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夔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玉夔龍》,溫州昆班特有劇目。
劇目介紹
藝人據同名長篇彈詞改編的崑曲劇目,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新品福昆班演出。
劇情是:明鄒應龍之子鄒彬因岳父梁棟悔婚,幾罹殺身之禍,幸遇俠客神彈子韓林救護得免。復又歷盡艱辛,幸海瑞明斷,終成眷屬。
本劇僅有「場頭單」而無劇本,亦無固定曲文,全賴藝人臨場發揮,套用「九搭頭」曲式演唱。一般都作下午之正本演出。
玉夔龍 (長篇彈詞)
又名《大紅袍》、《海公奇案》。內容以明代鄒應龍之子鄒彬遭仇家陷害事貫串全篇。着重寫海瑞在義士杜鵲橋幫助下搭救鄒彬,以及鏢客韓林先後由邊將王汝川和海瑞救助,倖免於難的故事。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藝術樣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用來娛神的原始歌舞。《尚書堯典》上說:「於!子擊石拊石,百魯率舞。」《呂氏春秋古樂》上也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日《玄鳥》,三日《遂草木》四日《奮五穀》五日《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着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1]」;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着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牴」(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2]」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視頻
玉夔龍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儺戲是什麼?儺戲的來源是什麼?,為什麼網,2015-07-18
- ↑ 歷史知識 > 參軍戲,國學迷