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鼓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猴鼓舞 |
中文名稱;猴鼓舞 簡介;舞者學猴子動作、邊舞邊唱 特點;人數多寡不限 苗族名字;大愣矬 |
老猴舞又稱猴鼓舞,當地稱之為「剝澤格拉,」意即模仿老猴舞。相傳,很久以前,一位瑤族老漢在山地敲打皮鼓,驅趕偷吃黃豆的猴群。開始,猴群被鼓聲嚇得不敢下山。後來頑猴卻趁着他熟睡後,悄悄擊鼓玩耍。老漢醒來後,看見猴子打鼓覺得奇怪,看着看着,不禁被猴子擊鼓,邊跳邊舞的動作所吸引。他暗暗記住了這些動作,回家後模仿起老猴打鼓,便有了這猴鼓舞。[1]
簡介
主鼓手一邊以鼓點指揮銅鼓演奏,一邊跳起老猴舞,以舞姿表現眾人的願望,讓死者的靈魂登天,驅散眾人心頭悲傷的陰影,消除災難。他左跳右跳,雙腿併攏微曲,然後雙槌擊鼓,手中的小木槌則有規律地從頭頂、兩耳、雙肩、大腿、小腿等部位,相向互擊,或左或右地繞皮鼓轉圈。其舞姿動作,似老猴攀援、摘果,也似農事勞動的揮鋤、挖地、點種,讓人從中看到後人對前人艱辛創業的深深敬意。
牛角號的低沉,銅鼓聲的鏗鏘,皮鼓聲的凝重渾厚,久久迴蕩在山中,帶着眾人的緬懷之情,響入雲天。
特點介紹
此種舞,人數多寡不限,服飾、道具簡單,戴上臉殼,腰系紅帶,背上腰鼓即可上場。
舞時,動作敏捷、節奏明快、擊鼓多變、情趣詼諧,妙趣橫生。
傳說
相傳,在一個林木茂密、山明水秀的地方,住着一戶人家,丈夫早亡,遺下三個兒子,妻子一人含辛茹苦,以到山上採集青岡子釀酒維持生計。一天,兄弟三人到山上採摘青岡子,不知不覺小兄弟與兩個哥哥走散了,兩位哥哥採到天快黑的時候才發現弟弟不見了,連忙跑回家叫來母親和村裡的鄰居,打着火把上山去找,但是一連三天都找不着,他的母親為痛失兒子,每天都以淚洗面,時間一長,就把眼睛哭瞎了。 這個小兒子發現哥哥不見了心裡十分害怕,滿山遍野哭喊着尋找兩位哥哥,不知不覺中走到密林深處,迷失了回家的路,最後一不小心就掉進了山洞裡,原來他掉進的是猴子居住的山洞,洞裡住着一大群猴子,小兒子在洞裡和猴子一起生活、玩耍,餓了就吃猴子們摘來的野果,渴了就和猴子們去喝山泉水。
年長月久,這個小孩的身上漸漸的長滿了毛,而且也學會了猴子的語言,連原來的話也不會說了。
過了許多年以後,這個小孩子的母親因為思念兒子過度,就憂鬱而終,按照毛南族的民族習俗,在出葬那天法師要用銅鼓來祭祀死去的老人,一時間陣陣低沉的銅鼓聲響徹雲霄,傳到了千里以外的荒山上,正在猴群里玩耍的小兒子聽到了遠處傳來家鄉熟悉的銅鼓聲,就順着鼓聲找到了回家的路,他走到離村子不遠的地方仔細張望,發現銅鼓聲正是從自己家裡傳出,而且門前掛着白布,兩位哥哥跪在棺材前一邊哭一邊燒香燒紙,便意識到母親已經去逝,就不顧一切地往自己家跑去,但跑到門口後,才發現家裡的人已認不出自己了,自己也不會說話,只會發出像猴子一樣的叫聲,他為了向母親表達自己的思念和悲傷之情,他撿起一段空樹筒,用圍在腰間的獸皮蒙上,做成了一面獸皮鼓,他舉起獸皮鼓手舞足蹈的邊喊邊叫口裡發出「嚎、嚎、嚎」的聲音,並且圍着獸皮鼓不停的跳舞,以表達自己離開家人多年的悲傷心情,在場的人開始還以為是山坡上的猴子在胡鬧,但見到他眼裡不停流着淚水,總是不願離去,才想到他是不是十多年以前丟失的小孩,當兩個哥哥認出他的時候,兄弟三人跪在母親的靈前已經泣不成聲。
後來,毛南族為了紀念死去的親人,就用獸皮做成手鼓,把三兄弟的傳說演變成民族舞蹈的形式來紀念對親人的深厚感情,流傳到後來就成為毛南族的文化經典—「猴鼓舞」。毛南族對去世的老人出葬時除要用銅鼓來祭祀死去的親人外,還必須用「猴鼓舞」來表達對親人的懷念,因其節奏歡快、動作滑稽,故而逐步演變到本民族的一些歡慶節日中,成為毛南族的傳統舞蹈。
相關視頻
參考來源
- ↑ 荔波猴鼓舞:舞出美好生活,快資訊 , 2021-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