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獅子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獅子鎮位於大別山南麓,蘄春縣西北部,與浠水縣英山縣毗鄰,由原獅子鎮、花園鄉合併而成,版圖面積239.83平方千米(2017年),是蘄春面積最大的鄉鎮。全鎮耕地面積40074畝,山林面積151387畝。轄54個村委會。鎮政府駐獅子街,距縣城25千米。[1]

中文名: 獅子鎮

外文名: Shizi Town

別 名: 獅子鎮

行政區類別: 鄉鎮

所屬地區: 中國華中

下轄地區: 獅子,三迭石,花涼亭,牛皮寨等村

政府駐地: 獅子口

電話區號: 0713

郵政區碼: 435300

地理位置: 湖北省東部

面 積: 239.83平方千米(2017年)

人口數量: 46654人(2017年)

氣候條件: 亞熱帶大陸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獅子鎮花園水庫、三角山遠眺等,民風樸實,無污染水源,青山環繞

車牌代碼: 鄂J

建制沿革

鎮駐地獅子口得名。1984年為獅子區。1987年撤區並鄉,分設獅子鎮、花園鄉。1996年,獅子鎮面積111.1平方千米,人口3.6萬人,轄三迭石、花涼亭、塗鋪、園襟沖、畈上垸、牛皮寨、吳當、余畈、獅子、胡襟沖、燈籠垸、白楊畈、石王寨、郝沖、郝上垸、貢畈、松樹橋、河口、董沖、楓樹榜、張山、吳檀榜、塗沖、萬章、何鋪、南渠、胡沖、松樹林、蘇垸29個行政村,境內有1個農科所;花園鄉面積130.8平方千米,人口2.7萬人,轄柳樹、花園、望江、盤龍、康沖、郝子堡、東山、付溝、長林、蘆槽、紅石、西坳、楊樹坳、蒼寨、年魚、於沖、天寶、白果、趙畈、宋坳、黃泥、孫垸、鄧河、呂河24個行政村,境內有1個藥材總場。

2001年,撤銷花園鄉,併入獅子鎮。2004年,鎮政府駐獅子口,人口60638人,面積241平方千米,轄三迭石、花涼亭、塗鋪、園襟沖、畈上垸、牛皮寨、吳擋、余畈、獅子、胡襟沖、燈籠垸、白楊畈、石王寨、郝沖、郝上垸、貢畈、松樹橋、河口、董沖、楓樹榜、張山、吳檀榜、塗沖、萬章、何鋪、南渠、胡沖、松樹林、蘇垸、柳樹坪、花園、望江寨、盤龍、康沖、郝子堡、東山沖、付溝、長嶺崗、芒槽、紅石、西坳、楊樹坳、蒼寨、鯰魚地、於沖、天寶寨、白果樹、趙畈、宋坳、黃泥、孫垸、鄧河、呂河53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村民委員會54個(獅子、盧槽、胡敬沖、長林、何鋪、登龍灣、東山沖、白果樹、南渠衝、望江、三疊石、畈上塆、吳壋、郝上塆、蘇塆、柳樹坪、富溝、紅石、鯰魚地、於沖、天保寨、黃泥畈、孫塆、盤龍、郝子堡、吳檀塝、楓樹塝、花涼亭、塗鋪、圓襟沖、牛皮寨、余畈、白楊畈、石王寨、郝沖、貢畈、楓樹橋、河口、董沖、張山、塗沖、萬章、胡沖、松樹林、花園、康沖、西坳、楊樹坳、蒼寨、趙畈、宋坳、鄧河、呂河、農科所)。

地理環境

獅子鎮位於大別山南麓,蘄春縣西北部,與浠水縣、英山縣毗鄰,由原獅子鎮、花園鄉合併而成,版圖面積239.83平方千米(2017年),是蘄春面積最大的鄉鎮。全鎮耕地面積40074畝,山林面積151387畝。花園水庫位於獅子鎮,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養殖、鄉鎮供水為一體的大型水利工程,庫谷量超過億立方米。

改革開放以來,獅子不斷加大扶貧攻堅力度,使一個集老區、庫區、貧困山區於一體的貧困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獅子地區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一二·九」運動領袖、華北抗日聯軍總司令董毓華的故鄉,革命先烈也曾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領導過高山鋪戰鬥。

獅子鎮地處縣境西北部,東北與大同鎮相連,東於張榜鎮、青石鎮接壤,南接劉河鎮,西北同浠水縣和英山縣接壤。

境北多山區,其餘基本上為丘陵崗地。境內有花園水庫,獅子河由北向南貫穿全境。

境內牛皮寨,主峰海拔1000米。山上有寨,系明末蘄黃48寨之一。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李世傳重建。

自然資源

獅子礦產資源豐富,有豐富的長石、石英石、大理石、長石資源遍,品位高、蘊藏量大。獅子鎮加大資源開發力度,依託資源建起了兩個長石粉廠,年創利稅50萬元。依託大理石礦資源大搞招商引資,先後引進福建、浙江老闆開發礦產資源,先後有5個村破土動工開採,年可創利稅120萬元。

獅子地區水能資源豐富,水力發電潛力巨大,已建有龍井河電站。2001年還修建了龍井河二期工程,工程全部竣工後年可創利稅120萬元。獅子鎮地區藥材資源豐富,歷來就有採藥、種藥的傳統。近十餘年來,根據全縣「醫藥興縣」的發展思路,全鎮大力發展中藥材生產,現發展有藥材4。2萬畝,藥材年收入過千萬元,形成了藥材專業村2個,藥材生產大戶560戶。其中,大王山藥材種植場不被列為全國杜仲生產基地。獅子藥蓮也馳名省內外,現有蓮籽生產基地8000畝,蓮農1200餘人。

獅子人智慧勤勞,觀念更新較快,勞動力素質較高,技能較強,打工經濟在鄂東久負盛名。從改革開放至今,每年都有1萬都名勞力外出務工,年收入過億元。打工經濟帶來的豐厚收入極大地促進了獅子真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思想觀念的更新,使獅子有「蘄春小香港」之稱,經貿活躍,市場繁榮。在鎮委、鎮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下,正有大批外出成功人士紛紛回鄉投資興業。

在新的世紀,獅子鎮將繼續發揮優勢,強化特色,努力建設「藥材之鄉」、「石材之鄉」、「藥蓮之鄉」,帶領全鎮人民致富奔小康。

歷史淵源

公元581--607年(北周太建十三年至隋大業三年),印度僧來中國,居住於境內三角山。

公元1588年(明萬曆十六年),蘄州農民劉少溪聚眾三角山老龍洞發動起義,數月後被官兵鎮壓。

明代,主要隸屬於青山上鄉,鄉址駐獅子口北;汪家壩隸屬於大同下鄉。

清代,主要隸屬於青山鄉,汪家壩隸屬於大同鄉。

1930年,蘄春蘇維埃臨時政府時期,分別隸屬於何萬章、汪壩。

1938年10月23日,蘄春縣政府移駐獅子口胡襟沖之胡上塆。

1949年3月,蘄春縣人民政府成立,全境隸屬於獅子區。

1951年,隸屬於獅子口區,轄13鄉;

1957年,隸屬於劉河指導區;

1958年,成立花園公社;

1961年,隸屬於獅子區,轄5個公社,含汪壩公社和萬章公社;

1974年,隸屬於獅子公社和花園公社,分別轄27個大隊和24個大隊;

1978年,建立獅子造紙廠。

1984年7月,建立獅子區科協。

1985年,牛皮寨國營林場有5570畝。

1985年,境域面積24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41萬畝;總戶數13500戶,其中農業戶口13105戶,非農業戶口395戶。總人口57832人,其中農業人口55720人,非農業戶口2112人,男性30357人,女性27475人;全年農業產值1152.07萬元,工業產值141.5萬元。

通信交通

鎮政府駐獅子口,明清以來皆為重要集市。建國後歷為區、公社駐地。

境內有公路上通花園、下通劉河。1965年5月,開通從漕河到汪壩的客運班車。1966年,建立獅子車站,車站地點在獅子口上街,為汽車客運車站,有職工2人。

1957年,建立獅子郵電所和汪壩郵電所。

教育事業

1939年,蘄廣聯中辦學於獅子園襟沖。

1949年,蘄春解放,原獅子中心國民學校,改名為縣小。

為紀念先烈而建設的「毓華中學」,教學質量高,在全縣名列前茅。

文物古蹟

三角山摩崖題刻(8處) 為宋朝和清朝古蹟, 在1992年12月16日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視頻

蘄春縣獅子鎮第一幼兒園「童年夢想、放飛六一」文藝匯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