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猴樟 |
中文名稱:猴樟 拉丁學名:Cinnamomum bodinieri 門綱: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 科屬:樟科、樟屬 亞科:樟亞科 種族:猴樟種、樟族 |
猴樟(Cinnamomum bodinieri Levl.)別稱:香樟、香樹、楠木、猴挾木、 樟樹,喬木,高達16米。樹皮紅褐色;小枝圓柱形,暗紫色,末節有角棱;。葉互生,厚紙質,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8~17厘米,寬3~10厘米。是一種生于山野叢林中的植物,具有祛風除濕;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主風寒感冒;風濕痹痛;吐瀉腹痛,腹中痞塊;疝氣疼痛等功效。
形態
喬木,高達16米。樹皮紅褐色;小枝圓柱形,暗紫色,末節有角棱;葉互生,厚紙質,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8~17厘米,寬3~10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圓形,上面幼時稍有細毛,後變光亮,下面初有灰色絹絲狀毛,後則稍有短柔毛,呈灰白色,中脈暗紅色,側脈4~6對,互生,下部葉脈有時對生,脈腋有腺點;葉柄長2~3厘米。
圓錐花序腋生或側生,長10~15厘米,2回又狀分歧;總梗長4~6厘米;花被6裂,花被管漏斗狀;裂片卵形,先端反曲,內面有白色絹毛,早落;發育雄蕊9,花葯4室,第三輪雄蕊花葯外向瓣裂,果實球形,徑7~8毫米,果梗先端膨大,宿存花被的先端反曲,果托盤狀。 第一、二輪雄蕊長約1毫米,花葯近圓形,花絲無腺體,第三輪雄蕊稍長,花絲近基部有一對腎形大腺體。退化雄蕊3,位於最內輪,心形,近無柄,長約0.5毫米。
子房卵珠形,長約1.2毫米,無毛,花柱長1毫米,柱頭頭狀。果球形,直徑7-8毫米,綠色,無毛;果托淺杯狀,頂端寬6毫米。花期5-6月,果期7-8月。
分布地域
產貴州、四川東部、湖北、湖南西部及雲南東北和東南部。
生長環境
生於路旁、溝邊、疏林或灌 叢中,海拔700-1480米。
化學成分
根、干、枝、葉均含揮髮油,以根部含油量最高,約2.9%(枝含油量0.06%,葉含油量0.46~0.6%)。油的化學成分大體可分3個類型:一以含黃樟醚為主(含量達84%),醛酮含量為1.8%,還含檸檬醛、莰烯、α-蒎烯、檸檬烯、芳樟醇、α-松油醇、樟腦、甲基庚烯酮、桉葉素、丁香油酚、苄系倍半萜等;二以含桉葉素為主,醛酮含量為7.4%,還含芳樟醇、單萜烯等;三以含單萜烯為主,醛酮含量為8.0%;還含水芹烯、黃樟醚、芳樟醇等。 枝葉含芳香油。果仁含脂肪。
藥用價值
猴樟果:散寒行氣止痛。主主治虛寒胃痛;腹痛。治疝氣疼痛,香樟果實三顆研末,開水吞服。
莖皮:治燒傷,燙傷。《中草藥土方土法戰備專輯》。
【別名】 香樹、楠木、猴挾木、香樟(《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牛筋條、牛荊樹(《中草藥土方土法戰備專輯》)。
【來源】 為樟科植物 猴樟 的 根皮 或 莖皮 。全年可采。
【性味】 《貴州草藥》:"辛,溫。"
【功能主治】 ①《貴州草藥》:"驅風,行氣,溫中,鎮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外用:研末調敷或研末酒炒布包作熱敷。
【摘錄】 《*辭典》
【附方】
①治風寒感冒:香樟根皮五錢。煨水服。
②治胃腸炎:香樟根皮、辣蓼根各五錢。煨水服。
③治腹中痞塊:香樟根皮、生婪、橘葉、石菖蒲各一兩。研末,酒炒包患處肚皮外面。
④治勞傷疼痛:香樟根皮、鐵筷子、辣蓼根、鵝不食草各五錢。泡酒服,一日三次,每次五錢。(選方出 《貴州草藥》)
植物文化
作為速生型樹種,樟樹枝葉茂密,冠大蔭濃,樹姿雄偉,能吸煙滯塵、涵養水源、固土防沙和美化環境,對多種有毒氣體抗性較強,是城市綠化的優良樹種。對於樟樹,還有一個美好的傳說,據傳在古時的江南,大戶人家如果家中生了女孩,就會在家中的庭院種植一棵香樟樹,等到女兒到了出嫁的年紀,這棵樹也已經枝繁葉茂了。這個浪漫習俗有着:「十年香樟樹,百年白首約,千年古風傳,廝守在人間」的美好情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