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獵虎式驅逐戰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獵虎式驅逐戰車
圖片來自隨意窩

獵虎式驅逐戰車Jagdtiger Sd. Kfz. 186)是二戰時期德國所服役的超重型驅逐戰車[1] ,與虎王戰車共用同一種底盤,從1944年後期一直服役到戰爭結束。在東線和西線的戰事中都有使用。獵虎式反坦克驅逐戰車是二戰時期投入使用的最重的裝甲戰鬥車輛,也是史上最重的正式進入量產的裝甲戰鬥車輛。

儘管獵虎式反坦克驅逐戰車的製造和裝備水準都很高,但依然存在許多機械問題。

產品

總共有150輛獵虎的訂單,但是大約只製造了一半的數量,其中初期的11輛是裝備保時捷懸吊系統(8個負重輪)的版本,其餘的都是裝備亨舍爾懸掛系統(9個負重輪)的版本。保時捷版懸吊系統具有重量輕、製造時間短、維修方便等多數優點,故被用於初期的生產型上。但是在兵器局的行駛測試中,意外發現會產生履帶的上下震動問題,在時速超過15km/h之前對人員來說都非常的不舒服。所以後來的生產型便改用亨舍爾的懸吊系統。

確定最終完工的獵虎的數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信息的來源和是否將原型車和停戰日(VE day)之後完工的獵虎計算在內,大約有77~88輛獵虎在1944年7月至1945年5月間出廠。大約有48輛是在1944年7月至1944年的年底建造的,另有36輛是1945年的1月至4間。序列號是305001 - 305088 。(比如說1945年5月生產的獵虎,和正式投產前試生產的原型車和未完工的獵虎是否被計算在內)。不過與生產數字相反,運送至部隊的紀錄卻超過100輛。

一些信息來源說,在1945年2月之後,由於缺乏重要的配件,也可能是因為沒有辦法把獵虎運送到部隊,再也沒有一輛獵虎完工過。

發展

隨着三號突擊炮做為反坦克自行火炮的成功,納粹德國的軍事領導層決定利用現有的裝甲戰鬥車輛的的底盤做為反坦克自行火炮的的底盤。獵虎式使用固定炮塔結構,這樣相比使用同樣底盤的可轉動炮塔結構,獵虎式能裝備更大口徑的火炮,固定炮塔結構也能減少製造周期和成本,因為裝配固定炮塔所需要的複雜機械機構會更少一些。

1942年初,國防軍最高統帥部下達了一個用128mm口徑火炮裝備自行裝甲底盤的需求。1942年5月18日,元首希特勒要求128mm火炮應該優先裝備用做反坦克作戰而不是用來支援步兵。射擊試驗顯示128mm口徑火炮擁有不錯的射擊命中率,與此同時,相對較小口徑的88mm和105mm口徑火炮也被用來測試。

1943年,統帥部決定用128mm口徑火炮來搭配豹式或是虎式坦克底盤,可是木質模型的結果證明,豹式坦克的底盤並不適合。1943年10月20日,另一個木質模型裝配在一輛虎王戰車的底盤上,並且在東普魯士,元首的面前進行展示。隨後,兩輛原型車設計完成,一輛是裝備8個負重輪的波爾舍懸掛的版本(編號305001),另一輛是裝備9個交錯負重輪的亨舍爾懸掛的版本(編號305002)。1944年2月,使用虎王底盤的產品出廠,開始的時候,被命名為VI號驅逐戰車,後來命名為獵虎。獵虎式反坦克殲擊車的正式國防軍裝備編號是Sd.Kfz. 186。

設計

同獵豹式反坦克殲擊車出自於豹式坦克一樣,獵虎的設計也是源自於虎王坦克。獵虎有一個加長的虎王底盤,與之相連的是一個方形的固定炮塔。這樣的配置效果是使獵虎裝備厚重的防護裝甲和一門能擊穿二戰時期任何坦克的128mm PaK 44 L/55火炮。獵虎的炮塔正面防護裝甲厚度達到 250mm ,車體的正面裝甲厚度也達到150mm 。主炮的射界只有10度,這使得獵虎在必要時不得不轉動車體來瞄準目標射擊。

由於過於誇張的車重和明顯馬力不足的發動機,獵虎也存在許多的機械和技術上的問題。在執行戰鬥任務時,獵虎常常拋錨。根據已知的紀錄,沒有任何一型盟軍的火炮可以擊穿獵虎的正面裝甲。事實上,絕大多數的被丟棄的獵虎都是因為機械故障和缺乏燃料,而不是由於來自敵方的攻擊。

參考文獻

  1. 驅逐戰車,worldoftanks.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