獺狸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獺狸貓 |
中文學名: 獺狸貓 |
獺狸貓(Cynogalebennettii),又名獺靈貓,是棲息在馬來半島、蘇門塔臘及婆羅洲森林、低地近河流及沼澤的麝貓。在越南北部亦有發現它們,不過只有一個標本。名列東南亞瀕危麝貓名單榜首,是德國與馬來西亞研究人員在「食肉動物保護」計劃中發現的20個不同種類食肉動物之一。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是聯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其中一種。[1]
外形特徵
國內有的地方稱獺狸為狸獺或草狸。獺狸貓的口闊,腳有蹼及長爪。
它們的吻長,且有很多長的須子。
分布範圍
原產於巴西、烏拉圭和阿根廷等南美洲國家,中國從1956年首次引種飼養。主要分布在馬來半島、蘇門塔臘及婆羅洲。在越南北部亦有發現。
生活環境
主要生活在森林、低地近河流及沼澤等濕地地帶。
生活習性
獺狸貓是夜間活動的,而且活動範圍很大,主要在水中覓食,吃魚類、蟹及淡水軟體動物,且能攀上樹上吃鳥類及果實。由於它們的數量稀少及隱秘的生活,所以對它們所知甚少。
獺狸的適溫性廣,在-10℃-40℃的溫度下均能活動生長,抗病力強,無瘟疫。
生長繁殖
獺狸壽命為八、九年,最大個體15公斤左右,1歲-4歲是繁殖適齡期,四五月齡,體重2公斤左右便可達性成熟。全年均可繁殖,年產二三胎,每胎產仔6隻-10隻,最多的可達17隻。
生存現狀
保護級別
名列東南亞瀕危麝貓名單榜首,是德國與馬來西亞研究人員在「食肉動物保護」計劃中發現的20個不同種類食肉動物之一。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是聯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其中一種。
致危因素
這種活躍在濕地的物種受到棲息地減少和伐木活動的嚴重衝擊,使得野生數量急劇減少。
經濟價值
獺狸的經濟價值較高。獺狸皮上的針毛是製作畫筆的高檔原料;拔去針毛的絨毛皮可與水獺皮相媲美,國際市場每張賣10美元-15美元;獺狸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已成為野味佳肴中的珍品。獺狸肉含粗蛋白20%-21%,脂肪4%-10%,100克肉中含總熱能912千焦,較雞肉、牛肉、兔肉均高。且由於肉中所含的肌酸、肌肽、腺苷酸和嘌嶺鹼基等非蛋白氮達3.5%-5.0%(一般家畜肉含1%-2.5%),使肉具有獨特的香氣和美味,能刺激食慾。一些星級賓館以海龍肉命名的高檔菜就是用獺狸肉加工的,每份賣價100多元。特別是已經研究成功的「從獺狸尾巴中抽絲作為外科手術的縫合線」技術,使獺狸的經濟價值倍增,所以,飼養獺狸又有了新發展勢頭。
人工飼養
狸獺,學名海狸鼠,原產於南美洲,以草食為主,是毛皮獸中唯一皮肉兼用種。狸獺養殖不與人類爭食,我國人多耕地面積少,從1956年中國畜產品進出口公司首次從蘇聯引進算起,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其生長發育繁殖也比較正常。狸獺性情溫順,飼養技術簡單,適宜廣大農村和庭院養殖。狸獺毛皮可制裘,皮板可製革,肉被稱為「海龍肉」,油和內臟等既是食用野味佳肴和高級補品,又是製藥的好原料,商品價值很高。
獺狸屬草食動物,凡無毒的植物莖葉,均可作青飼料,適當投餵玉米、高粱、米糠和根,塊莖及瓜類,補充少量豆科籽實即可。獺狸可在室內或室內外結合飼養,只要有窩巢、活動場、洗澡池即可,一般農戶可養殖10對-20對獺狸。
獾與狸貓爭食,狸貓被獾一口咬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