灣大中院校,通過演講和文藝營等宣傳組織活動,教育和培訓了大批文學青年。他還經常率團出訪,到世界各地進行思想文化交流,弘揚中華文化。 1933年2月2日生於南京,本籍江蘇淮陰。1948年即以15歲年紀參與國共內戰,未受任何正統學校教育。之後,隨國民黨軍隊遷徙至台灣的他,因自學後的文筆卓越,於是擔任師旅新聞官等文職宣傳工作,與段彩華,朱西甯號稱軍中三劍客。1962年以上尉軍銜退役。退役後專事寫作,寫作範圍相當寬
內容預覽
十一月。落霜的天。十六輛響鹽車上路的辰光,天還沒大亮,關八爺跨着他的麥色騾子在前頭踹道兒。荒落落一條官道上連個人影兒也沒有,一路衰草頭上落滿一層濃霜,像是吃食店面案上的白粉屑,麥色騾子掃過去,留下一路灰黃的蹄花。官道兩邊有些落光了葉子的楊柳,光禿禿的朝天舉着疏而細的枝椏,朝東南的一面泛黑青色,朝西北的這一面結滿了一粒粒晶白如雪的霜花。光溜溜的曉風帶着嚴寒,在那些枯枝上滑過,打起嗚嗚的號子,那聲音又尖銳又悽慘,就仿佛要把陰霾霾的天硬給開腸破肚一樣,滿天灰雲叫欲燒沒燒起的早霞一映,灰紅帶紫,真像滴出血來了。「噯,我說向三哥,這條道兒沒人淌過;」第三輛鹽車那個精壯的矮個兒說起話來嗓門兒有點左,半陰不陽的:「你可瞧仔細了,車溝兒,牲口印兒上全是蓋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