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堂嘉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玉堂嘉話》共八卷,是元人王惲所撰。王惲(生於1227年,死於1304年)字仲謀,號秋澗,衛輝路汲縣人。王惲是元朝時期的著名學者、詩人、政治家,一生仕宦,剛正不阿,清貧守職,在元世祖忽必烈、裕宗皇太子真金和成宗皇帝鐵木耳朝的三代諫臣。 玉堂古時候為翰林院的別稱,玉堂嘉話就是王惲自序中說玉堂嘉話是追記他中統二年(1262年)、至元十四年(1277年)二度進入翰林院為官時的見聞而成的文字,玉堂嘉話因此而得名。 《玉堂嘉話》不僅收錄了有王惲所生活的金末元初時期的一些作者所經歷的事跡和見聞,而且還收錄了許多同時代可以見到的許多前代的一些人物事跡,文物典故等內容(這裡面有些在現代已經失傳的東西,由於《玉堂嘉話》的收錄而保存下來),這些豐富的內容使得《玉堂嘉話》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成為我們研究金元之際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 《玉堂嘉話》記載的唐宋以來文誥掌故、軼聞遺事以及書畫等材料,亦多可采。
作者簡介
王惲(12271304年7月23日),字仲謀,號秋澗,衛州路汲縣(今河南衛輝市)人。元朝著名學者、詩人兼政治家。 一生仕宦,剛直不阿,清貧守職,好學善文,成為元世祖忽必烈、元裕宗真金和元成宗皇帝鐵穆耳三代著名諫臣。 其書法遒婉,與東魯王博文、渤海王旭齊名。著有《秋澗先生全集》。散曲創作,今存小令41首。 大德八年六月二十日 ,在汲縣去世,終年七十八歲。 王惲,字仲謀,號秋澗,衛州路汲縣(今河南省衛輝市)人,元朝著名學者、詩人兼政治家。 他直言敢諫,主張禮下庶人,刑上大夫,強調治理混亂的財政。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元世祖建立御史台,任王惲為監察御史。他上書《擊邪》《納海》等論列一百五十餘條。當時負責水利的中央級官員劉某,利用治水導河之便,貪污宮糧四十多萬石。王惲大膽地予以彈劾揭發。經過訪查,他又將劉 監修太廟從中偷工減料終飽私囊的罪惡加以上書。劉某做賊心虛,竟惶惶不可終日,憂慮死去。 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王惲任少中大夫、福建閩海道提刑按察使時,當時沿海政局混亂,官吏缺額很多。他向皇上上疏要求選拔人才到沿海填補空缺。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他果斷罷黜了四十多名貪官污 ……
內容預覽
中統建元之明年辛酉夏五月,詔立翰林院於上都,故狀元文康王公授翰林學士承旨。已而,公謂不肖惲曰:「翰苑載言之職,莫國史為重。」遂復以建立奉院為言,允焉,仍命公兼領其事。時不肖侍筆中書兩院,故事,凡百草創,經營署置,略皆與知。其年秋七月,授翰林修撰、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方帝澤鴻龐,賚及四海,誥命宣辭,頗與定撰。再閱月,蒙二府交辟,不妨供職,兼左司都事。自後由御史里行調官晉府,秩滿,復入為翰林待制。時則有若左丞相、修國史耶律公、承旨呼魯蘇、孫安藏、前〔左轄〕姚公、大學士鹿庵王公、侍講學士圖克坦公、河南李公、待制楊恕、修撰趙庸、應奉李謙。不肖雖承乏幾於無考,其獲從容侍接,仰其祖宗對天之鴻休,聖訓無窮之睿思,皆聞所未聞者。至於文章高下,典制沿革,朝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